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从不等人,但她定义了什么是“现在”。
6月27日,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透过Vogue宣布,将寻找新任美国版Vogue编辑总监。
同时,安娜将重心全权放在管理集团,继续担任康泰纳仕集团全球首席内容长(Chief Content Officer)。
监督全球各版包括《WIRED》、《Vanity Fair》、《GQ》、《AD》、《Condé Nast Traveler》、《Glamour》、《Bon Appétit》、《Tatler》、《World of Interiors》、《Allure》、《Teen Vogue》、《Ars Technica》与《Them》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以及《Vogue》的全球编辑总监(Global Editorial Director)。
仅美版《Vogue》将任命一位新的编辑总监,来负责该杂志在各平台的日常运营。
此职位将直接向 Wintour 报告,这与其他地区《Vogue》的总编辑架构一致。
提及Anna Wintour,立马会想到她的标志性造型——
波波头搭配墨镜,以及雷厉风行的强势作风,她也是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米兰达一角的灵感来源。
Anna的“女魔头”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冷面、控制欲极强、无情且高效。
跟她开会不能闲聊、不能跑题。有一次会议还不到5分钟,她已经拍完所有板。
会议有人迟到1分钟,她会直接取消或离场。
Anna Wintour在1988年接任Grace Mirabella成为美版《Vogue》主编后,以颠覆性改革重塑了这本杂志。
她打破传统,首度将牛仔裤搬上封面,并力推新兴设计师。
创立了CFDA/Vogue时尚基金,累计为200名设计师提供超过800万美元支持。
“她用牛仔裤和街头感重新定义了‘高级’”。
Anna的传记作者艾米·奥德尔评价道,“这种反叛精神恰恰成就了《Vogue》的黄金时代。”
从推荐LV聘请菲董(Pharrell Williams)执掌创意大权。
到将香奈儿回顾展搬进V&A博物馆,无不渗透着Anna Wintour的远见和野心。
此次人事调整旨在为其全球战略腾出更多精力。
她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这并非告别,而是新篇章的开始。”
1949年,安娜·温图尔在英国伦敦出生,她的父母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
在安娜·温图尔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自由式教育。
14岁时,她开始留BOBO头的发型。
15岁时,父亲为她在BIBA时装店安排了一份兼职工作。
16岁时,她退学去参加了Harrods百货的培训课程,开始追逐时尚事业。
1970年代中期,安娜搬到纽约,开始为美国的时尚杂志工作,并在《New York》杂志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业内所知。
1983年,她被康泰纳仕集团的传奇人物亚历克斯·利伯曼(Alex Liberman)选中,进入美国版《Vogue》担任创意总监。
并于1986年回到伦敦,担任《Vogue》英国版的主编。
1987年,她再次回到纽约,接手了康泰纳仕旗下的家居杂志《House & Garden》,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最终在1988年,她成为了美国版《Vogue》主编。
安娜上任美国版主编后的标志性举措之一,就是将好莱坞明星而非单一模特置于《Vogue》封面,这彻底改变了时尚杂志的玩法。
此前,美国版《Vogue》的风格千篇一律,直到1989年5月,印有麦当娜的封面铺满美国报刊亭的角角落落。
同时期,安娜还积极扶持新锐设计师、模特和时尚编辑。
例如马克·雅各布斯 (Marc Jacobs)、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约翰·加利亚诺 (John Galliano)和莎拉·穆恩(Sally Singer)等人。
让这些富有想法的人们从默默无闻走向国际舞台,从而推动了时尚产业的新陈代谢和多元发展。
1995年,安娜开始策划Met Gala。
这个原本只是一场募款晚宴的活动,被她打造成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盛典。
她精准捕捉时代节奏,将名人文化引入《Vogue》,让杂志封面走出T台,走入每一个生活热搜。
她的方式,是一种独特的精准与果敢。
她的批注只有一个字母组合:“AWOK”(Anna Wintour OK),却成了团队最安心的肯定。
Anna通过邀请全球名流、严格控制嘉宾名单和提升媒体曝光度,将这个相对小众的纽约社交晚宴,改造成了全球时尚界最受瞩目的年度盛事——
这大概用了20年时间。
Anna Wintour的另一大创举,在于她没有被“模特才配登封”这样的行业共识困住,反而比任何人都更早察觉到:
在文化权力结构发生位移的年代,明星的脸,比模特的完美的身形更能卖出一本杂志。
1992年她大胆启用Richard Gere出镜,成为美国版《Vogue》第一位“封面男主角”。
到了2000年代,她已经把电影明星与流行歌手变成了封面常客:Nicole Kidman、Gwyneth Paltrow、Lady Gaga、Beyoncé……
话题、关注度,和最为实际的销量都得到了稳健的增长。
但真正能证明Anna Wintour有多长袖善舞的,不是明星,而是她邀来登封的政治人物。
1998年,她出人意料地让希拉里·克林顿登上《Vogue》封面。
当时的希拉里正深陷丑闻阴影之中:
她的丈夫、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因“莱温斯基事件”正面临弹劾危机。
几个月前,希拉里在公众面前经历了所有人都知道却无法公开讨论的羞辱。
Anna Wintour只用一张封面,把希拉里从“绯闻中的总统妻子”转化为“有尊严、有能力掌握主动的女性角色”。
安娜自己的着装,这些年也坚持也自成一派,从不随波逐流的安娜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于衣服的选择。
现在的她,年薪千万,是时尚圈神话般的存在。
而安娜说,自己不过做到了一点。
“不要盲目服从,培养并相信自己的品味。”
不选择大多数人的选择,尊重自己的安娜·温图尔,成就优雅的时尚圈神话。
她缔造的优雅传奇,来自每一次在选择中纠结,来自每一次在纠结中的不妥协。
这也是无数精英的选择与态度。
Anna的人生信条,除了绝对的掌控权,还有突破和创新。
用时尚界人士的话说,她霸道难缠,要求严苛,为什么依然那么多人愿意听她的?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她勇于做决定,而且总是做正确的决定。”
这一切,成就了Anna Wintour超越时尚圈之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也让美版《Vogue》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和经济价值的时尚杂志。
Anna在时尚界是有名的冰王后,核能主编,拥有在时尚圈呼风唤雨的影响力,偏还是个外冷内烈的性子。
有一次,Anna和金·卡戴珊一起看秀,卡戴珊女儿在一旁哭闹,结束后温图尔直接建议,少带孩子到秀场。
她和奥普拉合作,也提过要求对方必须减掉多少斤才能上封面。
她的好友,老佛爺Karl Lagerfeld這樣形容Anna:
“她很诚实,总在表达真实的想法。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Anna Wintour,有人不认同她过于严苛冷酷的工作方式,也有人发自内心的欣赏她。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经表示:
“我如此尊重、钦佩这个女人,我很荣幸成为她的朋友”。
但无论如何,她叱咤时尚圈几十年,拥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最终成就的是时尚界的女魔头还是传奇,也许Anna本人其实没那么在乎了。
今天,人们对Anna Wintour离职格外感慨,聚焦的不止是某个职位的更迭,而是对一种特定权威与稳定感正在缓缓消逝的共鸣。
她曾是那个时代不容置疑的风格与标准。
而此刻,熟悉的支点已然位移,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时尚黄金时期是否就此画上句号的隐忧。
谁会是下一个Anna Wintour?
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必存在。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