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000多年来,皇位和爵位传承实行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周礼宗法制的根基了。
可是周礼的老祖宗周文王,却没有立自己的嫡长子伯邑考为太子,而是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和正妻太姒所生的次子,在现代人眼里他是周文王的嫡次子。
但是他却被古人称为“庶子”。
唐朝的杜佑就在《通典》很直白地说:武王庶子,有圣德,夺代伯邑考之宗嫡也。
古人为了给周文王立姬发为太子这明显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行为挽尊,还发明了一个说法,叫做“圣庶夺适”。
“适”就是“嫡”的意思。
这是怎么回事呢,姬发这个正妻之子为什么会被古人说成庶子?他又是怎么成为周文王的继承人的?

在现代人眼里,嫡子和庶子很好区分啊,正妻生的都是嫡子,妾室生的都是庶子。
可是在唐朝之前,嫡子和庶子的定义不是这样的。
在周礼的宗法制当中,“嫡”是继承家业的意思,“嫡子”指的是继承家业的儿子。
正妻或许可以有很多个儿子,但是继承家业的儿子只能有一个。
也就是说,起码直到唐朝,在古人眼里,嫡子只有一个,那就是那个第一顺位继承人,通常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至于别的儿子,哪怕是正妻所生,在嫡子在的前提下也不能继承家业,那么怎么可能称作嫡子呢?
也就是说,在唐朝之前的古人眼里,嫡子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嫡长子。

那么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嫡次子,在古人眼里是什么呢?
答案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正妻生的儿子,除了长子是嫡子之外,其他的儿子也都是庶子。
这不是信口开河,是有史料为证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隋朝的时候,后来成为名相的房玄龄跟着父亲来到京城。
当时隋文帝废了长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不久。
房玄龄就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不足保全家国。
明明杨勇和杨广都是隋文帝的正妻独孤皇后所生,可是房玄龄却说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的行为是混淆嫡庶。
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杨勇是继承家业的儿子,是嫡子,而杨广是庶子。

这并不是史书上的孤证。
李世民登基之后,立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可是他非常喜欢长孙皇后生的次子李泰,对李泰的偏爱程度甚至超过了李承乾。
这时候大臣褚遂良就劝他说: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
这里褚遂良就把长孙皇后生的次子李泰称为庶子,认为李世民再喜欢庶子李泰,也不能越过嫡子李承乾。
褚遂良后来回忆这段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的时候还说过: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
魏王就是李泰,这里他说李世民宠爱李泰是嫡庶不分,再一次把李泰称为庶子。

如果说只有褚遂良一个人称李泰为庶子,也许还是褚遂良自己的嫡庶观念特殊。
可是就连李世民自己,都把挚爱的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泰称为庶子。
李世民为了安抚李承乾和大臣们,曾对大臣们表态说: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意思是,我的儿子李承乾虽然有脚疾,腿瘸了,但依然是长子和嫡子,我怎么可能舍弃嫡子李承乾而改立庶子李泰呢?
上面的这些记载,分别出自《旧唐书》或者《唐会要》,把皇后所生次子称为庶子的人分别是房玄龄、褚遂良和李世民。
由此可见,唐朝人的嫡庶之分和现代人不一样。
现代人认为只要是正妻生的儿子都是嫡子,可是唐朝人认为只有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嫡子,正妻生的其余儿子也是庶子。

不过把正妻生的其他儿子也称为庶子,有可能是他们比较口头的表达。
因为在《唐律》里是这么确定继承顺位的:嫡妻之长子为嫡子……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
由此可见正式的文书定义了“嫡子”的含义:仅仅是正妻生的长子。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并不是嫡子。
但是唐律同时也把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和庶子区分开来,他们被叫做“嫡子同母弟”,而不是被称为庶子。
这就是唐朝以及之前的古人对嫡庶的定义:嫡子仅仅是正妻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嫡长子。
而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在正式的文书里叫做嫡子同母弟,但是在日常当中会被人们直接叫做庶子。

那么唐朝人杜佑为什么会直接了当地在《通典》里说周武王姬发是庶子,答案就很明显了。
姬发并不是周文王继承的嫡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伯邑考。
从伯邑考的“伯”字就可以看出,他才是姬昌的嫡长子,也就是唐朝人眼里唯一的嫡子。
而姬发作为正妻太姒所生的第二子,在日常当中会被唐朝人称为“庶子”,而如果是在类似唐律这样的正式文书里,则有一个更精准的称呼:嫡子同母弟。
杜佑的《通典》并不算是正式的文书,所以他很直白地写:武王庶子,有圣德,夺代伯邑考之宗嫡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直到唐朝,人们的嫡庶之分都还这么严格,连正妻所生的次子都要被叫做庶子。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嫡次子”这个称呼,或者说这个概念的呢?
现代人把正妻所生的儿子都叫做嫡子,总不能是现代人凭空创造的概念吧。
这就和词语的变迁有关了。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会发现,很多词语和诞生之初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
例如“千金”这个词,一开始的出处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里指的是身份尊贵的意思。
后来南朝的文学家谢庄把儿子称为“吾家千金”,此时千金的意思是金贵的男孩子。
直到元明时期,千金才成了女儿的代称。
嫡子的概念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意思发生了变化。

