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学了,许多家庭上演着这样一幕:
孩子的作业拖到假期最后两天才写,写着写着,就开始一边掉眼泪一边抱怨不想上学,情绪激烈时还伴随大吼大叫,撕扯作业。
还有中小学生玩梗搞抽象,在网上发布了“开学综合征”可能出现的症状:
图源网络
虽然只是搞抽象,但却引起了中小学生的共鸣:
图源网络
还有网友表示,真实的开学综合征可能更严重:
图源网络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家长都束手无策: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厌学?
新学期即将开始,孩子这样的状态怎么好好学习?
1
身心俱疲,不想开学
每逢开学前后,儿童精神科门诊人满为患的新闻总是登上热搜。
图源网络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把困惑塞满仅仅几平米的诊室,急切地发出一声声疑问:
好好的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厌学?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厌学不是"不懂事",而是系统性的学业压力、过度竞争的结果。
NO.1
有些暑假,成了“第三学期”
对很多孩子来说,暑假早已不是放松和调整的时光,而是隐形的新战场。
除了常规的暑假作业,还有大量拓展练习、综合素质任务,甚至不少初中生早已开始预习高中内容。
本该自主探索和娱乐的时间,被密密麻麻的学习安排填满。
一位小升初孩子的家长晒出了孩子的暑期日程,从早晨8点半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全是各种学习事件。
图源网络
晨读、预习、背诗、练字、背单词接连不断,就连晚上也要阅读名著、背诵小四门考点。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让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支配的时间。
这种持续性的学习压力不仅无法提升学习成绩,反而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许多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一位北京妈妈在家长论坛分享,在自己的安排下,儿子整个暑假都在学习中度过,每天学习时间超过八小时。
结果开学摸底考成绩不升反降,孩子却先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反应——一提笔就头疼、失眠、情绪低落。
图源网络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56.3% 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会出现明显的“开学综合征”。
当假期被无缝衔接的课业任务填满,“厌学”早已不是开学才有的情绪,而是贯穿整个假期的持续创伤。
NO.2
即便休息,也难逃焦虑
然而,即便有些孩子真的“放了假”,和家人出游、短暂放松,但一想到开学即将面临的考试、排名和评价,快乐也打了折扣。
在上海市某重点中学的班级群里,暑假期间同学们经常互相打听彼此的复习进度。
这种无形的比较,让很多学生即使在外出游玩的途中也难以完全放松。
图源网络
不少孩子坦言:
“玩是玩了,但心里总不踏实,好像别人都在偷偷努力。”
“一想到回学校就要考试,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种心理在升学关键期的学生中尤为普遍。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高二学生王同学表示,虽然父母带他去了北戴河度假,但他还是随身带着模拟题,每天晚上都要抽出两小时做题。
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心理教师张老师观察到,近年来每年开学前两周,都会有学生因焦虑症状前来咨询。
这些学生普遍反映,假期虽然表面上在休息,但内心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担心开学后的学习进度跟不上。
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和竞争压力,让孩子们难以真正放松,反而提前进入“备战状态”。
在广州,一些培训机构甚至推出“开学过渡班”,帮助学生在假期最后两周提前调整状态,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
这种服务的受欢迎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假期本应是学生调整身心、发展兴趣的宝贵时间,但当整个教育环境都充斥着竞争和比较时,孩子们就很难获得真正的休息和放松。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对长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
“唯成绩论”,批量培养厌学的孩子
当假期的放松意义被彻底掏空,异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学业军备竞赛时,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正是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唯成绩论”教育文化。
我们习惯用分数和排名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却很少问他们:你喜欢学什么?你擅长什么?你累不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83% 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考试成绩,而非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
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从业三十年的退休教师坦言,她见证了过去十年教育生态的显著变化。
"以前的暑假,作业就三样:读两本课外书,写一本《快乐暑假》,帮家长做点家务。现在的孩子,看似学得很多,考得很难,但心是空的。"
一位爸爸忧心忡忡地分享了自己女儿的情况:
我女儿小学是在我们这镇小学上的,成绩年年拔尖,初中跟我到市里上学,慢慢不好了。
不知道咋回事,暑假说一学习就疲倦,累得不行。而且人也很胖,吃得多,我理解为压力,不敢说她。
她以前周六日也在学习,但就是感觉人没活力。
她的学校很好,她也想学好,可就是学不好了。
这暑假想让她妈带她玩,可她对运动、旅游没有兴趣,叫不动,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
这位爸爸的担忧,其实就是当下教育生态造成的困境——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与热爱。
武汉某班主任在学期总结中发现,每次考试后总有几个学生会陷入长时间的消沉。
一名初二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每次发成绩单的时候,我都害怕抬头看老师的眼睛。"
这种恐惧并非个别现象,北师大附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每个月都要接待20余位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学生。
图源网络
初中生小瑜从上学起就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但每一次考试公布成绩前,她都压力巨大,心口就像是悬着一把刀,坐立难安。
直到看见自己维持住了原有的成绩或是名次有所进步,才能稍微喘口气。
而这种放松往往只持续1-2个小时,她就会陷入新一轮的战战兢兢中:
“下次我会不会考砸?”
