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这地方,说起来大家都知道,面积大得吓人,横跨陕西、甘肃、山西、宁夏、内蒙古、河南、青海七个省区,总共6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六个渤海的大小。
海拔从800米到3000米不等,地形就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沟道密布,达27万条长度超过500米的沟壑。黄土层厚,平均1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能到250米,这种土质疏松,颗粒细,遇水就容易崩解,风一吹也卷起尘土。
这片土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7000年前开始,到周秦汉唐,都是古代社会的核心区,周朝在这里养马起家,秦国从这儿统一天下。
但后来,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成了大问题,导致联合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评估时,直言这里生态崩坏,无药可救,建议放弃大规模开发,甚至迁走人口。中国没听这个,坚持治理了70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到现在2025年,成果摆在那儿,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6%多升到65%以上,黄河泥沙量从每年16亿吨降到2亿吨以下,生态环境翻了个身。
先说黄土高原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远古时候,这里是个大湖,叫黄土原湖,面积相当于六个渤海,800万年前气候干冷,风沙沉积湖底,湖水东流后,地壳抬升,就形成了高原。黄土是风尘堆积物,原生黄土来自冰期干冷气候,次生黄土是洪积冲击改造的。早期搬运力主要是水,后来风成了主力。
商周时期,这里植被覆盖53%,草原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周人靠这儿养马打天下。铁器普及后,人口爆炸式增长,从周朝开始,开垦荒地成了常态,森林砍光,草原毁掉,换成耕地。秦汉时,农耕向西北扩展,林地草原大片消失。南北朝覆盖率降到40%,唐宋33%,明清15%。
人为因素占30%,自然侵蚀70%,因为土质松,降雨集中暴雨多,每年土壤流失16亿吨,相当于1厘米厚的土层全没了。黄河90%泥沙来自这儿,西周时每年2亿吨,明清10亿吨,1800年16亿吨,下游河床抬高,形成悬河,开封段高出地面5米,汛期16米,洪灾频发,河南山东百姓遭罪。
上世纪中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生态环境脆弱到极点,常住人口1.2亿,密度全国第二,资源短缺,光照短,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在上世纪末评估,指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下降,生态灾难在即,报告中称“难以逆转”,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中国放弃,迁人口,转向其他区域,避免资源白费。1982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开会,专家看卫星图像和土壤样本,分析数据,地质松散,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已不可逆转,不宜居住,放弃干预。这话听起来扎心,但基于当时情况,黄土高原确实是全球水土流失最重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定最不适合生存,无法农业生产。
中国没这么干,从1949年起就开始重视,作为1.2亿人的家园,必须治。初期1950年代,坡面治理为主,修梯田,一层一层拦水,但雨水冲刷边缘,泥土崩落,流失加剧,没达到预期。1960年代,转沟道工程,建淤地坝,堆石筑墙,拦泥沙,坝后淤积成田,土壤养分改善,作物产量微增。1977年陕北洪水,冲毁数千坝体,淹万亩田,损失大,灾后重勘,讨论方案。1970年代末,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高原划分多个流域,根据地形、雨量、气候差异,定制措施,坡陡雨多处种树固土,沟深土薄处建坝蓄水。这模式因地制宜,不是一刀切,效果好。水土保持法1982年试行,1991年正式实施,2011年修订,推动全国水土保持。
1980年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北方、东北、西北建防护林带,减风蚀,提高覆盖率。朱显谟等专家提出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基于黄土特性,恢复土壤水库功能。1990年代,治理扩展,卫星监测流失区,调整植被。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全球最大生态修复,总投资4500亿,覆盖13省区,退坡地,补贴苗木,农民种树,坡面覆盖草木。到2017年,退耕面积4.47亿亩。黄土高原重点,森林覆盖从6.1%升到65%,黄河泥沙降到2亿吨以下。
2010年后,科技融入,遥感扫描土壤湿度,优化林果布局,建监测站,记录降雨,调整坝体。定西市甘肃典型,上世纪80年代流失1.6万平方公里,占80.9%,现在梯田主体,小流域单元,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流失遏制,生态改善。米脂县陕西丘陵沟壑,90年代初流失838.6平方公里,占71%,经小流域治理、淤地坝,成效显著,高西沟村成样板。长汀县福建,初冬脐橙挂枝,水鸟湿地,生态意境好。黄河流域指导意见,推动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源头治理。
如今2025年,黄土高原主色从黄变绿,水土流失从45万平方公里减到23.42平方公里,植被覆盖67%,水土保持率69%,泥沙入黄3亿吨。鸟类回归,河流清澈,生物多样性恢复,珍稀动植物回归,生态稳定。农业优化,苹果葡萄果业兴旺,农民增收,生态旅游成增长点,游客多。黄河下游河床稳定,洪灾减,能源矿产基地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受益。但挑战在,局部重力侵蚀突出,长江上游坡耕地、东北黑土侵蚀沟任务重,气候变化不确定,需平衡生态经济。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