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低空经济探索者
当全球科技界紧盯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竞赛时,一场关乎数字世界根基的“密码保卫战”已在暗处打响。7月初,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团队,成功发布国内首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这枚仅手掌大小的硬件,标志着我国在后量子密码(PQC)工程化领域实现从理论到硬件的关键跨越,为抵御未来量子攻击构筑起第一道国产化防线。
量子算力崛起,传统加密体系陷崩塌危机
“现有银行U盾、电子身份证甚至区块链系统的安全认证,都建立在RSA、椭圆曲线等数学难题之上。”团队核心成员钱泳君博士指出,“而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将这些加密体系彻底击穿。”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预警,一旦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诞生,现行绝大多数公钥密码将在数小时内被破解,金融交易、电网控制、国防通信等核心领域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为应对这场迫近的危机,后量子密码技术成为各国攻关焦点。其核心是通过格密码、哈希函数等新型数学结构,设计出能抵抗量子攻击的加密算法。然而,算法研究仅是第一步——将数学方案转化为可嵌入现有信息系统的芯片级产品,才是真正实现安全落地的关键。
双芯融合:为数字世界锻造“量子盾牌”
本次发布的密码卡之所以引发行业震动,在于其攻克了三大技术壁垒:
1. 抗量子攻击芯片架构
创新采用双芯片协同设计:
后量子密码SoC芯片集成Kyber(格基加密)、SPHINCS+(哈希签名)等国际主流PQC算法,同时兼容国密SM2/SM9标准,确保平滑过渡;
量子随机数芯片利用量子物理真随机性生成密钥,根绝伪随机数被预测的风险。
2. 全栈式安全加固
从电子电路设计到密码实现层,全面防御功耗分析、故障注入等侧信道攻击,通过金融、党政系统的严苛压力测试。
3. 工业级性能适配
单卡支持每秒千次数字签名验证,满足高频交易、实时电力调度等场景需求,为传统设备提供“即插即用”的量子安全升级方案。
战略落子:百亿市场的中国方案
在安徽芜湖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将密码卡接入智能电网监控平台。“电力调度指令若被量子计算机破解,可能导致区域性停电事故。”项目负责人演示了加密指令传输过程,“而这块芯片为每个指令加载了‘量子锁’,即使攻击者截获数据,也无法在算力上突破格密码构建的数学迷宫。”
据麦肯锡预测,全球后量子密码市场将在2030年突破百亿美元。此次突破不仅使中国跻身PQC工程化应用第一梯队,更在产业层面开辟出关键赛道:
金融系统:守护跨境支付、证券交易数据
能源网络:阻断电网控制指令劫持风险
国防通信:构建战时不可破解的指挥链路
政务医疗:保障公民隐私数据长期保密性
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密码
成果背后,是“企业+高校”的深度协同创新模式——问天量子提供产业化引擎,华中科大刘冬生团队贡献芯片架构设计能力。“芯片级实现意味着核心安全模块完全国产化,”刘冬生教授强调,“从算法到流片全程自主可控,避免遭遇高端FPGA芯片的‘卡脖子’风险。”
尽管突破显著,挑战依然存在。NIST的后量子密码标准化尚未最终定案,团队已建立算法动态适配机制。“我们将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并探索与量子密钥分发(QKD)融合的‘双量子加固’方案。”钱泳君透露。
筑牢数字时代的“新长城”
当量子计算开始颠覆传统安全边界,首张国产PQC芯片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它不仅是技术工程化的里程碑,更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实质性落子——在“量子霸权”的威胁下,以自主芯片为核心的数字主权防线正在加速铸成。
正如密码学界所言:“加密技术落后一代,防护体系倒退十年。”在这场关乎未来制信息权的博弈中,中国已发出强有力的应答。
更新时间:2025-07-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