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8年的一个早晨,台北的阳明山上,雾气未散,一张老旧的桌上,放着几碟小菜,一碗稀粥,几个白面馒头。
阳光透过竹帘,落在阎锡山那张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对面是他的第五子,一个表情拘谨的中年人,神情恭敬,却有一股淡淡的疏离。
父子俩都没多说什么,只是偶尔夹菜、放下筷子,碗筷碰撞的声音,成了那顿早餐唯一的节奏。
这顿饭,外人看来平静,但在阎锡山心里,却是翻涌的风浪,他明白,这世上最难割舍的,不是权位,不是功名,而是血脉之间的那层距离,从心到心的遥远。
时间回到七十多年前,1883年秋天,山西五台县一个叫河边的小村子,阎锡山诞生了。
他出生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9岁入私塾,到14岁就辍学了,便跟随着父亲阎书堂到五台县城里自家开的吉庆长钱铺学习经商。
1900年,阎锡山在一次投机中惨败,欠下巨额债务,于是父子二人就逃到省会太原。
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在1902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后被保送到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又进入弘前步兵第31联队,他吃苦耐劳,在实习结束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在此期间,阎锡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就是中国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加入同盟会,打那以后,阎锡山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天下风云骤变,当各地起义纷纷时,阎锡山在山西的军营里冷静地观察。
他看准了时机,当清朝的军心开始动摇,他率新军发动起义,驱逐清军,占领省城,一举成为山西都督。
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长达近40年的山西统治,他不是那种用刀枪征服天下的军阀,而是用制度、用教育、用经济慢慢熬出一个稳定的地方政权。
山西在他的治理下,一度被称为模范省,别人打仗,他种田,别人抢钱,他办银行,他是个讲究条理的人,治省如理家。
可不管外界怎么评价,他的山西始终稳如磐石,别的省动荡不安,山西却能维持秩序、学校照开、百姓安生。
阎锡山的政治信条很简单,他不贪图中央的权力,却牢牢守着山西这块地。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率晋绥军抗战。
他亲自坐镇太原,发布誓师令,誓言以守华夏之土,初期,他确实打得漂亮,忻口会战让日军吃了苦头。
但好景不长,山西的地势复杂,后勤薄弱,兵力不足,短短几个月,太原失守,阎锡山退守晋西北,从此陷入长期拉锯。
那时的他,不仅要对抗日军,还要提防共产党与中央军,他一边接受蒋介石的拨款,一边又暗中与八路军保持微妙关系。
有人讽刺他是三边通吃的高手,其实他是想多留一口气,抗战八年,阎锡山老了,心也更沉。
他发现,自己曾经推崇的德治、自治在战火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他的模范省梦碎。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满心以为自己还能重振山西,他回到太原,重建家园,可是这一次,形势已非昔比。
蒋介石用人疑心,地方割据严重,山西经济凋敝,共产党势力迅速扩张,晋中战役爆发后,阎锡山的部队节节败退,1949年,太原陷落,山西彻底易主。
阎锡山逃到南京,被蒋介石任命为行政院长,但那时的行政院,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年底,随国民政府逃往台湾,那一刻他明白,他一生的根,山西,已经离他而去。
抵达台湾后,阎锡山的境遇十分尴尬难堪,蒋介石对他一直心怀不满,这不满源于两方面,一是阎锡山昔日势力庞大,还曾多次公开反对自己。
二是如今他失去了大陆的根基,在蒋介石眼中已无太大利用价值,变得无足轻重。
1950年春,蒋介石逼迫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一职,此后,他被安置在台北一处偏僻的公馆居住,实际上跟被软禁没多大区别。
想当年,他在山西可是说一不二、威风八面的“山西王”,如今却落得这般凄凉境地,为了远离复杂的权力纷争,1950年9月,阎锡山搬到了台北阳明山麓的菁山居住。
再来说说那位跟阎锡山一起吃早饭的第五子阎志惠,这孩子生于1927年,老家在山西五台县。
打小聪明伶俐,脑子转得快,在阎家子弟里,他的名气可不小,大家都喊他五公子。
阎锡山对这个小儿子是寄予厚望的,阎志惠也确实争气,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军官学校,后来又跑到成都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可命运偏偏不肯放过他,1949年,太原解放,阎家大势已去,阎志惠只能随父亲一道去了台湾。
没多久,他又独自去了日本闯荡商海,干劲十足,还当上了山西贸易公司日本分号的社长,事业算是小有起色。
可就在那儿,他和二哥阎志宽的遗孀赵秀金走到了一起,感情这东西,来得没有预兆,两人日久生情,最后干脆结婚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阎锡山得知后气得够呛,在他那套老派观念里,这婚事不合礼、不合法,他坚决反对,可阎志惠倔得很。
他没退缩,带着妻子过自己的小日子,婚后感情也挺好,生了一儿一女,日子平平淡淡,却也温馨安稳。
只是,好景不长,生活的麻烦一桩接一桩,他们一家始终拿不到日本国籍,身份尴尬,公司生意又越做越差,亏得厉害,没办法,阎志惠只好带着家人回到台湾。
更让他心寒的是,父亲阎锡山竟然亲笔写信,与他断绝父子关系,言辞冷峻,一字一句,像刀子。
即便如此,阎志惠和妻儿也没向父亲求情,哪怕再艰难,他们也选择默默咬牙撑着。
1958年的那个早晨,父子俩一同吃早饭,桌上只有几碟小菜、几个馒头,看似平静无波,其实暗流涌动,那场早餐的沉默,比吵架还让人难受。
他们谁都没有提那桩婚事,但那道隔在心里的墙,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厚得几乎看不见尽头,后来,阎志惠带着妻儿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定居。
而当阎锡山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他身边连一个子女都没有,那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山西王,最终只剩下孤独与回忆,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1959年,阎锡山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他依旧每天清晨写字,偶尔还会写几篇文章,他的笔迹依旧刚劲,像是在和命运较劲。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历史的注脚,1960年春天,他病情恶化卧床不起,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可在5月23日他还是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在中国近代史上,阎锡山是一个极难归类的人物,他既不像蒋介石,也不像毛主席,他介于二者之间,是个理智到近乎冷漠的现实主义者。
他活了一辈子,像是在做一道没有答案的题,他治过省、打过仗、讲过哲学、推过教育,最后发现,一切都像一阵风。
人民网:辛亥人物(1):阎锡山 2011-10-09
太原道: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教育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