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线程Zen 5处理器首测:轻松击败一切对手!AMD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解密

在常见的文字图片处理,以及游戏应用中,一般的8核心、16核心处理器就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在电脑用户中,还有一部分人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他们要么用电脑设计汽车、飞机与舰船等高度复杂的产品,也就是常说的工业设计,要么用电脑来进行建筑结构与工程计算,或是影视级视频的编辑、3D动画与特效制作,当然现在流行的AI计算,以及科学计算与软件设计等专业应用也是它能够胜任的任务,他们需要的电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站。AMD自2017年开始发布专为工作站打造的Ryzen Threadripper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到2023年年底,已推出六代产品,获得了大量专业用户的选择与好评。现在,基于AMD最新Zen 5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也终于来了。

锐龙线程撕裂者的主要特点就是核心数多,比如我们在2023年测试,基于Zen 4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处理器各采用64核/128线程、32核/64线程配置。本次我们测试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也分别采用相同的核心数与线程数配置,那么在已经拥有如此多核心数量的设计下,仅仅是处理器架构的升级,是否能为处理器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另外,与同样采用Zen 5架构,但核心数量少得多的普通处理器相比,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在专业软件应用中是否真的有优势呢?会不会出现“几颗核心干活,其他核心围观”的名场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战测试来体验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强大威力。

▲工作站主要用在专业领域

稳步发展的多核心怪兽

AMD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简介

长期以来,AMD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在一些性能测试中都远远超过消费者使用的普通处理器。就像2023年底发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CPU-Z多线程性能得分在52000分以上,这是现在最新消费级处理器也难以企及的成绩。原因就在于AMD通过Chiplet技术和处理器架构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单插槽处理器核心数量上限。除了针对企业级用户的EPYC处理器外,借助强大的架构、技术优势,AMD在2017年推出了首代基于Zen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其中的AMD锐龙线程撕裂者1950X率先在个人电脑上实现16核心、32线程配置,一上市就凭借强大的规格和极高的性能得到了工作站和专业用户的青睐。

▲AMD从2017年开始推出专为工作站打造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

随后AMD又在2018年推出了采用Zen+架构的第二代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仅仅时隔一年就在单颗处理器上实现了32核心、64线程的配置。接下来,随着生产工艺、Zen处理器架构的不断进化,AMD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也得到了同步发展,2019年末基于Zen 2架构的第三代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发布,AMD在锐龙线程撕裂者3990X上实现了64核心、128线程的配置。而2022年发布的第四代锐龙线程撕裂者5000WX系列,凭借强大的Zen 3架构、优秀的扩展能力,专业的安全与管理技术,得到众多整机厂商的采用,成为各款工作站中的“心脏”。2023年末上市的第五代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则得益于对DDR5内存、PCIe 5.0技术的支持,Zen4架构的采用,使得其综合性能更上一层楼。

▲相对第一代旗舰产品:锐龙线程撕裂者1950X,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7995WX的核心数量是它的6倍,内存带宽与PCIe带宽则是它的4倍。

在Zen架构问世的这8年时间里,只要每一代Zen架构发布,除了推出像锐龙9 9950X这类面向普通用户的消费级处理器外,AMD也势必将发布基于新一代Zen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这也令该系列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其核心数量不仅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增加,新架构的使用也有效提升了每颗核心的IPC性能,毕竟每代Zen架构较上一代Zen架构的提升幅度几乎都在10%以上,并带来了更强大的扩展能力,以及对各类新技术、新标准的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的工作站市场也在高速成长,根据IDC数据预测,从2026年到2028年,国内市场每年的工作站市场容量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直到2029年,增长势头才会有所放缓,凸显市场对高性能处理器与显卡的渴求。

▲根据IDC预测,市场很快将迎来工作站的成长高峰期。

▲众多游戏与动画、特效等数字化内容制作公司都采用了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包括制作《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为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制作后期场景的Blur Studio。

所以在基于Zen 5处理器架构的AMD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发布约一年以后,AMD也毫不意外地为用户带来了第六代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 WX以及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其中前者面向专业工作站,核心数最多、扩展能力最强,完整支持安全功能、安全管理工具。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则面向HEDT高性能桌面平台,即需要多线程性能的发烧友或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工作站。

