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03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五一假期,和大家聊聊生存策略,谋求发展方面的几个话题。
2025年这一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2日掀起的关税风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剧烈震荡。
但是当下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存在,正式开篇以前,先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实际上,关税战和全球的供应链撕裂的趋势变化,并非2025年才开始,而是已经持续了六七年。
从2018年开始,世界经济就已经陷入了动荡时代。
这不是因为说特朗普这个人有多能折腾,而是全球化时代进入了“急需再平衡”的临界点,历史的钟摆开始往回荡了。
1990年代克林顿时期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启的“黄金时代”终结了,20到25年一个周期,这本来也是一种经济规律。
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就任美国总统,以及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放在当下回头去看,其实都只能算加速历史和周期齿轮转动的催化剂而已。
真正的动力,其实早就有了,2018年开始,黄金就开始慢慢上涨。
现在黄金的疯狂,也只不过对应着时代进度条的疯狂,但大趋势早已开始。
视线拉回中国国内来看,这一轮全球经济阴云密布之际,中国经济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转型的阵痛真实可感,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在经历着独特的"压力测试",但无数普通人的求生欲,将微观进化汇聚成宏观变革的力量。
在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深层困境,智能电动汽车、光伏组件、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为中国经济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在系统创新的助推下,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若能在未来5年内完成关键领域突破,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新质生产力主导的经济结构。
当然,国家在宏观层面的思路和布局,在没有真正实现以前,还有太多的过程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面对和解决。
这就是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正在经历和面对的特殊阶段,用大白话整体概括一下,那就是“青黄不接,周期转折考验,还要面对外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冲击”。
从现实来看,其实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普通个体和家庭,都算的上是温水中被煮的青蛙。
从供应链重组、出口萎缩,到企业利润下降、资本市场波动,再到就业不振、钱越来越难赚,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正逐步渗透到普通家庭的微观经济生活中。
那么,面对全球经济动荡的大周期,如何保住家庭财富,并且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特殊经济阶段,个体和家庭的认知和策略维度的几个话题。
阅读提示:
(抄袭搬运的灰产就不要费工夫了,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当下都在说这新一轮的关税战,其实中国国内经济的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要从上一轮关税战来看:
2018年特朗普上任,2019年第一轮关税战影响开始发威。
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跌3.3%,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如果大家还记得,2015年的企业利润下滑同样带来了一轮经济冲击。
为应对这一局面,2016年政府推动棚改货币化政策,引发了房地产刺激潮,这一动能在2019年逐渐耗尽,企业利润再度走弱。因此,近三年来企业盈利困境,并非始于疫情,而是延续自2019年甚至2015年的结构性问题。
除了工业利润下滑,2019年还有更多指标发出预警。当年,中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仅为5.2%,显著低于美国的7.8%和全球平均水平的6.6%;净资产收益率为9.9%,同样低于美国企业的15%和全球平均的12.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大型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相对偏弱(注:销售净利润率衡量的是企业每赚一块钱收入的利润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则体现资本回报效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利润分布极度不均。
中国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中,银行业仅占8.5%的数量,却贡献了47.5%的利润,平均利润是其他行业的10倍。而非银行业的平均利润,仅为美国同行的37%,其中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甚至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31.3%)。这意味着,除了银行,其他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较为薄弱。
此外,2019年还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预警信号。2019年5月,银保监会与央行突然接管内蒙古包商银行,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对商业银行采取接管措施,标志着金融体系内部风险加速暴露。其次,2019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中国年度国别审查报告中,首次将“去杠杆速度过快”与“影子银行急剧缩表”并列为主要下行风险,特别指出私人部门融资受挤压可能拖慢经济再平衡进程。IMF一贯以措辞谨慎著称,但这份报告罕见地在摘要第一段就提到“中国经济脆弱性”,足见其担忧之深。
