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已到,该收拾冯德莱恩了!中国一道禁令封锁,必须杀鸡儆猴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欧盟曾试图通过吸引中国车企在欧建厂,实现技术获取与产业链控制,美欧暗藏 “技术转移”的心思,面对潜在技术外泄风险,中国商务部限制8项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输出。

冯德莱恩

这一精准举措,让本想以不出席中欧峰会施压的冯德莱恩陷入被动,在全球电动车产业博弈中,她若错失峰会将损失重大,那么,中国这一禁令会如何影响中欧博弈走向?

欧洲企图得到中国的电动车技术

这次中欧的这场博弈的核心并非是具象的汽车产品,而是隐性的技术实力,具体而言,就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技术。

这是全球新能源产业赛道的关键环节,掌握该技术便意味着掌控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恰好具备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并非单一专利,而是涵盖关键工艺、成本管控及快速迭代能力的综合体系,欧洲对此虽有需求,却难以在短期内自主实现技术突破。

为此,欧洲形成了一套策略:不直接索取技术,而是通过邀请中国企业赴欧建厂达成目标。

欧盟的逻辑在于,工厂作为固定载体落地后,中国企业的身份将转变为“本地生产实体”,产品也将被赋予“欧洲制造”属性。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长此以往,技术将逐步实现本地化渗透,解决本地就业仅是表层收益,更深层的目标是将中国的技术优势通过合法途径转化为欧洲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具备技术内核的产业载体,而不是单纯的生产空壳。​

欧盟策略的本质

欧盟这套策略的本质是一种温和的压制,不同于贸易战的激烈对抗,而是以“合作共赢”为外在形式,逐步引导对方深入其中。

图片来源网络

冯德莱恩暗示可能不出席中欧峰会,正是该策略中的一环,她试图以此为谈判筹码,在电动车补贴、市场准入等问题上迫使中国作出更多让步。​

这一行为背后,是欧洲深层次的焦虑,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进程中进展迟缓,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持续蔓延。

冯德莱恩

由于可运用的有效手段有限,他们不得不采取强硬姿态,即便这种姿态仅为 “佯攻”,也要为自身争取更多谈判空间,在欧洲的规划中,中国企业如同携带核心资源的合作者。

他们要做的,是制定一套完善的合作规则,吸引中国企业稳定入驻,而后逐步实现人员与技术的本地化,将中国的核心优势转化为自身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种“允许参与但掌控主导权”的公开策略,西方内部虽存在分歧,但最终目标明确:逐步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供应链的 “去中国化”。​

不过,他们显然忽视了一点:如今的中国企业,已对历史上因过度依赖外部环境而导致核心优势丧失的案例有着清晰认知。

中国一招破敌

就在欧洲认为局势尽在掌控之际,中国采取了一项举措,中国并未进行长篇大论的抗议,也未发出言辞激烈的警告。

信息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而是由商务部更新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同时将8项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相关的核心技术纳入其中。​

这一举措针对性极强,可视为从根本上削弱对方策略的效力,传达的信号明确: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建厂,比亚迪、宁德时代也可赴当地投资。

宁德时代

但制造高端电池的核心工艺与技术若要输出,需经过中国相关部门许可,这一禁令如同为可流动的技术核心加上了约束。

欧洲原本期望获取的完整技术体系,如今只能得到生产载体,他们可以拥有工厂,却无法掌握工厂的核心技术与关键生产能力。

冯德莱恩

冯德莱恩以“峰会参与”为筹码的影响力,在此刻被完全消解,博弈格局中的攻守态势随之逆转,中国不再处于被动应对的位置,而是主动确立规则,重新掌握了谈判的主导权。​

冯德莱恩面临难题

此时,冯德莱恩面临着现实难题,中国的技术出口禁令,使她陷入典型的“两难困境”。

若坚持不出席峰会,便意味着主动退出谈判,放弃相关话语权,而欧洲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议题也将失去协商契机。

信息来源京报网

若最终选择出席,则相当于以实际行动表明,此前的施压与威慑已失去效力,她原本的谈判筹码,反而成为限制自身行动的束缚。​

最终,冯德莱恩选择出席峰会,这一行为本身已释放出明确信号,这一回合的互动,清晰展现了欧洲的被动处境。

冯德莱恩

他们既无法承担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完全“脱钩”的后果,这实质上等同于放弃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机会,同时,又需在内部政治压力下,展现出对华强硬的姿态。

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其策略缺乏稳定性,最终被精准反制击中关键。全球相关领域的权力平衡,也由此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结语

这场新能源产业博弈,是全球格局重塑的必然。

中国以技术出口限制巩固核心竞争力,彰显规则制定者地位,欧洲 “去中国化” 碰壁,暴露出其技术短板与战略被动,被迫正视平等合作的必要性。

商务部发言人

冯德莱恩的参会,印证“脱钩”无赢家,唯有协商共赢,中国展现的战略定力,既稳固自身产业根基,也为全球产业链升级提供思路。

未来技术迭代中,掌握核心技术、坚守底线者,方能主导竞争。

参考资料

商务部——2025.07.15——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调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应询答记者问

观察者网——2025.07.09——“大摊牌”,冯德莱恩竟还在对中国大放厥词

京报网——2025.07.17——美媒关注: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技术的门槛,中方又出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财经   禁令   中国   时机   欧洲   技术   中国企业   中欧   峰会   核心   商务部   宁德   策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