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网】
这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预制菜的各种争议吵得沸沸扬扬,有网络大V与餐饮集团的唇枪舌剑,也有相关从业人员发出的温馨提示,一时间引发众多网友的讨论、吐槽。
在笔者看来,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不必要提起预制菜就贴上“不健康”“全是防腐剂”“僵尸肉”等负面标签。但有一点,当消费者满怀“下馆子吃口好的”的情绪就餐时,吃到的却是未经提前告知的“预制菜”,七八分钟五六道菜就能上齐,不免心生怀疑——花着高价钱吃到的是“预制料理包”,“上当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是抵制预制菜,只是不接受商家收着现做现卖的饭钱,却将一盘盘精美的预制菜品卖给消费者,还告诉消费者说“不是预制”。这当中有一个概念被模糊了,就是到底怎样的菜品算是预制菜,餐饮业对预制菜的界定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判定标准一样吗?很显然并不一样。认知差的存在,加剧了这一信任危机。
由此可见,预制菜市场想要长远、健康的发展需要一套清晰、严格、完整、可监督的执行标准。面对消费者的猜测和质疑,唯有符合国家食品健康标准,守住饭菜品质与健康底线,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接受。
说回“下馆子吃饭”这件事本身,消费者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知情权和选择权。店家提前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买卖之前“话讲明”,去留与否消费者说了算。而不是商家打着现制的幌子,定着“带锅气”的价格,端给消费者的是一盘精心调制的预制“盛宴”。这一点属实就不讲诚信了,消费僵局形成也是必然。
客观来说,预制菜上菜快、味道稳定、满足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节奏,自有其市场需求;“吃口有锅气的”,花时间、花略高的价位,也是不少消费者的乐意之选。这本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路径,矛盾的核心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信息的不透明。
当不少店家有意强调“现做”遮掩“预制事实”,欺骗行为就已形成,由此产生的消费信任危机必会影响整个行业。因此,诚信为本,明确告知消费者才是上策。而面对“预制菜”的种种质疑,相关部门、行业要做的也并不难:正视消费者和商家对“预制菜”概念的认知错位,用严格明确的标准为“预制菜”正名,从而弥合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认知鸿沟。
如此,明明白白吃顿饭,何尝不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