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有这样的表达: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
以及:诸王不拘岁月,自长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毕,方及庶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人眼里“嫡子”,已经不仅仅是指正妻所生的长子了。
只要是正妻生的儿子,也都可以成为嫡子。
清朝的《皇朝经世文编》的有这么一段话:夫古人之子嫡庶也,谨而严,即嫡母之次子,概同于庶孽。
意思是古人的嫡庶之分严格得很,就连正妻生的次子也都是庶子。
这也同样可是证明,在千百年间嫡子的改变发生了变迁,起码到唐朝的时候嫡子都仅仅是正妻所生长子,明清时期已经变成正妻的所有儿子都是嫡子了。

这又带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姬发在古人眼里是庶子,而周文王和周武王又是周礼的老祖宗,也就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老祖宗。
那么姬发是怎么越过嫡子伯邑考成为周文王的继承人的呢?遵循周礼的古人面对姬发这种庶子上位的情况不尴尬吗?
很多人就要说了,姬发的哥哥伯邑考都被纣王杀了,姬发不上位谁上位?
但是纣王杀伯邑考,并无确切史料。古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挺复杂的。
而且古人看到庶子上位的武王姬发也是挺难受的,为此没少挽尊。

我们先来看看姬发上位的问题。
史记里是这么记载的: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意思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一共生了10个儿子,唯有次子姬发和四子姬旦贤良出众,能够辅佐文王,所以周文王舍弃长子而立次子发为太子。
无独有偶,同样成书在西汉的《礼记·檀弓》也有记载: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
也就是说,在西汉人眼里,周文王是主动废长立幼舍嫡立庶,而不是伯邑考早逝,周文王没办法才立了次子姬发。
反而我们熟悉的,伯邑考被纣王杀死的剧情,出自西晋皇甫谧写的《帝王世纪》。
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里出土的竹简也有相关记载。
但这些记载并没有说伯邑考去世在先还是文王废长立幼在先。

所以在封神演义小说流行之前,古人其实是普遍觉得文王是主动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
这太挑战嫡长子继承制的根基了。
古人没少为周文王的这一选择破防,并纷纷挽尊。
成书于战国至秦末、记载孔子后人言行的《孔丛子·杂训》里就说:文王舍适而立其次,权也。
“适”就是“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舍弃嫡子而立姬发,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则对此持反对意见,说: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非制也。
直接批评周文王这一行为不妥当。

不过最有趣的当属唐朝人的观点。
众所周知,唐朝流行“玄武门继承法”。一直到安史之乱,唐朝都找不到一个正常嫡长子上位的皇帝。
所以唐朝人很关注周文王舍伯邑考而立姬发的案例,认为周礼的老祖宗可以为他们的“玄武门继承法”提供合法性依据。
例如杜佑在《通典》里说的:所言圣庶者,谓如武王庶子,有圣德,夺代伯邑考之宗嫡也。
杜佑是唐朝中期人。他把周武王这类庶子上位的案例称之为“圣庶”,认为“圣庶”取代嫡子的继承地位合情合理。
联想到唐朝那帮非正常上位的皇帝们,杜佑是在为谁背书,不言而喻。

“圣庶”这个词,实际上是出自《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适。
唐朝颜师古就注释说,“圣庶夺适”引用的是周文王舍嫡而立武王姬发之事。
“圣庶”这个词在唐朝的史料和文献里出现的频率不低。
李隆基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庶出第三子,发动宫变扶李旦上位。李旦立太子的时候,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就很识趣地表示自己愿让位给李隆基。
根据《新唐书》记载,讨论这件事的大臣们再次使用了“圣庶”这个词:时大臣亦言楚王有定社稷功,且圣庶抗嫡,不宜更议。
没办法,唐朝的“圣庶”实在是太多了。

总的来说,“嫡子”这个词无论是在唐朝及其之前特指嫡长子,但是在明清时期指正妻生的儿子们。
这个词的本质没有变过。
那就是当人们需要嫡子上位的时候,这个嫡子的身份才有意义。
否则,甭管这个“嫡子”指的是嫡长子还是正妻的儿子,都防不住有个“圣庶”冒出来夺位。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出自周礼,而周礼的老祖宗周文王和周武王,就玩了好一手“圣庶抗嫡”。
西周12个天子,唯有两个能确定不是嫡长子,一个是有过渡性质的周孝王,另一个就是周朝的第一个天下共主周武王了。
周礼的老祖宗都这么玩了,后人自然也能学一手因地制宜。
你觉得是不是呢?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