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倒闭200家餐饮店!香港老字号,为啥会大批量关门?有4大原因

近年来,香港餐饮业进入了一个频繁结业的时刻,

半年倒闭200家、老字号扎堆关门的消息一次次刷屏。

几年来,老牌门店像在集体渡劫,关店潮一波接一波。

以海皇粥店为例,这家有三十三年历史、巅峰时期开到三十多家门店的品牌,在今年五月选择全线停业;

拥有四十四年历史的连锁茶餐厅“金川顿奶酪”,5月29日关掉最后一家门店;

号称首创“冰城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在六月宣布全线结业;

陪伴港人三十五年的早茶餐厅名都酒楼也在9月27日拉下铁闸。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不完全统计,从年初到六月底,

香港已有约290家店铺停业或将停业,涵盖零售、餐饮、健身、娱乐等行业,

其中餐饮数量最多,接近两百家,占比接近七成,不少还是耳熟能详的老字号。

业内有人判断,按目前的餐饮环境,或许还会再倒两千家。

问题随之而来:这些老字号当年曾有多辉煌,如今又为何集体承压,

香港的餐饮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许多本地人心里,莲香楼是一代经典。

1999年,张曼玉身着旗袍、梁朝伟西装革履,

两人在此举办电影《花样年华》的开镜记者会,取的正是“够老、够港”的味道。

店内悬挂风扇、鸟笼、复古挂钟与字画,

处处是二三十年代的痕迹,人一进门仿佛穿回旧日香港。

不只《花样年华》,《爱情万岁》《去年烟花特别多》等港片也把这里当作取景地;

不少TVB剧组更几乎把它当成内景食堂,

只要拍家居与街坊场景镜头掠过,常能看见莲香楼的窗花与木窗。

可它并非只靠明星效应吃饭,实力也在。

店里一楼卖糕点,月饼曾被誉为“院中第一”,制作技艺还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前一个月,月饼柜台前排队成常态;

二楼是茶室,首创“洗饼奇珍”的推车服务,

伙计推着竹制点心车穿梭红木桌椅之间,

叉烧包、烧卖、肠粉现点现取,这种模式后来被整个茶楼业效仿。

巅峰时期,莲香楼日均客流轻松破千,

早餐高峰时段经常上演抢位大战,拼桌吃点心再寻常不过。

像莲香楼这样红极一时的老字号并不罕见。

“中环兰芳园”,是一家开了六十六年的港式奶茶老店,说是周润发的心头好;

广为人知的丝袜奶茶,据说就是在那里首先调制出来。

还有珍宝海鲜坊,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

《食神》《无间道》《龙虎斗》等电影都在那里取景,

屹立在香港仔一带四十余年。

在港片文化、明星引流和地方饮食传统加持下,

许多香港老字号当年根本不愁生意:

莲香楼的早茶从清晨到午后座无虚席;

海皇粥店曾被形容为一天能卖出一万六千碗粥;“廖孖记”的腐乳远销海外。

但近几年,画风急转。

有百多年历史的“莲香楼”在2022年倒闭了,在2024年才重新开业,

但更多老字号没有等来再一次起程的机会。

海皇粥店、廖孖记、明珠酒楼等相继倒下。

仅今年上半年,香港就有接近两百家餐饮店关门。

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的老店撑不住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顾客走了。

近日流行的一个说法是“香港挣钱、内地花”。

意思是,拿着香港的收入,到内地能把钱花出更好的生活体验。

在香港市中心,一顿快餐往往要五十港元以上;

同样的花费,在内地能吃上一顿旋转小火锅。

外卖也类似。

香港一份普通中餐要价四十到六十港元,

基础配送费十五到三十港元,平台服务费最高五港元,

还有小费选项,各种费用加起来经常与菜品本身差不多;

