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孙中山20岁即名列“四大寇”之首,其他“三大寇”各是什么来头?》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孙中山在弱冠之年到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结识了陈少白、杨鹤龄,再加上之前在广州南华医学堂学医结识的尤列,四人均以“反清”为己任,大谈反清言论,因而被同学们称为了“四大寇”。
不过,这个时候的“四大寇”只是把革命挂在嘴巴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那么,“四大寇”将反清事业付诸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老覃在今年春节期间发布过《<唐探1900>反复提到孙中山,孙中山这时在忙啥?正在尾随李鸿章》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00年7月,孙中山曾在香港谋求与两广总督李鸿章一见,最终,两人还是擦肩而过了。
关于孙中山与李鸿章的渊源,又得从香港西医书院讲起。
这座西医书院是留英博士何启所创,李鸿章是四个名誉赞助者之一。
李鸿章曾称赞这个学校“将使知识由黑暗转为光明”。
1892年,孙中山从该西医学院毕业,在香港西医学院教务长康德黎和香港总督罗便臣的推荐下,差点就进入了李鸿章开设在天津的西医学院里任教,但因阴差阳错,转往澳门镜湖中医院挂牌行医,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名医。
因为和李鸿章的这层关系,孙中山在1894年5月,竭尽平生之智写下了著名的《上李鸿章书》,希望通过走改良道路来改变中国。
但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作为国家重臣,正在焦头烂额之时,哪有时间和心思来研究孙中山的上书?
孙中山大感失望,从此完全断绝了走改良道路的幻想,坚定了革命的思想。
陈少白后来说:
“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
孙中山在澳门卖药行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每年所得亦不止万余元”,本来可以凭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他志不在此,反而借着医生的职务,“出入衙署”,结交了各种各样的人,为革命运动打基础,酝酿着要成立一个革命机关。
经与革命挚友陆皓东、尤列、陈少白等人商议,该革命机关定名为“兴汉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上书李鸿章失败,孙中山义无反顾地前往檀香山,“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以其非凡的魅力召集了何宽、李昌、刘祥、钟宇、程蔚南、郑金、黄亮、许直臣、宋居仁等20余人,在卑涉银行经理何宽家里召开了反清组织“兴中会”的成立大会。
随后写给陈少白,兴奋地说:
“前次从香港到澳门去,在香山轮船栏杆旁所说的话,不要忘记。这件事可以做得到的,你预备,我就要来了。”
“在香山轮船栏杆旁所说的话”,是些什么话呢?
“这件事”,又是指哪件事呢?
原来,孙中山当日在船上和陈少白等人讲的就是将来怎么造反的事。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孙中山却是一个超级务实的行动家。
1895年一月,他从檀香山满载而归。
在香港,他把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人组织起来,商议如何发动武装起义之事。
从陈少白口中,孙中山得知杨衢云、谢缵泰在香港创办的辅仁文社是一个以改革政治为宗旨的组织,便有意将之收纳入兴中会。
改日,他单刀直入,和杨衢云、谢缵泰等人见了面,大谈革命前景。
杨衢云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曾任香港湾仔国家书院英文教员、招商局书记、香港新沙宣洋行副经理,很有见地,和孙中山意气相,一见如故,欣然表示同意取消辅仁文社,文社全体成员加入兴中会。
如此这般,1895年2月21日,香港兴中会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的乾亨行成立,入会人员共有49人。
接下来,经过大半年的经营和运作,起义行动提上了日程。
这一年的10月10日,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黄咏商、谢缵泰等一大批兴中会的头目集中商讨起义大计,并推选子出兴中会的“总办”。
大家有约在先,都表示,这个“总办”就是起义成功后所成立的临时政府的大总统。
显而易见,这个时候的兴中会主要由两股势力组成,一股以孙中山为首,另一股以杨衢云为首。
陈少白、郑士良等人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认为此位非孙中山莫属。
而谢缵泰等人则唯则杨衢云马首是瞻,故极力拥戴杨衢云。
相对来说,孙中山这一边人多,杨衢云那边人少。
选举后的结果是:孙中山当总统。
谢缵泰大为不满。
他认为孙中山不过是一介自以为是的轻率的莽汉,当众鄙夷孙中山是个“大炮”——这是孙中山首次被人冠以“大炮”之名。
谢缵泰后来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是这样评论孙中山的:
“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事情——事事一帆风顺——‘大炮’!”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