“别人赶超我了可怎么办?”
在这种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下,小瑜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在初二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后,她拒绝再去学校。
"我本来觉得自己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没想到现在连考试都考不好了。"
说到底,这种以成绩定义人的环境,会不断削弱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甚至引发自我否定和情绪困扰。
厌学、拒学,不过是被压垮后的反应。
3
系统性压力下,
如何建立厌学"缓冲带"?
考上好学校和学校里的分数,都是阶段性的、并且带有一定局限性的评价,它绝不应该成为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因为它既不稳固,也不长久。
厌学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继续被迫去卷、去取得好成绩,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做支撑、一个坚实的自我稳内核。
NO.1
厌学的孩子,需要“减压型”父母
面对无处不在的教育压力,很多父母都感到无力,明知道孩子累,却不敢真正让孩子放松。
但即便如此,家庭仍可以成为孩子最后的"情绪避风港"——不是指望改变教育生态,而是帮他们在系统中找到喘息的可能。
中国教育科学院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样高压的学习环境下,那些能够从家庭获得情感支持的学生,出现严重厌学情绪的比例要比缺乏家庭支持的学生低40%。
这其实很符合教育心理学里的一个理念:
一个人愿意不断学习、努力追求成长,最终不愿意放弃自己生命价值的条件,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个人无条件地支持你、爱你。
当系统压力暂时无法缓解时,家庭的缓冲作用就显得尤为珍贵。
在孩子已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需要的是"减压型"父母,通过陪伴、倾听、接纳,帮孩子疏导情绪。
图源网络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在网上很火,叫“小时候被打压式教育的那批人成了爸妈”:
图源网络
在这个话题下,是许多“即使没有得到好成绩,却依旧能得到父母的鼓励”的故事,比如一个小女孩儿考试得了C,妈妈没有责怪反而表扬孩子很厉害很棒,并且鼓励孩子下次争取拿B:
图源网络
妈妈镜头下的女儿举着卷子,喜笑颜开,自尊心和信心都没有被这一次的成绩破坏。
还有个女孩儿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非但没有责备,还专门为女儿准备了爱吃的甜品鼓励女儿,女孩因此感动落泪:
图源网络
这也告诉我们,做“减压型”父母并不需要父母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图源网络
有时候,只是一个理解的拥抱,一句"累了就歇会儿",一次真正的共同放松,就足以成为孩子继续前行的力量。
NO.2
帮孩子探索"我是谁"
教育的"内卷"确实不是一个家庭能单独化解的问题,它在结构上由社会观念、升学机制、学校评价共同推动。
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在成绩之外,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什么?就是你怎么看待你自己。
图源网络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拥有多样化的自我身份认同的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学习班,我父母也没有给我任何考试上的压力和现在这种内卷的压力。
所以我从幼儿园时期就有大量的时间不断地在自我意识上有自己成长的空间。
这个东西一旦成长出来是盖不住的,我就会用我的判断来应对周围的评价。
虽然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但是我应对周围的世界和人,是很有韧性的。
受到我不认同的批评,我接收到了,我也不做反抗,但是我也并不执行。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意识到“自我”并非由分数定义时,他们面对学习挫折的韧性就会增强。
即便遇到一两次考试失利后,也更容易从挫折中恢复。
当然,这些努力并非要否定学业的重要性,更不是鼓励孩子放弃学习上的拼搏。
恰恰相反,是为孩子建立一个更稳固的心理基础,一个能够支撑他们在学业乃至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的基石。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先进的策略,而是更简单的初心——还记得吗?最初我们只希望这个孩子健康、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听见,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考了多少分,还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土壤可能一时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多种一株草,一棵树,多给予一点阴凉。
当这样的角落越来越多,整片土壤的改良,或许也就悄然开始了。
参考资料:
[1]女儿派-我亲眼目睹女儿“变废”全过程,从学霸到拒绝上学,全家的灾难来了
[2]李松蔚-孩子不想上学,最核心的原因是这个
[3]新东方家庭教育-你的孩子未来会不会抑郁,从“周日晚上”就能看出来……
[4]武志红-“开学即厌学”:父母这样做,才能激发孩子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