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姨58岁,是个热爱生活的退休教师。最近睡眠一直不太好,一到深夜,肚子就开始唱“空城计”,电视边上有家人刚买回来的蛋糕、薯片,她心里开始纠结:要不要吃点?
每次看到健康节目都说“睡前不要吃宵夜”,可空着肚子翻来覆去也睡不踏实。女儿劝她:“妈,饿了不如吃一点!”
可赵阿姨担心体重、怕血糖波动,最终咬牙,饿着肚子入睡,但第二天又常常觉得头晕没劲。她忍不住发微信问闺蜜:“你说,到底是吃宵夜伤身,还是饿肚子更糟糕?”
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中老年朋友。“睡前吃宵夜”和“饿肚子睡觉”,哪种危害更大?很多人一辈子没想清楚,其实,科学研究早已给出答案,结论令人意外。
想知道怎么吃,才最养身?尤其第3点,很多人都忽视了。看完本文,你将再也不纠结,做个安心好眠的自己。
许多人以为,“偶尔吃点宵夜解解馋没啥问题”。但专家提醒,长期睡前进食,尤其是高油、高糖的食物,对身体影响并不小。
宵夜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
北京协和医院代谢科数据显示:晚间摄入过多能量,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比正常饮食人群高出16.3%,这对于原本血糖就偏高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是个警钟。
宵夜易使消化系统“加班”
体晚上八点后,胃肠的活动已经趋于减缓,睡前吃下的食物,残留在胃内时间变长,容易造成胃胀气、反酸,甚至发展为胃食管反流。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夜宵者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提升了18.7%。
经常性宵夜扰乱生物钟和瘦素分泌。
导致体重悄悄增加。睡眠医学会数据显示,每周≥3次夜宵习惯者,肥胖风险高出20.2%,对体型和健康都有长远影响。
有人怕长胖、怕升糖,“干脆忍忍不吃”。但经常性饥饿入睡,并非良策,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
尤其是本身糖调节功能较差、或患有糖尿病的人,夜晚肝脏分解糖原释放葡萄糖有限,容易出现血糖骤降,表现为出汗心慌、甚至夜间惊醒。中华医学会资料显示,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老年糖友中高达11.8%,严重时甚至会有昏迷风险。
睡眠质量下降
脑科学研究证实,饥饿信号会刺激大脑皮层,使人难以入睡、易早醒。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调查表明,饿肚子睡觉者入睡潜伏期延长47%,清晨精力恢复比正常进食者低13.5%。
消化系统也受影响
空腹时胃酸分泌依旧活跃,若长时间无进食,会加剧胃黏膜损伤,尤其对于有胃病基础者,容易诱发胃部不适甚至胃痛。
坚持睡前宵夜:
短期内可能缓解饥饿感,降低入睡焦虑,但长期容易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数据显示,夜宵族BMI均值比常规饮食人群高2.3左右,腰围更大。
夜间胃液逆流、口腔卫生问题也更常见,容易晨起口苦、睡眠浅。
长期饿肚子睡觉:
初期可助控体重,但代谢水平下降,精神状态受损。
女性更易出现体寒、月经紊乱,老年人夜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略提升(相关病例对比提升7.2%)。
情绪及睡眠质量下降,易晨起头晕、乏力感明显。
无论是宵夜还是空腹,都不是理想选择。权威专家建议,最佳办法其实是“合理预防性加餐”:
晚餐时间不宜太早(建议18:00-19:30之间),以富含蛋白质、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为主,避免高脂和重口味。
若睡前2-3小时感觉明显饥饿,可适量选用燕麦、牛奶、一小把坚果、新鲜水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不超过150千卡。既不让肠胃负担过重,也能稳定血糖,促进优质睡眠。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缓解因饥饿或暴饮暴食诱发的健康风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夜间加餐与血糖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手册》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2022)》
《国际慢性病与健康生活期刊》2023年第9期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