▲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将于2025年7月31日晚9点在各大平台上市

Zen 5架构是更新的重点

相对上一代产品,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 WX以及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最大的更新就是采用Zen 5架构。首先其制造工艺由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所用的TSMC 5nm FinFET升级为了TSMC 4nm FinFET,提高了能效比。Zen 5架构核心内部改进的重点在于解码器改为2个4宽度的解码器,在同一时间可以实现8宽度的解码。从Zen架构开始,AMD使用单个4宽度解码器已经历经多代,包括Zen 4架构都是使用的4宽度设计,在Zen 5中终于彻底改进。相对应的分支预测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包括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准确性以及更大的吞吐能力等。Zen 5的分支预测启用了更大的TAGE,每周期可以处理2个执行的分支。同时处理器支持SMT同步多线程技术,每核心支持两个计算线程。指令缓存方面也由于解码器的调整,更快、更宽了。总的来说,Zen 5现在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前端,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优化和调整工作。

▲Zen 5架构改进的重点在于解码器升级为2个4宽度的解码器

前端的变化带来了更多指令的涌入,因此Zen 5的整数执行部分更大、更宽。Zen 5的整数部分现在拥有8宽度的调度和退出系统,排序单元由之前Zen 4的4个小单元变成2个大规模单元。整数执行部分包含3个ALU BR和3个ALU Mul乘法器与4个AGU,前代Zen 4则是2个ALU、2个ALU BR单元以及3个AGU,从规模上来看Zen 5显然更大一些。浮点执行单元方面,AMD则带来了一个强大的、支持AVX-512的SIMD 512bit单元,队列深度为384,拥有6个2周期延迟的FADD单元,每周期支持6个浮点指令,且延迟从3个周期减少到2个周期,整体的FP指令执行能力也大幅度提升。浮点运算能力的进步将让处理器在AI和科学计算方面表现更好。虽然Zen 4处理器也可以执行AVX-512,但它是通过2个256bit的SIMD单元来合并实现的,Zen 5则拥有完整的AVX-512支持能力,而且Zen 5内部的4条装载流水线可以保证每个时钟周期,实现两个AVX-512指令的载入。

▲Zen 5架构的主要改进之处——增加了执行单元的能力,提高了L1缓存的容量与带宽,并内置支持AVX-512的SIMD 512bit单元。

缓存和数据处理方面,Zen 5带来了新的48KB L1 12-way数据缓存,延迟为4周期,L1缓存总容量达到了每核心80KB,而Zen 4架构处理器每颗核心的L1数据缓存容量只有32KB,且只采用8-way设计,L1缓存总容量只有64KB。同时Zen 5架构下的L1缓存带宽翻倍,浮点单元带宽翻倍(对应浮点执行部分的调整),数据预取性能得到了加强。在二级缓存上,Zen 5与Zen 4架构的容量相同,依然是每颗处理器核心独享1MB缓存,但AMD将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的关联性从8-way增加到了16-way,从而提高了命中率并减少了冲突失误。AMD还将L2到L1的带宽从每个周期32个字节增加到64个字节,能更有效地提升执行单元的效率。不仅如此,即使高达320次未命中,其L3缓存仍然能保持低延迟,这对于高并发工作负载来说是一个显著的提升。和以前一样,L3是CCD中所有核心的共享缓存,每8颗核心共享32MB,允许应用程序利用其全部容量。

▲Zen 5架构中的L2缓存采用16-way设计,L2到L1的带宽翻倍,L3缓存延迟降低。

由于Zen 5架构在分支预测方面表现更好,所以利用SMT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每区域性能和每瓦性能,并且大规模消除冗余指令,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内核流量,从而减少能耗的浪费。Zen 5内核还实现了更智能的功率门控和更快的功率状态转换,这有助于帮助芯片在动态工作负载下保持高效,从而提升系统性能,降低功耗。结合以上几大改进,根据AMD官方数据,在与上一代线程撕裂者产品的比较中,在相同核心数量、相同工作频率设置下,Zen 5在10个工作站基准测试里平均提升了16%,在工作站AI推理和机器学习测试里的提升高达25%。

