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掉中国,那就扶持一个“中国”?美国看上了中国的这两个邻国

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操作,核心就俩字:“不甘心”。

看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站稳脚跟,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折腾,给中国商品加关税、喊“断链”、拉盟友搞小圈子,想把中国挤出产业链。

可现实很打脸,美国物价涨了不少,中国制造业却稳步增长,2024年高端领域像大飞机、芯片还有新突破。

眼看压不住,美国又想新招:找俩“替身”抢中国制造业份额,这次被选中的,还是我们的邻居。

但这俩国家真能接得住“扶持”,变成第二个中国吗?

打不赢就“抄作业”?美国算盘落了空

美国最早对中国动手是贸易战,特朗普觉得加关税能让中国让步,结果中国出口没咋减,美国消费者倒遭了殃。

普通家庭一年多花好几百美元,农民抱怨“被政策坑了”。

折腾几年,美国才发现中国制造业底子厚:从螺丝钉到工业机床都能自产,2024年还搞出400多家智能工厂、一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

直接打垮中国制造业,根本不现实。

但美国没找自身问题,反倒觉得中国成功是“靠人多、能代工”,认定这模式能复制。

于是盯上印度(13亿人,看似有“人口红利”)和越南(工资低、挨着中国),想效仿“马歇尔计划”,砸钱给政策把两国打造成“小中国”,削弱中国供应链。

印太经济框架、双边贸易协定,说白了就是推行工具。

表面给好处,实则“留一手”

美国对印度的“示好”挺明显:2020年后军事援助三年翻三倍,搞了四十多个科技合作项目,副总统还专程访印签贸易“路线图”,承诺帮印度吸引企业。

苹果信了,在印度建俩工厂想转移15%iPhone产能,可麻烦不断:车间40多度没空调,工人老罢工;生产的手机常出问题,2025年上半年产能连目标一半都没到。

更关键的是美国没真心,一边鼓印度抗中,一边不让印度进芯片联盟,怕印度搞出技术成对手;还限定印厂利润率不超15%,大头利润自己赚。

对越南,美国动作更直接:2018年贸易战后推三星、英特尔赴越设厂,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涨了四分之一多,一季度顺差两百多亿美元。

但数字水分大:七成多出口是外资干的,越南本土只赚组装费;手机核心零件全靠从中国进口,2024年一季度自华进口两百九十多亿美元,占进口三分之一多。

就连越南的稀土,也得运到中国加工,想要替代中国,他们自己都说至少需要十年。

“替身”不好当,印越硬伤藏不住

除了美国的保留之外,两个“替身国”的硬伤,也让美国的计划像是个笑话,美国把印度吹成“下一个世界工厂”,可印度问题绕不开。

种姓制度导致4亿人文盲,只能干粗活,苹果印度工厂曾出现工人看不懂图纸装反零件的笑话。

基建更是“老大难”:铁路电气化率不到六成,贫困地区常停电,工厂得自备柴油发电机抬成本;

港口效率低,四分之一货物得经新加坡或迪拜中转,每箱多花两百美元还延误三天,宁波舟山港1小时工作量印度港口要干一天。

2024年美国又补刀:对印度三分之二对美出口商品加征50%关税,纺织、珠宝产业订单少了七成。

更糟的是印度制度死板,企业关厂平均等四年多(比中国慢四倍),大量“僵尸企业”占资源,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3年17%跌到2023年14%。

越南日子也不好过:国土仅抵中国广西,容纳工厂有限;年轻人宁当网红不进厂,厂子缺人;经济太依赖外资,全球经济波动就可能撤资。

2025年越南盾贬值,进口成本涨了不少,算上物流和关税,生产成本比中国还高,不少企业悄悄迁回中国。

中国的“底气”,印越学不会

美国觉得中国成功是“运气好”,实则中国优势印越学不来。

首先是产业链全:从手机屏幕到汽车发动机都能自产,造一部手机在国内一个城市就能完成;印度找齐零件得从多国运,至少多花一周。

基础设施打通“任督二脉”:西电东送保障珠三角工厂不断电,京广高铁串起上下游企业,上午设计手机、下午出样、晚上量产;宁波舟山港全自动码头效率是印度的三倍。

反观印度,卡车跑八百公里得三天,还得躲牛群、绕塌陷路面;越南连像样货运铁路都没有,雨天就堵车。

制度和创新也差远了:中国从深圳特区到WTO,政策环环相扣,五年规划踩准产业升级节奏;企业办执照几天搞定。

印度土地审批等半年,劳工法朝令夕改,日本企业吐槽“十个想投资的,仅一个敢落地”。

中国创新稳步推进:2024年C919交付14架,300兆瓦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发电效率超国外。

四十六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研发-量产”闭环,这种能力不是美国砸钱能帮印越建的。

更有14亿人市场,单靠内需就能撑产业规模,印越比不了。

美国自食其果,没人愿当“炮灰”

美国想靠印越削弱中国,结果先坑了自己,对中国加的关税,九成以上让美国消费者扛。

产业链转移也乱了套,印越产能跟不上,苹果靠中国工厂加班赶工;某美国车企在越南设厂后,发现成本比中国高两成,又迁了回来。

印越也不是“傀儡”,印度拒绝进美国芯片联盟,悄悄买中国光纤,还买俄低价原油转售美国牟利;

越南知道自己是“中美缓冲带”,一边拿美国投资,一边跟中国签供应链协议,核心零件离不开中国。

越来越多国家明白,跟中国合作得实惠(如东南亚国家享低关税、快物流),跟着美国反遭损失。

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涨15%,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却少人参与,没人愿为美国牺牲生意。

结论

美国找印越当“替身”,本质是不懂制造业规律。

它误以为中国成功靠“人多、代工”,却忘了中国40年开放的制度韧性、全产业链硬实力、14亿人市场和团结一心支撑,这些才是中国站稳的根本。

印度的种姓、基建问题,越南的依附性经济、人才短缺,都不是美国砸钱能解决的,两国成不了“第二个中国”。

更讽刺的是,美国的扶持是把它们锁在产业链低端当“打工仔”,这种合作走不远。

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由市场决定,不是政治能操弄的,中国制造业地位是干出来的,无可替代。

美国若还抱着“遏制”心思,终将坑自己;与其搞零和博弈,不如坐下来合作, 这才是顺应趋势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财经   中国   邻国   美国   印度   越南   三星   关税   工厂   产业链   企业   中国制造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