对电动车的严格限制也影响了外送效率,许多骑手需要骑单车甚至步行取送。

对比之下,在内地,用同样的钱点外卖,选择更丰富,价格更友好。

有人举了一个具体体验,打开平台上的“神抢手”专区,

能筛到好评率九成以上、资质可靠的品牌门店,

既有餐饮大牌,也有中华老字号与“必点榜”常客,纯外卖作坊难以进入。

一份“海底捞六荤八素肥牛冒菜套餐”,

配菜新鲜、分量充足,显示价格28.4元,还加了一杯“云鼎茉莉”饮品10元,

有荤有素、有主食有饮料。

这样的组合被形容为“幸福感拉满”。

回到主题,一个关键问题是到底有多少香港人到内地消费。

港媒报道,2024年香港外游人次约1.05亿,其中超过八千万次是北上,

也就是说七成以上都去了内地;

去年港人在内地消费达557亿港元,人均约680港元,折合人民币大约623元。

资深研究人士指出,餐饮停业潮的核心原因正是北上消费额的上升。

第二,开店成本高。

根据香港最低工资条例,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2.1港元。

若按每天8小时、每月24天计算,最低月薪约8083港元。

但以这个薪资在香港很难招到人。

官方数据显示,香港的平均月薪已经达到24161港元,

折合人民币两万两千多,即便如此仍然“请人难”。

而人工开支还不是最大的负担。最贵的是租金。

一家位于香港“云朗”的铺位,面积486尺,约45平方米,月租要62000港元,

折合人民币五万六千多;

在“尖沙咀”的核心商圈,一家约1000尺(约93平方米)的商铺月租25万港元,

合下来每平方米租金要2460元,真正是寸土寸金。

人工贵、房租高,经营者只能拼翻台率:

客人坐下就催点单,十来分钟吃完起身让座,下一位马上接上。

如此一来,服务很难面面俱到,这也是不少门店口碑走低、最后倒闭的重要推手。

第三,服务体验走弱成为长期痛点。

香港本地对餐饮服务的吐槽由来已久。

2002年,刘德华在公益广告里提到“讲起服务态度”的金句,呼吁提升服务质量。

二十多年过去,不少人的体验仍然不理想。

有博主分享,在一家餐厅点饮品时,服务员态度冷淡,

问有什么可选,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选好了再叫我”;

也有人在号称回头客最多的餐厅里被反复“无视”,

叫了好几次才有人应声,奶茶要等主食吃完才能上。

评论区里还有香港IP的网友举手作证,说“确实如此”。

为了提高效率,不少餐厅在门口贴着一整版店规:进门落座后才点单;

“1人民币等于1港币”、只收港币现金;

不收微信与支付宝;禁止外带食品饮料,违者每人罚100港元;

服务费作最低消费40港元;进店吃饭要拼桌等。

许多规矩都围绕效率,然而只顾效率忽略感受,消费者难免心里不舒服。

顾客曾被奉为“上帝”,如今却常要承受白眼与催促。

第四,内地餐饮品牌的进入带来强烈冲击。

自2020年起,内地品牌加速布局香港市场,

海底捞、茶饮与烘焙连锁陆续开店,喜茶、蜜雪冰城等在列。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六十多个内地品牌进入,

覆盖火锅、茶饮、烤肉、酸菜鱼等品类。

这些品牌进入到香港,简直是降维打击香港本土品牌。

从服务态度上看,进驻到香港的许多内地品牌强调欢迎光临还有全程的服务。

努力让顾客感到舒心,做到吸引顾客重复前往。

价格方面,蜜雪冰城一杯柠檬水标价9港元,

但是进到港式茶餐厅里一杯冻柠茶可能要20港元。

还有运营成本来说,不少餐饮都是选择内地直采、中央厨房与标准化流程,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成本,更有竞争力。

结果就是,本就不大的香港蛋糕还要被这些市场分走,

香港本土的品牌生存空间就更拥挤了。

除了这些外界因素造成的关门,还有一些品牌倒闭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发言不当。

大班面包西饼创始人打拼这么多年才把品牌做大,

但是他的儿子公开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支持“乱港分子”的言论,

这还了得,直接引发了公愤,大班面包西饼的品牌形象急转直下,

之后销售也变得惨淡,到之后更是查无此饼。

多种原因积累下来,造成了香港不少本土餐饮倒闭,

时代在进步,这些老字号若是想在时代中站稳脚跟,

还和之前一样肯定是不行的,要勇于做出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5

标签:美食   老字号   香港   关门   半年   原因   餐饮店   港元   品牌   内地   餐饮   大班   外卖   月饼   顾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