▲Zen 5架构实现了更智能的功率门控和更快的功率状态转换,拥有更高的每瓦性能。

▲按AMD官方数据,Zen 5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在相同核心数量、相同工作频率设置下较Zen 4产品获得了大幅提升。

接下来,再看看新一代锐龙线程撕裂者的结构图,从图中可知,完整版本的处理器将具有12个CCD,每个CCD有8颗CPU核心,12个CCD总计96颗CPU核心。所有CPU核心和外界数据的沟通交换都通过中央的IOD完成。其IOD芯片则和之前的Zen 4处理器中的那颗IOD芯片一致,依旧是TSMC N6工艺打造,IOD中布局了PCIe 5.0控制器、DDR5内存控制器、第三代Infinity Fabric总线以及安全处理器等。12个CCD被平均分布在IOD左右,每侧6个,同时单侧的6个CCD也是上下各三个分布。

▲完整版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的芯片组成图示,可看到由左右总计12颗小芯片也就是CCD,围绕着中间那颗巨大的IOD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规格最高的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拥有12个CCD,而HEDT平台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由于最多只有64个CPU核心,因此最多只会布局8个CCD,左右每侧4个CCD。而目前普通消费级处理器最多只会采用16颗大核心配置或是8颗大核心,搭配16颗能效核小核心的设计,相对于最多可配置64颗大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也有很大差距。内存与扩展能力方面,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系列处理器支持最多8个DDR5 6400内存通道,其峰值带宽为410GB/s(8chx8Bx6.4GTs),支持RDIMM ECC内存,最大支持2TB内存容量,最多可以提供128个PCIe 5.0通道、32个SATA接口。定位稍低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则支持4个DDR5 6400内存通道,最大1TB内存容量,并提供80个PCIe 5.0通道。相对锐龙9 9950X、酷睿Ultra 9 285K这类普通消费级平台,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的内存支持与扩展能力具有压倒性优势,前者一般只支持双通道内存,最多提供16~24条PCIe 5.0通道。

▲完整版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的内部结构图示,每8颗Zen 5处理器核心、32MB L3缓存组成一个CCD,IOD则提供了强大的连接能力,并内置安全处理器。

本次AMD推出了5款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产品,其中最高端的产品是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拥有96核心192线程,最高频率5.4GHz,基准频率2.5GHz,TDP 350W。由于CCD数量最多,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处理器也拥有最多的缓存容量,其二、三级缓存总容量高达480MB。此外,AMD还推出了64核心、32核心、24核心、16核心的产品。所有Pro 9000WX系列处理器均配备AMD Pro安全模块与管理模块。

▲5款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的主要技术规格

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则由3款处理器组成,分别是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9970X以及9960X,核心与线程数量分别为64核心/128线程、32核心/64线程和24核心/48线程,最高加速频率均为5.4GHz,基础频率分别为3.2GHz、4.30Hz和4.2GHz,TDP功耗值全部都为350W,该系列处理器均不支持AMD Pro专业技术。本次我们将对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进行深度测试。

▲3款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处理器的主要技术规格

跟手掌一样大的处理器

近距离接触锐龙线程撕裂者

因为需要用户自备散热器,所以本次测试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在包装上还是比较简单。其盒装包装内只包含一颗处理器、一个用于安装在水冷头上的sTR5扣具(注:仅适用于部分水冷散热器),一把内六角螺丝刀。无论是打开还是固定处理器插槽,都需要使用这把内六角螺丝刀,所以用户在安装好处理器后,最好也不要丢弃包装盒与相关配件。

▲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盒装包装

▲包装内除了处理器,还提供一个sTR5扣具、一把内六角螺丝刀。

由于核心数量相对较少、扩展能力被削弱,晶体管数量的减少,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的工作频率比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 WX系列更高。与普通消费级处理器对比,其不同在于由于处理器核心数量的大幅提升导致标称TDP达到了350W,而锐龙9 9950X的标称TDP只有170W。这将要求用户必须使用更强劲的电源系统,但对散热系统的要求则不会有太多改变。因为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处理器相同,依然采用庞大的sTR5 LGA-4844封装,处理器背面的针脚触点数量多达4844个,并且被划分为4个区域,围绕着中间的IOD。而AM5处理器的触点数量只有1718个,所以它们拥有比普通消费级处理器大得多的体形,跟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这也为其带来了更大的散热面积。

