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授予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是继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之后、全区第二家拥有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534处,各时代长城总长655.25千米,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处。
在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4年11月25日成立,为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直属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现有编制人员22人,包括研究馆员3名、副研究馆员2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名。公开引进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4名,其中3人获批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6类人才。考古研究所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配备有一大批文物保护专业器材,具备了开展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
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楼照片
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着全市范围内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总体工作思路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考古学复原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丰富北疆文化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呼和浩特力量。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以此次获得国家考古发掘资质为新起点、新征程:
围绕“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这一目标,以大窑遗址、海生不浪遗址、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址、云中郡故城、北魏金陵、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辽金元西三州故城(丰州、云内州、东胜州)等重要遗址,科学阐释呼和浩特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等关键问题,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化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构建呼和浩特地区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址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坝顶北魏阴山祭天遗址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万部华严经塔白塔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明长城二边徐氏楼敌台
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及考古发掘资质的获得,是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发展质的飞跃,表明呼和浩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后可以承担本区域的主要考古工作,为呼和浩特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阐释呼和浩特地区在多元一体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考古学支撑。为呼和浩特地区文旅深度融合、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为丰富呼和浩特市各级博物馆馆藏、打造“博物馆之城”新名片、用文物讲好呼和浩特历史故事助力,标志着首府文物事业进入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新阶段。
来源:文旅青城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