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的手机电脑越来越快,靠的是个叫摩尔定律的预测,1965年有人说过芯片里的元件每两年翻一倍,结果真就照着走了几十年,工厂里的光刻机一直转,芯片从微米级慢慢变成纳米级,英特尔、三星它们你追我赶,做到5纳米,可到了2020年后,芯片厂突然都慢下来了,电子在3纳米以下到处乱跑,漏电厉害,散热烫得不行,做一颗芯片要砸几百亿美金,还老是做不成。

中国这边早就动手了,2014年国家投了上千亿搞集成电路,复旦大学几个实验室悄悄埋头干,盯上了一种比硅薄十万倍的材料,叫二硫化钼,这东西薄到单层原子,导电不错,还能当开关用,正好卡住硅的毛病,国际大厂试过好多回,全卡在集成这步,IBM折腾了好几年,才弄出一百多个晶体管的小玩意儿。

去年四月,复旦大学周鹏团队推出一款叫“无极”的芯片,用二硫化钼做的,全球第一个32位处理器,里面塞了五千九百个晶体管,比国际上最厉害的多出五十倍,能算加减法,耗电只有零点四毫瓦,大小跟指甲盖差不多,量产的问题他们也解决了,良品率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找中芯国际流片,一次就成,插上电,LED灯立马亮了。

行内人说这事儿就像芯片领域的一次弯道超车,以前二维材料总被说好看不中用,现在真做出了能用的处理器,说明芯片还能继续做到一纳米以下,华为和小米听说后马上开始谈合作,这芯片还特别柔韧,以后能用在可穿戴设备上,甚至脑机接口也有可能。

今年六月,复旦大学签了一笔千万级别的技术转让协议,国内第一条二维芯片示范线也动工了,有媒体提到台积电最近开始招二维材料方面的专家,而美国那边还在为几千个晶体管的芯片发愁。

现在再看那些说中国技术靠山寨的人,不妨换个想法,别人还在硅基赛道上撞得头破血流,早就有人转到新跑道上跑起来了,这芯片离真正用上还得几年,但至少说明一件事,科技比拼有时候,换条路走比砸钱更管用。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