▲本次进行测试的64核心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32核心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处理器

▲处理器背面的针脚触点数量多达4844个,并且被划分为4个区域。

根据我们实测,高性能的360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就能保证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以标称的350W TDP稳定工作。而且AMD不忘DIY初心,包括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在内的所有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不仅支持PBO自动超频技术,还支持手动超频,玩家甚至可以采用液氮对它们进行极限超频来创造辉煌的多线程计算世界纪录,毕竟核心数量多、又能超频的处理器可没有多少选择。

▲处理器体型巨大,跟成年男性的手掌相当,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其功耗提升,但散热面积也大,因此具备不错的超频能力。

继续沿用TRX50芯片组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解析

对于购买过基于Zen 4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用户而言,好消息是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将继续沿用Zen 4时代的主板。其中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还是与WRX90主板芯片组搭配,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则与基于TRX50芯片组的主板搭配。两款芯片组的主要区别在于,WRX90的内存性能、扩展能力更强,与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处理器搭配可以支持8通道DDR5内存,能提供128条PCIe 5.0通道,拥有PRO可管理性功能,该功能可为工作站增加企业级安全和管理功能,比如基于云的远程可管理性,远程更新和修复联网设备的能力等。不过,WRX90芯片组主板只支持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系列、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7000WX系列两类处理器。

▲WRX90与TRX50芯片组的主要区别,前者的内存性能、扩展能力更强,后者对处理器的兼容性更好。

TRX50芯片组则不支持PRO可管理性功能,同时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与TRX50主板搭配总共只为用户提供80条PCIe 5.0通道,只支持4通道内存,但TRX50主板对处理器的兼容性更好,可支持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000WX系列、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7000WX系列、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四类处理器。TRX50芯片组与WRX90芯片组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支持对处理器、内存进行超频。本次我们将使用基于TRX50芯片组的技嘉TRX50 AERO D主板进行测试。

▲采用E-ATX大板型(30.5cm×26.4cm)设计的技嘉TRX50 AERO D主板

▲主板采用的sTR5处理器插槽,拥有4844根针脚。

从外观上可以看到,这款主板与普通主板相比有明显不同。它不仅采用更大的E-ATX板型(30.5cm×26.4cm)与处理器插槽,其右侧区域的上方、右方、下方都被散热器覆盖。这是因为在散热器的下面全是主板的处理器供电电路。由于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的核心数多得多,相对普通锐龙处理器功耗更高,所以技嘉必须为主板采用规模更庞大的供电电路,来提升对高功耗处理器的支持能力,并降低每相供电电路的发热量,提升稳定性。而技嘉在TRX50 AERO D主板上采用了16+8+4总计28相供电设计。其中为处理器核心采用了16相供电电路设计,每相搭配支持108A负载的SPS MOSFET。这也就意味着该主板的16相CPU核心供电电路理论上最高可支持1728A的电流,让主板能轻松支持所有基于Zen 4、Zen 5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Pro与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毕竟这些处理器的标准TDP只有350W,即便在这款主板上将它们用于普通的液冷超频也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将在后面的测试中进行验证。

▲主板采用庞大的16+8+4相供电设计,散热片通过导热垫与电感这样的高热元器件紧密接触,搭配日系FP固态电容。

考虑到主板支持4通道内存架构,并且技嘉TRX50 AERO D主板的官方规格是可将4通道内存的速率最高超频到DDR5 7800,因此为了给处理器内存控制器提供充足、稳定的电源支持,主板的内存控制器供电采用了夸张的8相供电设计,已经与普通主板的处理器核心供电规模相当,且还搭配SPS MOSFET、DrMOS高品质元器件。鉴于处理器内部的PCIe控制器提供了数量众多的PCIe通道,具备连接大量扩展设备的能力,因此为确保PCIe控制器稳定工作,技嘉也为它采用了4相供电设计,同样搭配支持108A负载的SPS MOSFET。此外,主板还采用8Pin+8Pin高强度CPU供电接口、24Pin实心主板供电接口,内部接针基于特制的实心结构设计,可确保它与电源线连接更充分、降低阻抗、提升电源效率,并更加坚固耐用。

