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雄岳家捐出岭南第一园,近百文物无偿归公!

一个家族把祖传园林连同近百件文物无偿捐给国家,图什么?

说实在的,在今天这个动辄谈估值、讲变现的时代,顺德龙氏家族2011年那场捐赠,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他们把清晖园相关文物近百件,一分不取地交给了政府。一边是寸土寸金的岭南四大名园之首,一边是毫无保留的公益之举。坦白讲,这事放到现在,反而更显珍贵。

清晖园,岭南四大名园里头排第一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早是状元黄士俊的府邸。到了清乾隆年间,龙氏先祖、进士龙应时买下此园,此后几代人接力营建、修缮,才有了今天这副模样。园子里亭台楼阁错落,曲水回廊蜿蜒,处处透着岭南园林特有的精巧与文脉。

2011年11月,龙氏家族集体决定,将包括清代地契、房契、老照片和书信在内的近百件文物捐出。这些东西不是金玉珠宝,但却是解开清晖园三百年变迁之谜的关键拼图。我记得有位在顺德文旅系统工作的朋友提过:这批文献里,有3份清代地契清清楚楚标出了园子的四至边界,直接终结了学界多年来的争议。

重点来了——龙家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

龙氏在顺德扎根近三百年,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地方望族。他们捐的不是“资产”,而是“记忆”。对比当下不少古建的命运:要么被拆得七零八落,要么裹上商业外衣,变成地产项目的“文化点缀”,清晖园的路径显得格外清醒。早在1959年,园子就已由政府接管,龙家从未主张产权。到了2011年,他们反而主动补上历史缺环——这种“放手”,恰恰是最深沉的守护。

更关键的是,龙氏后人大多散居海外,或从事教育、医疗等非地产行业,没人惦记着把祖产变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家族成员曾私下说过:“园子早就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属于岭南文化。”这话听着朴素,却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本质。生活里打个比方:就像老宅里那张祖传的八仙桌,传下去不是为了挂闲鱼卖钱,而是让子孙知道——我们从哪儿来。

数据不会说谎。清晖园年均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其中约15%专程为园林历史而来。2011年文物捐赠后,园方据此修订了导览词,新增3处历史展板,还出版了《清晖园龙氏文献辑录》。这些改动看似细微,却让公众对岭南园林的认知,从“好看”真正走向“有故事”。

今年3月,演员许绍雄携妻女首次参观清晖园,并在社交平台发文:“陪妻子回外家祖业。”这条动态获赞超2万,评论区里满是感慨:“原来TVB‘B哥’背后还有这样的家世。”

但实际情况是,许绍雄本人从未参与家族决策,他妻子龙嬿而也极少公开谈及家事。这次参观,更像一次私人的寻根之旅,却被公众赋予了文化象征的意义。话说回来,在流量至上的今天,一个低调家族用沉默守护历史,反而比高调“认领祖产”更显格局。

这让我忍不住想问:如果有一天,你家祖传的老宅或文物摆在面前,一边是私有保存、未来可能升值,一边是捐赠公藏、让历史被更多人看见——你会怎么选?

别急着回答。先想想,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在我看来,龙氏家族的选择,不是放弃,而是托付。他们把一座园子、一堆纸片,交给了时间,也交给了公共记忆。在资产证券化、IP变现满天飞的当下,这种“不图什么”的举动,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产——文化定力。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都在推动“非遗活化”“古建保护”,但真正的难点从来不在技术,而在人心。当一座园林的价值被简化为门票收入或打卡热度,它的灵魂就死了。而龙家所做的,恰恰是让清晖园的灵魂继续活着。

这很关键。因为文化不是库存,不能锁在保险柜里;它得流动,得被讲述,得有人愿意为它“不图什么”。

所以,下次你走进清晖园,看到那块写着“龙氏捐赠”的展板时,不妨多停几秒。那里没有炫目的数字,没有煽情的故事,只有一份安静的托付——来自一个家族对土地、对历史、对未来的朴素信念。

这年头,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岳家   岭南   文物   许绍雄   家族   园子   顺德   文化   园林   祖产   地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