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塔拉滩,这片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戈壁荒原,曾是黄河上游风沙肆虐的重灾区。平均海拔近3000米,荒漠化率高达98.5%,年日照时长却超过3000小时。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在此兴建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旨在消化光伏产业过剩产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这项投资达数百亿元的工程,本意是化荒漠为能源宝库,却在运行中衍生出一段意想不到的转变:光伏板下绿草茁壮,羊群成群,最终铸就全球最大光伏牧场。

项目启动之初,塔拉滩的环境条件极端恶劣。风速常年超过8米每秒,沙尘暴频发,植被覆盖率不足5%。
2012年3月,工程正式开工,首批光伏板安装后迅速被沙尘掩埋,清理工作需耗费数日。施工队伍面临无路、无电、无水的困境,临时驻地条件简陋。
为防风沙侵蚀,工程方在板阵周边撒播耐旱草种,如羊草和披碱草,初衷仅为固土保洁。
同期,国家注入3亿元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吸引60余家光伏企业入驻。2012年8月,首批板阵投运,累计发电量逐步攀升,但草种的意外存活预示着后续变局。

草生长现象在2012年底显现。光伏板阵列阻挡直射阳光,地表温度降低15度,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减缓50%。这些微气候效应,使原本半月即枯的草种顽强发芽。
到年底,板下草地面积扩展至2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2%跃升至65%。这一变化超出预期,本为辅助措施的播种,竟催生大片绿意。工程方起初视之为生态红利,但很快转为难题。

2013年夏,草高逾1.5米,遮挡板底,发电效率下降20%。秋冬枯草堆积,火灾隐患凸显。人工除草需雇佣数百人,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却因草生力旺,难以根治。化学除草又恐损生态,项目组一度陷入两难。
转机源于2013年9月的现场观察。周边牧民羊群试图闯入园区觅食,项目经理由此萌生引入放牧的想法。
10月,试验首批羊群进入板下,三月后效果显著:草高控制在适宜高度,空气流通恢复,发电效率回升15%。

羊群未损设备,反成天然警戒线。更重要的是,羊粪作为有机肥,促进土壤肥力循环。2014年,模式正式推广,与周边12村签署协议,2000余户牧民参与。
板间距从3米扩至5米,支架最低点抬升至1.2至1.8米,确保羊群活动空间。藏羊改良品种适应板下环境,平均体重增20%,出栏周期缩短2个月。

这一“牧光互补”模式迅速迭代。2015年,铁盖乡与企业签订放牧协议,下合乐寺村首批牧民入驻,园区建成首批羊圈。企业免费开放近10万亩草场,牧民负责板面清洁与草场维护。
同期,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并网,总装机容量登顶全球首位。2017年,该模式写入国际能源会议报告,获联合国认可为可持续发展典型。2018年,牧民邓邓项秀率先尝试,其羊群从100余只增至400余只,利润翻番。

通过电商,每只羊售价从800元升至1800元。园区引入耳标溯源系统,手机扫描二维码查疫苗与养殖信息,实现科学管理。红外无人机与监控设施防范羊群走失,年养殖规模达2万只。
生态效益随之显现。光伏板下形成低温低蒸发小气候,适宜耐旱植物生长。羊粪滋养土地,板下区域逐步固沙保水。到2020年,植被覆盖率达80%,年产牧草11万吨,可供10万羊单位采食。

荒漠化土地恢复超14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锐减。134公里防风林带栽植超100万株固沙苗木,草方格工程多层防护。
水分涵养提升,周边草场压力缓解,牧民世代畜牧业获新生。这一循环,不仅遏制风沙,还为内蒙古、新疆等地沙漠治理提供样本,推动“光伏+治沙”全国布局。
经济层面,模式实现“三头赚”。发电端,2022年累计输出14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
清洁电力经特高压线供中原负荷中心。牧业端,存栏“光伏羊”超2万只,“铁盖光伏草膘羊”品牌直营店落户恰卜恰镇,销路扩展全国。

牧民年收入从2万元增至8至10万元,叶多等户羊群从200只扩至300余只,成活率高企。企业降本明显,除草成本从每年200万元降至近零。
辐射18村集体经济,惠及6330户,周期性饲养1.96万只羊,增收392万元,节约饲草402万元。2025年,收益超2.5亿元,融合“光伏+中药”“光伏+农业”,拓展板下经济。
模式推广中,政府统筹关键。海南州农牧局协调资源,建成32个光伏生态牧场、56个放牧点。规划609平方公里园区,种草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年草量11.8万吨。

原本为发电而建的板阵,意外激活荒漠生机;为除草而引的羊群,反哺产业循环。中国光伏产业由此从产能过剩转向高质量发展,塔拉滩从死亡之地变聚宝盆。
发电治沙富民三效合一,诠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国际团队纷至沓来学习,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借鉴模式,推动全球荒漠治理。青海以此为样本,探索高原可持续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

未来,塔拉滩模式蕴含无限潜力。2025年扩展柴达木盆地,新增800万千瓦装机。光热储能项目投产,连续发电12小时。
光伏羊产业链完善,冷链物流覆盖全国,品牌价值飙升。牧民转型合作社,引入科技赋能,产量与品质双升。
这一转变,不仅化解了光伏开发的生态瓶颈,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荒漠不再是负担,而是承载梦想的沃土。中国新能源之路,正以这样的创新,书写绿色篇章。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