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过去很长日子,世界舞台就看美俄唱对手戏,我们被晾在边缘当配角,连小国家都敢对我们内部事说三道四,这种窝火的滋味一代人都没忘。

国内也曾有声音劝妥协,说美国霸权碰不得,我们家底还不够厚,没法硬碰硬,疫情来袭时,国际上骂声一片,内部也跟着冒出自我怀疑的调子。
但变化来得猝不及防:中美贸易摩擦我们接得住招,稀土出口管制更让西方乱了阵脚,欧盟急着打电话求通融,这时候大家才懂,我们早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已然成了能落子的棋手。

思想上的枷锁往往比现实的围堵更可怕,打破这副枷锁的第一步就是将曾经被奉为“文明灯塔”的西方,从神坛上拉下来,这不是盲目排外,而是我们开始看到真实的世界。
当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因LGBT等问题分裂,争论不断,当我们发现他们的“自由”有时被理解为不顾他人、不承担责任的个人主义时,那些曾经的美好印象开始崩塌。

再看看硬实力,我们这边,航母下水的速度差不多三四年就有一艘,而他们那边连军舰的维护都显得捉襟见肘,这种对比让人不得不思考,所谓的强大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慢慢地人们开始明白,美国的强大更多是建立在美元体系和军事霸权之上,并非他们的制度或文化真的那么优越,那些包装精美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很多时候其实不过是用来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

甚至连欧洲几十年的富足生活也变得不再那么让人羡慕了,那段时期,苏联解体、北约的保护伞、俄罗斯廉价能源以及中国廉价商品等多重因素叠加,才造就了它们的好日子。
如今,这些红利逐渐消失,它们的真实面目也逐渐显现,这种认知的转变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尤其是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西方文化符号。

好莱坞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总靠着个人英雄主义救世界,看的时候确实过瘾,可等我们回头看自己的历史就会发现,咱们的逻辑跟这完全不一样。
想想淮海战役,那是靠无数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没有哪个超级英雄,只有千千万万的人民,这正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精神,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万岁”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是我们文化中最坚实的部分,它与西方那种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救世主身上的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了解西方,甚至翻开《毛选》这样的经典,试图从我们自己的思想中汲取力量,这股“觉醒”的思潮实际上是在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定位。

这种转变的根子,其实是咱们长期缺了 “独立自主的思考”,要说 “独立”,就是能有底气站在自己五千年文明的根基上,至于 “自主”,就是面对外来文化时,能自己做主挑拣,做到好的留下、坏的丢掉。
当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标准看待世界时,理解战略伙伴关系也变得更加务实,中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潜意识里总希望有一个牢不可破的“盟友”,一起抵抗外部压力,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前几年俄总统曾提到,中俄关系达到了 “历史最高峰”,这话入耳就很振奋人心,可要是往深了分析就会明白,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包含着两层不同的含义。
一种看法认为这意味着两国经济合作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不会再进一步深化,另一种看法更直接,认为这可能表明俄罗斯在战略归属上,内心深处仍然偏向西方。

这话可不是没根据的空说,历史上沙俄就借着 “合作” 的名义,占了咱们大概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面大部分到现在都没还回来,而且在领土这事上,俄方的态度向来都很强硬。
再看现实中的合作项目,比如备受关注的CR929宽体客机,原本是中俄合作的亮点,而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俄方坚持使用自己的PD-35发动机,而我们则希望采用国际主流的成熟部件。

随着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俄方零部件采购受阻,最终这个项目转为由我们主导独立研发,这一事件清楚地表明,关键时刻任何人都靠不住,最终还是得依靠自己。
从经济角度看,双方的合作也有局限,二零二二年中俄贸易额约为一千九百亿美元,而同年我们与日本的贸易额超过了三千亿,就连与越南的贸易额都超过了中俄。

看到这些并不是为了贬低中俄关系,而是为了让我们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且不结盟。
我们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战略协作伙伴”,而非军事同盟,这正是我们外交政策成熟的体现,我们的安全感不应寄托在任何外部联盟上,而应建立在我们自身的实力和灵活务实的国家利益判断之上。

心态的转变,战略的自主,最终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而这份底气来自我们强大的工业、科技和军事实力。
过去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还停留在代工工厂,但如今我们的工业增加值已经是美国的一倍以上,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5%。

我们已经不再是只做衬衫袜子的低端工厂,如今我们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加工工艺,兼具成本和性能的双重优势。
拿半导体举例,尤其是在后端的封装技术上,我们掌握着许多关键环节,比如安世半导体,某些核心的塑封工艺连荷兰都做不出来,必须依赖我们,这样一来,那种“中国只会低端加工”的观念彻底破灭了。

军事力量的进步则更加直观,曾经我们的战略威慑主要依赖核武器等非对称手段,而现在常规军事力量已经具备了与美国抗衡的潜力。
提到航母建造速度,我们三至四年就能下水一艘,更重要的是,在电磁弹射技术上,我们成功应用于三型战机。

这种实力也可以转化为有效的战略工具,稀土管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展示了我们经济和科技的强大,可以直接影响对方的军事工业,让我们在博弈中拥有更多主动权。
总而言之,核心就是一个词: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于我们对五千年文明和自己发展道路的深刻认同,它来自对全球格局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实力的客观评估。

当前,比西方的围堵更可怕的可能是我们内心的“自我轻视”,一些同胞的思想,尚未跟上国家实力的发展,仍然停留在过去需要仰视他人的时代,正如教员早说过的,“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反霸权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甚至是盟友的摇摆,但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最终的胜利就是时间问题。

因为咱们心里清楚,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学着成为别人,而是把自己做到最好,活出自己的样子。
界面新闻 俄罗斯外交部再次否认归还中国领土 称中俄无领土争议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中俄合研CR929客机要用英国发动机,中俄为何造不出?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 中国敦促荷兰尽快妥处安世半导体问题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