▲主板的8Pin+8Pin高强度CPU供电接口不仅拥有金属加固设计,其内部接针还基于实心结构设计。

为降低工作温度,技嘉为这总计28相供电配备了三块大面积散热装甲,其散热面积是传统散热器的4倍,完全覆盖供电电路中的电感、MOSFET等高热元器件。每块散热片下铺设了高导热系数的导热垫,让电感、MOSFET可以与散热器紧密接触,快速导出热量。为提升散热效率,三块供电模块的散热装甲通过一根8mm的镀镍热管连接,可以加速热量传递,更快地降低电感、MOSFET高热元器件的工作温度。其散热装甲还采用了复合式剖沟设计,在散热器上设计了多个通道和出入口,机箱内风扇吹来的气流能畅通无阻地通过散热装甲,高效地带走散热装甲上的热量。

▲三块散热装甲通过一根8mm的镀镍热管连接

为了让主板有更好的超频能力,特别是对高频内存的支持能力,这款主板采用12层服务器级PCB电路板,并在电源层与接地层采用2盎司纯铜箔材质,以降低PCB阻抗,提升PCB散热性能与电源转换效率。主板中的内存线路则采用菊链式布线设计,优化了内存线路宽度、长度和样式,将处理器内存控制器和内存插槽之间的整体阻抗降低。同时,技嘉也在这款主板BIOS中提供了其独有的“黑科技”:高频宽选项,用户只需简单地打开这个功能,就能提升内存带宽并降低内存延迟。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BIOS也拥有高频宽选项黑科技,可以提升内存带宽并降低延迟。

借助TRX50芯片组的采用,技嘉TRX50 AERO D主板拥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它提供了两根PCIe 5.0 x16带宽的显卡插槽,其中显卡主插槽符合超耐久标准,引入了无缝一体式设计,配备橡胶内衬条、锌合金,可以更稳固地承载沉重的大型高端显卡,拥有相对普通显卡插槽10倍的承重能力,并为高速信号提供有效的电磁屏蔽。为了方便使用,显卡主插槽还采用了快易拆设计,其卡扣有一个向右突出的延伸体,手指更易按压,让用户能轻松拔出显卡。另外一根显卡插槽也拥有完整的PCIe 5.0 x16带宽,可以让用户安装高性能独立显卡或算力卡,加速各类高负载工作任务的执行。第三根显卡插槽则拥有PCIe 4.0 x16带宽,规格稍老一点的独立显卡或算力卡在这根插槽上也能完全释放出最大性能。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提供两根PCIe 5.0 x16显卡插槽,一根PCIe 4.0 x16显卡插槽。

存储部分,技嘉TRX50 AERO D主板提供了多达三个PCIe 5.0 x4 M.2 SSD插槽,一个PCIe 4.0 x4 M.2 SSD插槽,并为每个SSD插槽都提供了导热贴+散热装甲的保护,而且它们的M.2 SSD散热装甲还采用快易拆设计,用户只需向右扳动旋钮即可取下或安装散热装甲,非常简单。值得一提的是,三个PCIe 5.0 x4 M.2 SSD插槽接口都由金属材质打造,引入了技嘉的一体式抗干扰金属遮罩设计,可加强插槽X轴与Y轴的强度,并采用SMD表面贴装技术安装,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号完整性,保障PCIe 5.0 SSD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简化使用,该主板的M.2 SSD接口引入了免工具快拆设计。无须再去寻找那极易丢失的固定螺丝,每个M.2 SSD接口都有一个卡扣,安装M.2 SSD时只需转动卡扣即可固定或取出SSD,非常简单。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提供了多达三个PCIe 5.0 x4 M.2 SSD插槽,一个PCIe 4.0 x4 M.2 SSD插槽。

