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站盈利是拐点的开始吗?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呦,长期被贴上「亏损标签」的 B 站,交出了一份赚钱的成绩单。

二季度净利润两个多亿,这是它过去几年里极少出现的「真金白银」;要知道,自 2018 年在美股上市以来,B 站年年亏,2022 年全年净亏损甚至一度逼近 80 亿。

市场对它的评价,也从「Z 世代精神股东大会」到「氛围感强,但商业化无力」;很多投资人早就习惯了它只会讲故事、烧钱养用户,却迟迟看不到现金流的转机。

所以,这次的扭亏为盈,不少人关注;属于运气?还是长期拐点的开始?

01

智远认为,盈利成绩单背后逻辑不复杂:一头游戏,一头广告。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它财务结构的变化。

先看游戏。

二季度,靠着《三国:谋鼎天下》新赛季的上线,B 站的游戏收入直接拉到 16 个亿,同比大涨 60%。这种 SLG 游戏一旦进入爆款周期,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都很强,营收的爆发力也最直观。

加上《FGO》《碧蓝航线》等老 IP 的周年活动,B 站在游戏板块上收获了一波“多点开花”。游戏成了它最快见效的现金流来源。

广告是另一种逻辑。

B 站过去被质疑「用户爱看,但广告没转化」,这次它用 AI 给出了答案;推荐算法、创意生成、智能投放工具全面落地,让广告转化效率比过去高了不少。

结果也比较直观。

性能广告收入同比涨了 30%,整体广告收入涨了 20%,来到 24 个亿;更重要的是,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20%,其中不少来自游戏、数码、电商这些 B 站的强势行业。

智远觉得,这意味着 B 站第一次让市场看到了它的广告逻辑:拼「在年轻人里打穿」。

所以,两块一起发力,直接把毛利率推上了新台阶。

二季度毛利率达到 36.5%,去年同期还不到 30%,这是「赚钱的效率提升了」,对资本市场来说,这一点甚至比绝对利润更重要。

如果把镜头再拉远一些,会发现 B 站的财务状况也在改善。

二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 20 亿,账上现金储备 223 亿,手里不缺钱,它还花了约 1 亿美元回购股票。对投资人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管理层对未来盈利的信心足够大,愿意用真金白银回馈股东。

和同行对比,这个变化的意义更清楚,爱优腾近几年靠短剧、综艺和涨会员价才勉强翻身,广告业务恢复缓慢;抖音快手广告虽然体量大,但增长开始放缓,电商才是它们的新引擎。

这种背景下,B 站能用「游戏+广告」拉出 20% 的收入增长,还把亏损翻成盈利,就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智远认为,B 站这次的扭亏为赢,是财务结构的优化和商业逻辑的调整;过去,它被认为是一个「只会讲故事」的公司,现在,它拿出了实打实的利润单子,让投资人第一次看见,它不是只能靠梦想撑估值。

02

那这种赚钱方式能持续吗?智远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 B 站的赚钱来源拆开看。

SLG 爆款《三国:谋鼎天下》确实贡献了巨大的现金流,但游戏的商业逻辑本身就是「高波动」,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两三年,一旦后续版本乏力,用户流失的速度也会很快。

B 站过去靠《FGO》《碧蓝航线》这些二次元老 IP 扛过几个周期,但它们也进入了后期阶段。公司虽然储备了一些 ACG、休闲类游戏,可审批进度、上线节奏和市场接受度,都是未知数。

换句话说,游戏能带来惊喜,但不具备稳定性。

至于广告,看起来更稳,但也并非没有风险。二季度广告收入能涨 20%,主要靠 AI 提效,eCPM 同比提升超过 10%,广告主数量增加 20%。

这些数据很漂亮,可投资人要追问的是:这种增速能否对冲宏观环境的变化?

广告的本质还是「经济的晴雨表」。一旦消费收缩,预算就会收紧,AI 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却没法凭空创造需求。

B 站要想把广告收入变成真正的「长坡厚雪」,必须拓展更多行业客户,不能只依赖游戏、电商这几个老熟人。

第三块业务,容易被忽视的是会员和直播等增值服务。

二季度,B 站的付费会员已经达到 2370 万,其中八成以上选择年费或自动续费。智远认为,这是 B 站最稳定的现金流。

虽然增速没有游戏、广告那么惊艳,但胜在「可预测、可复利」。如果未来广告和游戏波动,会员收入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所以,B 站现在的赚钱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三条腿走路」:游戏能带来爆发力,广告提供规模化的成长空间,会员则是底层现金流。

问题在于,这三条腿里,游戏和广告都存在波动性,只有会员相对稳健,能不能把短期盈利变成长期盈利,就要看 B 站能不能让这三条腿跑得更稳。

换句话说,这份盈利成绩单是「证明题」,证明 B 站不是永远亏钱的公司;但接下来的考卷,才是真正的「应用题」它能不能把这套模式跑通三年、五年甚至更久?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更基础的一点:用户。因为在内容平台里,用户规模和粘性,才是所有收入逻辑的底子。

03

投资人也在担心,如果用户规模增长不快,那收入的底子还能撑多久?