当然,问题并非仅仅在于“抽贷”或“去杠杆”。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增长已难以通过信贷维持,整个经济体开始面临一个两难境地——要么爆发金融危机,要么陷入信贷和增长的同步萎缩。
今年 是2025年,上面说的,其实都是6年前的事了。
上一轮中国经济能够顺利度过危机和冲击,不是没有成本的,实际上,这样的成本到当下,还在发挥威力。
当然,宏观分析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看的进去,从现实来看,经济社会谈钱不俗,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个体和行业来说,最近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钱越来越难赚。
宏观和结构层面的长期问题,不是说理解了就能解决问题的,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客观来说是周期必然:既然享受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上行阶段,那么就必然会迎来下行调整的偿债阶段。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解当下的经济周期和阶段,是偿债阶段,就行了。
既然是还债,那么很多认知,思路,还有行动,就需要和加杠杆的阶段,有所改变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先给结论:让资产负债表实现动态平衡,是穿越偿债周期的主要策略。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出现了各种消费趋势和经济体感的变化,仅仅是因为经济大环境不行了,或者大家兜里没钱了。
事实上,即使等到市场恢复、经济上行,世界也再也回不去了,以前的那把镰刀已经割不动韭菜了。
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拐点,治理水平跟不上的城市就会掉队;
经营观念跟不上的企业就会倒闭;
认知水平不够的普通人就会被时代淘汰。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对比现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是关于日本的。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而日本经济却表现亮眼。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名义GDP为4.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7%,实际GDP同比增长1.9%。日本通缩情况也有所好转,至2023年10月,日本核心通胀指数连续19个月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也将定期存款年利率从0.002%上升为5年期 0.07%、10年期 0.2%。有不少经济学家与分析师认为,日本已摆脱“失去的三十年”的困境,迈入经济复苏的新阶段。
不说这些宏观数字,有个细节,很有看头,日本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创下历史新高,98.1%的就业比例刷新了记录。这一数字不仅超越了疫情前2018年及2020年98.0%的峰值,更成为自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最新数据,日本普通劳动者2024年的平均月工资达到了33万2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3万元),创下自1976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增幅3.7%,也是过去33年的最高水平。
就业繁荣,薪酬见涨,不吹不黑,有对比就有伤害,是不是?
尽管争议不断,但企业加薪力度仍被视作经济信心的晴雨表。
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普遍对2025年经济前景乐观,加薪意愿强烈。有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招工难,涨薪是留住人才的必需品。”而消费端,日本家庭消费信心指数近期回升,或许预示着“薪资-消费”正循环正在形成。
凭什么?日本能够在“失去的三十年”以后,焕发出如此明显的复苏信号?
原因很简单,失去的三十年,就是日本偿债周期,债还完了,经济又可以轻装上阵了:
日本的经济泡沫当年形成的长期债务主要集中在地产领域。
在股市加杠杆被埋进去,赔了就赔了,这个炒股大多数都是自己的钱,借钱炒股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日本的还债周期,主要看的还是房地产的还债周期。
如果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的时间,1986到1988年时间算,取个中间值,大约就是1987年的样子.如果债务形成集中在这一年的话,日本房贷的时间跟我们不一样,是35年,那么日本人到2022年,应该整个社会彻底还清了当年的债务。
回到国内来看,最大的启发,就是大家的日子想要好过,那就要在“去杠杆”这件事上,有决心,有行动,有效率。
上行期,谁先加杠杆谁先赚;
下行期,谁债务少,谁压力小,谁先去杠杆,谁就活得好,跑得快。
这个认知梳理,够直白粗暴了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从认知层面,一定要对“不确定性”建立足够的警惕心理: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再平衡过程,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稳定定位。
经济的不确定性最终会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股市忽涨忽跌,房地产市场走向低迷——这些都意味着,过去靠“闭着眼买入,长期持有就赚钱”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大家必须重新学习:在一个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年代,如何做好家庭财富的“防守”。
在不确定性主导的时代和阶段,安全大于收益,大于流动性,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其次,偿债周期,机会不是没有,而是不会再轻易被普通人和市场遇到和抓住。
绝大多数这个阶段出现的风口和机会,都是考验人性的陷阱。
真正的机会和趋势风口,在这样的阶段能够被发现和把握的概率,比赌场赢钱还难。
所以,这样的阶段,不管是自己已有的财富,还是杠杆资金,只要是需要拿真金白银去冒险的事儿,能不参与,就一定不要参与。
比赌场赢钱的概率还低,有意思么?
最后,有个观点,需要说的隐晦一点:
经济规律最是无情。
在发展的大势面前,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适应者。
面对那些已经明显走向黄昏的领域,不要等到潮水彻底退却再离开。
以上,就是基于对当下经济现实的梳理和观察,从普通个体角度出发,进行的一次策略和认知分析和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