▲主板为每个SSD插槽都提供了导热贴+散热装甲的保护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也有强大的SATA硬盘连接能力,总计配备8个SATA 6Gb/s硬盘接口,可以轻松连接数块大容量机械硬盘。同时这款主板还拥有使用高性能移动存储设备的能力,在它的IO背板接口,技嘉TRX50 AERO D主板提供了两个接口带宽达40Gb/s的USB 4 Type-C接口。在连接像奥睿科风冷大师M.2 USB4硬盘盒这样的USB4移动存储设备,并在硬盘盒里插入高性能SSD后,可以带来突破3700MB/s的顺序读写速度,远远超过那些读写速度难以超过2100MB/s的USB 3.2 Gen 2×2移动SSD。此外,其USB4接口还可以用来充电或连接显示器。

▲主板配备多达8个SATA 6Gb/s硬盘接口

▲主板的I/O背板接口提供了USB 4 Type-C接口、万兆有线网卡、Wi-Fi 7天线等接口。

主板配备的Wi-Fi 7+蓝牙5.3无线模块则带来了强劲的无线连接能力,其无线模块基于高通QCNCM865 Wi-Fi 7网络芯片,支持320/160 MHz信道、4K-QAM与MLO多链路技术,可以将2.4GHz频段分配给流媒体,将5/6GHz频段分配给游戏,从而带来中断更少、质量更高的网络体验,最大理论传输带宽为5.8Gb/s。主板包装盒中附送了2T2R Wi-Fi 7高增益天线,集成智能天线功能,可有效提升信号强度,而磁性底座设计则让用户能方便地将天线固定在机箱上。有线网络部分,技嘉TRX50 AERO D主板不仅配备了常见的瑞昱2.5Gb/s有线网卡,还板载了Marvell AQtion AQC113C万兆有线网卡。该网卡基于高性能、可扩展的mGig以太网MAC PHY控制器,支持EEE节能以太网、PTP精确时间协议,同步以太网等多种技术,并使用PCIe 4.0 x4通道与主板芯片组通信,能轻松实现10Gb/s的数据传输。

▲主板附送了2T2R Wi-Fi 7定向高增益天线,集成智能天线功能,可有效提升信号强度。

尽管只是一款工作站主板,但技嘉也非常注意用户的音质体验,在技嘉TRX50 AERO D主板上采用双声卡设计,其中前置音频由瑞昱ALC 897芯片负责,足以满足日常音乐、视频播放体验。后置音频则由瑞昱ALC 4080芯片输出,支持DTS:X Ultra沉浸式声音体验技术,并通过了Hi-Res Audio认证。这意味着它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音频输出。总体来看,技嘉TRX50 AERO D是一款设计全面的产品,在做工用料、功能与接口配置上都没有短板,不仅可以轻松支持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9995WX、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这类顶级处理器,还能带给用户完美的存储、多显卡连接、网络与音频体验。

▲主板的前置音频系统配备了瑞昱ALC 897音频芯片,并搭配专业音频电容、音频分割线设计。

技嘉TRX50 AERO D主板产品规格

接口:Socket sTR5

板型:E-ATX

内存插槽:DDR5 ×4(最大1TB、最高DDR5 7800)

显卡插槽:PCIe 5.0 x16 ×2

PCIe 4.0 x16 ×1

扩展接口:PCIe 5.0 x4 M.2 SSD ×3+PCIe 4.0 x4 M.2 SSD ×1+SATA 6Gb/s ×8

音频芯片:瑞昱ALC4080 2声道(后置)

瑞昱ALC897(前置)

网络芯片:瑞昱2.5Gb/s有线网卡+AQC113C 10Gb/s有线网卡+高通Wi-Fi 7 QCNCM865+蓝牙5.3模块

背板接口:USB 3.2 Gen 1 Type-A+USB4 Type-C+USB 3.2 Gen 2 Type-A+DP-IN+RJ45+模拟音频2声道接口

16层PCB设计搭配SK海力士颗粒

芝奇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内存套装

为释放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的最大性能,在本次测试中我们特别采用芝奇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四通道内存套装。这款内存由四条单根容量为32GB的DDR5内存组成,由于工作站或服务器内部一般采用多通道内存设计,单根内存的安装空间非常有限,该内存不仅采用了低矮的板型设计,甚至没有配备散热片。因为它采用了夸张的16层PCB设计,相较于传统的8层或10层板设计,这种高密度多层结构可有效提升内存速度、强化信号完整性、并降低信号干扰,即使在高工作负载下也能确保稳定且高效的数据传输表现,并能有效降低内存发热量。同时该产品在DDR5 6400下的工作电压较低,只有1.35V。