从表面数据看,B 站的用户确实没有什么惊喜。

二季度日活 1.09 亿,同比增长 7%;月活 3.63 亿,同比增长 8%。这在一个 14 亿人口的市场里,看起来并不抢眼。

尤其和抖音快手那种「全民级」平台比,B 站的用户体量和渗透率都存在差距。资本市场容易得出一个直观结论:B 站「天花板」已经不远了。

但只盯着「量」,就容易忽视「质」。

二季度用户在 B 站的日均观看时长达到 105 分钟,比去年多了 6 分钟;更关键的是,B 站的 12 个月留存率依旧维持在 80% 左右。

所以,这意味着什么?

用户是「留下来」了,甚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对广告主来说,粘性和忠诚度往往比单纯的规模更重要。

那如果和同行一比,这个差异更明显。

抖音快手日活庞大,但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已经触顶;爱优腾的会员总数虽多,但续费率和粘性不如预期。

相比之下,B 站不算「国民级」,但它牢牢抓住了一批高粘性、年轻化的核心用户。智远认为,这是它最独特的护城河。

当然,这种「护城河」也不是没有风险。

年轻人向来比较渣男,注意力迁移速度远超想象,今天愿意在 B 站泡 105 分钟,明天也可能被短剧、电商直播或者新的社交平台吸走。

尤其是当短视频的「爽感」内容越来越普及时,B 站的长视频、社区氛围能不能持续吸引年轻人,仍然是一个大问号。

所以,用户增长慢,确实是个隐忧。但更大的变量在于:B 站能不能持续守住那部分「核心用户」。

智远认为,这批核心用户的消费力、付费意愿和社区参与度,才是 B 站商业化的底层逻辑;如果这批人能稳住,B 站就有继续讲故事的基础;一旦他们开始流失,再漂亮的财报数据也会失去支撑。

04

留住核心用户,能让 B 站当下的商业逻辑站得住,可是,资本市场从来不满足于「稳住现在」,他们更想听的是「未来的增长故事」

二季度电话会上,B 站管理层选择了一个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AI。

智远注意到,管理层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在强调 AI:内容这边,AI 相关视频的观看时长同比暴涨 61%,已经成了平台上增速最快的品类。

商业这边,AI 广告需求同比增长 150%,甚至还亮出一组具体数据:现在有 10% 的广告标题、30% 的广告封面,都是用 AI 自动生成的。

这些数字有一定含金量,可我更关注背后的叙事逻辑。B 站要把自己包装成「年轻人第一块 AI 内容试验田」。

什么意思呢?

想告诉市场:年轻人愿意在这里看 AI 内容、玩 AI 工具,甚至直接用 AI 来创作。换句话说,B 站除了二次元社区的故事外,还想讲一个把 AI 和年轻人连接起来的平台的故事。

智远认为,这个叙事的价值在于定位本身。

AI 是资本市场最愿意买单的主题,而 Z 世代是未来十年消费力和话语权的核心人群。B 站把这两点绑在一起,的确能讲出一个新的增长故事:别人是「AI+效率」,B 站则是「AI+年轻人」。

不过,这个故事能不能站得住,还需要打个问号。

因为一方面,AI 确实在提升广告效率,降低创作者门槛;另一方面,AI 内容同质化的风险也很高,如果充斥着机械生成的广告封面和标题,可能会损伤用户体验。

B 站必须在「效率」和「社区氛围」之间找到平衡。

放眼行业,抖音快手也在用 AI 提效,爱优腾也在尝试 AI 辅助生产,但它们的切入点不同:抖快更重算法推荐,爱优腾更重内容成本控制,B 站想要占领的是「年轻人的想象力」。

这是一个差异化的定位,也可能成为未来能否在资本市场重新获得溢价的关键;所以,智远觉得,AI 在 B 站这里,是真实的效率提升,也是它向投资人兜售的「未来故事」。

05

问题是,这个故事最终能不能变成现实,还要看年轻用户是否真的会为「AI+创作」买单,投资人心里更想知道的是,除了一个季度的惊喜,B 站未来到底靠不靠谱?

我认为,要分两层看。

一,拐点。这份财报至少证明,它具备了造血能力,这会让市场对它的估值逻辑发生一次修正。

第二层,是持续性。市场不会因为一季度的盈利就改变长期预期,投资人更在意的是:未来几个季度,甚至未来几年,B 站能不能交出类似的成绩单。

在投资人眼里,这像一张checklist(检查清单):

盈利是否能连续几个季度维持?用户粘性能否转化为更强的商业变现?AI 故事能否真正跑通?会员和社区生态能否稳定提供现金流?

这些问题,决定 B 站究竟是「短期反弹」,还是「长期转折」。

放在全球互联网平台的参照系里,这个阶段尤其重要。

Netflix 当年在多年亏损后,凭稳定的订阅模式才真正完成估值逻辑的反转;YouTube 之所以能撑起 Google 的广告引擎,因为它的用户时长和创作者生态形成了长期护城河。

B 站想让资本市场相信自己,得证明「能赚钱」,更要证明「能持续」。

所以,智远觉得,现在的 B 站已经从「讲故事的公司」跨到了「开始兑现的公司」。但接下来,它要回答更难的一道题:能不能把这种兑现变成常态?

至于它能不能真的做到?智远还不敢下结论。毕竟年轻人的注意力永远在变,今天在这,明天又跑去那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游戏   拐点   广告   用户   逻辑   现金流   粘性   投资人   年轻人   收入   资本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