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94年:三个故事讲透,我们为什么不敢忘?

每年9月18日,防空警报都会在城市上空响起,对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需要驻足默哀的时刻,但对整个民族而言,这声警报里藏着14年山河破碎的记忆,藏着无数中国人用生命写就的答案,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天。

1、

1931年的沈阳,银行家巩天民看着日军荷枪实弹穿过街头,像逛自家院子一样随意,胸口堵得发疼。

他不是军人,手里没有枪,身边聚集的也都是医生、教育家这些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

可这群人愣是凑在一起,成立了“抗日爱国小组”,打定主意要做件玩命的事:收集日军侵略的铁证。

那时候取证比登天还难,日军的岗哨遍布全城,稍有不慎就是灭顶之灾,他们每次聚会都要喝一杯苦水,提醒自己卧薪尝胆;出门前,巩天民总要跟妻子说“回不来就别找我”。

为了拍一张关东军司令部的公告,毕天民趴在商铺房顶上等了半天,直到有汽车经过掩盖快门声才敢按下按钮。

夫人们也没闲着,把教堂当成秘密据点整理资料,一旦有特务闯入,就立刻弹起约定的钢琴曲,假装在聚会打牌。

最后他们攒了300多页英汉双语材料,可提交证据时又犯了难,国联调查团被日军严密监视。

还好遇到爱尔兰友人倪斐德,这位老外说为伟大事业死也值,冒险帮他们转交。

按国际惯例,所有材料得签字才有效,9个人毫不犹豫写下真名,这无异于在生死簿上画押。

后来日军报复,8人被捕,巩天民挨了40多天严刑拷打,愣是没吐一个字。

直到1978年他去世,家人才发现这个银行家早在1925年就入了党,他的勇敢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共产党员的底色。

2、

1932年,抚顺平顶山的杨占有家,中秋刚过的饺子还冒着热气,24口人正准备开饭。

一群日本兵突然闯进来,说要带村民去“照相”,用枪托把人往草坪上赶,杨占有回头时,自家房子已经燃起大火,而草坪上架着的哪里是相机,分明是两挺机关枪。

“突突”的枪声响起时,他还没反应过来,亲人的尸首就压在了他身上,日军扫射完还不算,又用刺刀挨个补刀,直到太阳落山才离开。

杨占有从尸堆里爬出来,眼前是3000多具乡亲的遗体,有的脑袋崩裂,有的断了胳膊,整个草坪成了血海,晚风里全是血腥味。

那顿没吃上的饺子,成了他一辈子的痛,后来幸存者们告了日本十年,虽然没等来道歉,但终于让世界认定了这场惨案的真相。

平顶山现场遗存的子弹头

3、

也是在1931年,刚考上清华大学的钱伟长,正准备在文科领域大展拳脚,他的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可九一八的消息传来,他跟着同学跑到圆明园,看着断壁残垣当场痛哭。

废墟上一位学长的演讲像锤子砸在他心上:“中国总挨打,就是因为没有飞机大炮。”

钱伟长一下子就“火”了:“没枪没炮,我们自己造!”他当即决定转去物理系,可当时他的物理、化学、英文加起来才25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同意。

他软磨硬泡了好久,才换来“一年考三门70分就试读”的机会,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住在了图书馆,终于如愿转系。

后来他成了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一辈子都在践行“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94年过去了,这些故事里的人和事,有的被刻进了纪念碑,有的藏在了博物馆的展柜里。

巩天民他们当年的蓝布包,在日内瓦的图书馆里尘封76年后,终于被后人找到;平顶山的纪念碑前,每年都有人献上鲜花;钱伟长心心念念的“飞机大炮”,我们现在不仅有了,还全是自己造的。

有人问,都过去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反复提这些痛?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那些在尸堆里坚守真相的人,那些放弃前程投身救国的人,那些连饺子都没吃上的普通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稳。

防空警报每年响起,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曾经的中国有多难,现在的和平就有多珍贵;当年前辈们有多拼,今天的我们就该有多强。

勿忘九一八,不是一句口号,是记住那顿没吃上的饺子,记住那个绣着“TRUTH”的蓝布包,记住那个从文科转去学物理的青年。

更是要明白:吾辈自强,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事变   故事   日军   平顶山   饺子   警报   草坪   银行家   关东军   日本   纪念碑   大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