▲这款内存由4条单根容量为32GB的DDR5 6400内存组成

作为面向专业用户的产品,这款芝奇内存支持Side-Band ECC、On-die ECC两种内存纠错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内存可靠度与数据准确性,全系列芝奇T5 Neo内存还配备了RCD暂存时钟驱动器,让内存在高速率工作下仍能维持信号完整性及可靠性。此外,每根芝奇T5 Neo内存板载两个瞬态电压抑制(TVS)二极管与一个保险丝,可以防止瞬态电压突波与静电放电(ESD)损坏内存,形成稳固的双重防护设计。

▲该内存采用编号为“H5CG48AHBD”的SK海力士A-Die颗粒

芝奇还将传统的超频技术带到了专业内存领域,通过16层PCB设计,编号为“H5CG48AHBD”的SK海力士A-Die颗粒,令该内存具备不错的高速率工作能力,并支持AMD EXPO内存超频技术。用户只需在主板BIOS中载入内存的EXPO超频配置,保存重启就可以一键将内存速率提升到DDR5 6400,其在DDR5 6400下的工作延迟为32-39-39-102,为用户在性能、容量、可靠性上都带来极致体验。

▲ 从内存标签上可看到,该内存支持AMD EXPO内存超频技术,在DDR5 6400下的工作延迟为32-39-39-102,工作电压为1.35V。

专为锐龙线程撕裂者打造

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

尽管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包装内自带的sTR5扣具可以安装在部分普通散热器上为处理器散热,但问题是普通散热器本来是为Socket AM5、LGA 1700接口的小尺寸处理器设计,水冷头面积较小,比如银欣的NovaPeak 360 ARGB水冷头长、宽就只有81mm×66mm,并不能完全覆盖庞大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因此本次测试中,我们将使用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与普通产品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是水冷头尺寸要大得多,长宽达到119mm×79mm,可以完全覆盖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同时其水冷头还采用镀镍铜打造,并搭配大尺寸微水道铜底板,可实现高效地导热。

▲水冷头造型与众不同的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

而它的铝制水冷排不仅可以安装三个最大风量为87.72 CFM、最高转速为2800 r/min,最高噪音为46dBA的高性能风扇,还将基于三相六极马达的水泵整合进冷排中,以降低水泵的输出噪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尽管面积大,但没有了水泵的拖累,所以它的水冷头可以设计得相当低矮,只有28mm高,而普通水冷散热器由于内置水泵,所以其高度一般可达60mm左右。银欣XE360-TR5的水泵转速高达4000r/min,确保了高效的散热性能,同时银欣还对它的水泵使用铝合金腔体设计,以强化整体结构。

▲相对普通散热器的水冷头,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散热面积要大得多。

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安装非常简单,只需为处理器抹上硅脂,再将水冷头对准sTR5处理器插槽上的4个安装孔,用内六角螺丝刀拧紧安装孔上对应的螺丝就能完成安装,缺点就在于它不兼容AMD锐龙线程撕裂者外的其他处理器,所以它就是为锐龙线程撕裂者用户打造的专属散热器。

▲由于没有内置水泵,所以银欣XE360-TR5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尽管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长方形,但高度低矮。

不让存储成为测试瓶颈

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SSD

为避免因硬盘数据读写速度过低,影响测试成绩,在此次测试中我们采用了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SSD 1TB。这款固态硬盘仍然采用在之前PCIe 5.0 SSD上出现过的群联PS5026-E26主控,但却是经过优化的最新Max14um版本。之前使用群联PS5026-E26主控的PCIe 5.0 SSD理论总功耗可达14.85W,而群联PS5026-E26 Max14um版本则把功耗降低到平均11.55W,从而令SSD主控的工作温度能得到降低,仅依靠被动散热方式就能稳定工作。群联PS5026-E26 Max14um支持多达8个NAND闪存读写通道,32CE片选信号,并符合NVMe 2.0标准。

