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第一任市长是谁?那一年,他才35岁,三件事改变洛阳原创

1948年3月19日,《淮海报》第二版右侧中部,刊登了一则消息:

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任命,杨少桥为洛阳市长。

图片来源:洛阳作家、杂文家刘彦卿的收藏品

这一年,杨少桥35岁,应该是洛阳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之一。

杨少桥,山西清徐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洪洞县政府秘书、赵城县县长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奋起抗击日寇。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太岳区后勤司令部政委、豫陕鄂区后勤司令部副政委等职。

01

1948年3月,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协同发起洛阳战役,杨少桥随大军渡河参战。

3月9日,战斗打响,解放军扫清外围之敌;3月11日,向洛阳城发起强攻。

3月13日,解放军扫清城内各处残敌,围攻守敌青年军206师邱行湘军部所在的核心工事。

当日,豫陕鄂边区任命杨少桥为洛阳市市长。

3月14日,总攻开始,到午夜24时,守敌1.9万余人被全歼,敌206师中将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邱行湘等15名将级军官被生俘,洛阳解放。

杨少桥当即率领工作人员入城开展工作:公布安民告示,释放无辜民众,清查散兵、敌特,安定社会秩序。

为了更多地歼敌有生力量,我军于3月17日主动撤出洛阳城,杨少桥与洛阳市人民政府全体工作人员随军撤离。

18日,敌军进占洛阳。

我军撤出洛阳城的第18天,再次包围洛阳,并于4月5日全歼守敌,二次解放洛阳。

杨少桥仍为洛阳市市长兼洛阳城防司令,率部随军进入市内部署工作。

02

洛阳解放之初,民生凋敝,百业待兴,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第一次洛阳解放后,市民主政府就开仓救济市民。

3月14日当天,西关和火车站两处粮点,7.5万公斤粮食、2500公斤盐堆成小山。

衣衫褴褛的市民排起长队,领到粮食时双手发抖——他们中很多人,已经靠野菜糊糊撑了几个月。

3月15日、16日,除发放粮食外,又给贫苦市民发放衣服、棉花。

寒冷的洛阳城,第一次有了暖意。

第二次洛阳解放后,城内存粮不多。市民主政府心急如焚,紧急联系调粮。

太岳解放区当即决定支援,奈何两地相隔数百里,且有黄河天堑横亘,运输成了大难题。

杨少桥多次奔赴孟津黄河渡口,打电话、写信,组织人力、车辆,终将粮食顺利运抵洛阳。

03

吃的问题解决了,恢复生产迫在眉睫。

但是,由于国民党长期盘踞洛阳,不少市民对新生政权心存疑虑。

为让生产重回正轨,杨少桥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那时,洛阳街头跑的是人力车,大伙叫它“洋车”。

解放之初,市民都觉得坐“洋车”的,都是地主老财,是剥削阶级,会被政府收拾。

这可苦了拉“洋车”的人,生意没了,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

杨少桥和几位领导一合计,决定“现身说法”。

一天,市民主政府十多位领导,一人一辆“洋车”,浩浩荡荡,在大街小巷转了个遍。

百姓纷纷驻足,瞪大了眼睛瞧。

第二天,拉“洋车”的生意又好了起来,日子慢慢有了起色,生活难题迎刃而解。

这法子,后来开封解放时也用上了。

04

老洛阳人爱看戏,可当时谣言四起,说“共产党反对看戏,看戏就是‘腐化’”。

市民吓得不敢进戏院,几家戏院门可罗雀,只能关门大吉。

为扭转局面,杨少桥又出招了!

市民主政府挑出内容健康的戏,连包几场,领导带头捧场,《新洛阳报》也大张旗鼓报道。

没几天,戏院重张,洛阳城又热闹起来。

1948年5月,中央重设中原局,洛阳成为豫西行署直辖城市。杨少桥升任豫西行署副主任,洛阳市长由王均智接任。

新中国成立后,杨少桥历任财政部副部长、粮食部副部长,1996年在北京逝世。

本来文史来源:

(2012年11月1日《洛阳晚报》相关报道)

(《老城文史资料》第三辑李冷文先生《洛阳市第一任市长杨少桥》一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历史   洛阳   市长   洋车   市民   洛阳市   守敌   粮食   司令部   戏院   野战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