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去超市买包瓜子,总觉得钱包好像瘪得更快了点?尤其是那包经典的洽洽,以前顺手就拿了,现在结账时才反应过来,又贵了一块多。这事儿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太在意,直到洽洽最新财报出来,那才叫一个让人大跌眼镜:去年第三季度,人家才挣了7936万,比去年同期直接少了七成多!这可是占据了瓜子市场半壁江山、稳稳当当的“瓜子一哥”,怎么突然之间就掉进了“利润寒冬”的冰窟窿里?

其实,要说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瓜子它自己贵了。去年内蒙古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直接把葵花籽给“浇”减产了不少。再加上全球范围内油料作物都在涨价,洽洽收葵花籽的成本,一下子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噌噌涨了10%到15%。你想啊,原料贵了,企业总不能自己扛着吧,肯定得想办法把压力往下传,所以就有了咱们感觉到的涨价。
可问题是,瓜子这东西,在老百姓心里那可是“刚需”,价格稍微一动,大家立马就有感觉。你贵个几毛钱,可能我就不买了,转头去买别的牌子,或者干脆少嗑两把。这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洽洽这边涨了价,那边销量就开始往下掉。这种“越涨价卖得越少”的尴尬局面,直接就把洽洽的利润空间给挤压没了。

你看数据就能明白:2022年,洽洽每卖100块钱的东西,还能赚将近32块钱的毛利。可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只剩下不到20块钱了,一口气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一!这损失,谁看了不心疼?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听说今年葵花籽的价格已经降下来了,特别是“361”那个品种,已经回到了2023年的水平。而且,洽洽仓库里的存货也清了不少,年初堆积如山的15.46亿存货,现在只剩下6.4亿了。库存压力小了,说明他们后续采购成本有望优化,这也能让大家稍微松口气。

但是,咱们得看得更远一点。比原料成本更让人头疼的,其实是洽洽的“老本行”有点撑不住了。这么多年,洽洽几乎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葵花籽这一个篮子里。2024年,光是葵花籽业务就卖了43.82亿,占了总营收的61.45%。可增长率只有区区2.6%,基本上算是停滞不前了。
更糟糕的是,到了2025年上半年,葵花籽业务的收入竟然还下滑了4.45%!你想想,一个公司大部分收入都靠一个产品,一旦这个产品卖不动了,那整个公司的业绩不就跟着一起往下掉吗?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的风险。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洽洽当然也想过办法。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坚果,想让坚果业务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这想法挺好,毕竟坚果市场也挺火的。可没想到,坚果业务也不给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反而还下滑了6.98%,非但没能“救场”,反而成了“猪队友”。
眼看着传统业务下滑,新业务又扶不起来,洽洽急了,赶紧又推出了山野瓜子、全坚果、魔芋千层肚等五个新产品。其中,魔芋千层肚在抖音上还成了个小爆款,卖得特别好。但你仔细想想,这些新品的销量规模现在还太小了,根本填不上葵花籽业务下滑留下的那个大窟窿。这就像是拿小水管去堵大坝的裂缝,效果肯定不明显。

除了产品,洽洽在销售渠道上也折腾了不少。以前,他们主要靠遍布全国的经销商来卖货,就是所谓的“经销模式”。但现在呢,传统商超不景气,电商平台崛起,洽洽也想跟着潮流走,开始大力发展“直营”模式,直接跟电商平台、大型超市合作。
2025年上半年,直营收入确实涨了65.25%,看着是挺热闹。可这里面也有个大坑:直营模式要给平台交各种费用,还要自己负责仓储物流,这些成本可比经销模式高不少。算下来,直营的毛利率反而比经销渠道低了2到7个百分点。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卖得多了,但赚得钱却没有跟着多,甚至可能更少。这真是“越努力,越心酸”。

更让人心塞的,是线下经销商那边还出了乱子。媒体曝出不少猛料:为了完成洽洽定的销售指标,很多经销商只能咬着牙低价甩货,甚至“倒挂出货”,就是卖出去的瓜子,比他们从洽洽拿货的价格还便宜,自己还得往里贴钱!
还有经销商苦水说,为了能拿到洽洽的货,得先垫付一大笔钱,维持“1:2的库存销售资金比”,意思就是卖1块钱的货,得先押2块钱在库存上。这样一来,经销商们对洽洽的信任度直线下降,那些辛苦搭建起来的线下渠道,根基都开始摇摇欲坠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一丝亮光。听说洽洽在一些新渠道上表现还不错,比如零食量贩店,2025年9月单月就卖了9000万,跟山姆、盒马这些会员店的合作,也带来了一波新销量。这说明,只要方向对了,总还是有机会的。

面对这些一连串的问题,洽洽当然也没闲着。在产品研发上,他们加大了投入,研发费用比去年多了33.12%,就是想搞点新花样出来;在品牌推广上,他们也在努力“年轻化”,找年轻人喜欢的音乐节合作,在短剧里植入广告,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甚至还跟控股股东一起成立了投资公司,专门去投休闲食品相关的企业,想把整个产业链都给稳住。
其实说到底,洽洽的底子还是非常雄厚的。中国整个瓜子市场有350亿的规模,它一家就占了一半以上,这个“护城河”可不是随便哪家公司想跨就能跨的。而且,它家的工厂还被评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品牌价值高达568.72亿,还三次登上“亚洲品牌500强”的榜单。这些都是洽洽多年积累下来的硬实力,是它在市场上的独特优势。

短期来看,随着葵花籽原料价格的下降,洽洽在第四季度的成本压力应该会小一些,这算是喘口气。但从长远来看,摆在洽洽面前的难题可不少:怎么才能让核心的葵花籽业务重新焕发生机?怎么才能让坚果、魔芋这些新品迅速做大,挑起大梁?怎么才能平衡好直营和经销两种渠道,既不让经销商寒心,又能抓住新零售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让这个老牌子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
现如今,快消品行业早就不是那种“随便卖卖就能赚钱”的时代了。消费者越来越会过了,大家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创新力和品牌内涵。洽洽有着强大的规模优势,接下来能不能把这个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才是它能不能走出这场“利润寒冬”,重新找回昔日荣光的关键所在。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