▲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SSD还是采用传统的蓝白相间包装

SSD的闪存则采用B58R 232层堆叠的TLC闪存颗粒,IO接口速率可达2400MT/s。这也让我们此次使用的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SSD 1TB的标称顺序读取速度达到13600MB/s,标称顺序写入速度也有10200MB/s。同时为了提升SSD的性能,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NVMe SSD采用了独立缓存设计。本次测试使用的1TB产品配备了1GB独立缓存,用于存放记录数据位置的FTL映射表。目前SSD的读写操作都需要查询这张记录表,要想读写速度快,就需要把这张映射表存放在高性能的DRAM内存颗粒中,从而有效提升SSD的读写性能。同时,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NVMe SSD拥有5年质保加写入数据量的质保政策,我们使用的1TB产品就拥有600TB的质保可写数据量,为本次测试提供了性能加稳定性的双重保障。

▲本次测试的1TB产品拥有13600MB/s的标称顺序读取速度

我们如何测试

测试平台

主板:技嘉TRX50 AERO D

技嘉X870E AORUS MASTER超级雕(仅锐龙9 9950X使用)

处理器: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锐龙9 9950X

内存:芝奇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内存套装

芝奇DDR5 6000 CL28 32GB套装(仅锐龙9 9950X使用)

硬盘:Crucial英睿达T705 PCIe 5.0 SSD 1TB

显卡:GeForce RTX 5090 D

接下来我们将对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进行详细的性能测试,为了解采用Zen 5新架构后的进步幅度,我们将使用基于Zen 4架构,同为64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32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进行对比测试。同时我们还将使用消费级处理器中的旗舰产品——16核心、32线程的锐龙9 9950X与它们进行对比,看看普通处理器在性能与应用表现上有何不同。

测试中,所有处理器都将使用技嘉主板特有的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Enhancement(PBO增强功能),该功能既可以开启处理器的PBO功能,又可对处理器的电压、功耗进行控制,保证处理器的TDP不超过标称规格,比如所有锐龙线程撕裂者的功耗都限制在最高350W,让用户兼得性能与低能耗。技嘉主板提供了大量不同等级的PBO加速选项,从70 Level 1到90 Level 5。前面的数字指的自然是温度,意味着允许处理器达到的最高工作温度。

▲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以及锐龙9 9950X处理器均在PBO增强功能的90 Level 3设置下工作。

后面的Level 1~Level 5则是提速的幅度,设定等级越高,频率提升幅度就越大,当然处理器可能会因为散热器性能或处理器体质限制出现稳定性问题。在本次测试中,所有参测的AMD处理器都能在90 Level 3下稳定工作,我们也将在该设置下对处理器进行测试。

CPU基准性能测试

首先我们进行了CPU-Z基准性能测试,CPU-Z最大的好处在于虽然其版本不停地在更新,但依旧保留了几乎每款被测试处理器都用过的“古老”测试模块17.01.64基准测试,因此这也为我们对比各代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创造了条件。最为明显的是各代处理器的单线程性能有明显不同,采用Zen+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2000系列处理器的得分大多在470~503之间,第三代产品则提升到500~550分,基于Zen 3架构的第四代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5965WX则将单线程性能提升到了630分左右。而在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处理器上,依靠Zen 4架构与更高的工作频率,它们的分数均达到了770分以上。

到了最新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得益于Zen 5架构的采用,它们则将单线程性能得分提升到850分以上,其单线程性能相对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分别提升10.8%、8.6%。而锐龙9 9950X由于核心数量少,最高加速频率达到5.7GHz,因此它的单线程性能表现更胜一筹,获得了最高的868.1分。单线程性能的提升不仅能让处理器更快地执行各类单线程应用,其多线程性能也势必将得到大幅增强。

比如与同为64核心、128线程设计,基于Zen 4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基于Zen 2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3990X相比,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多线程性能逼近6万分,分别较它们提升了13.1%、90%。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多线程性能逼近35000分,较同为32核心、64线程设计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锐龙线程撕裂者3970X分别提升16.3%、59.9%。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器架构的进步使得现在核心数量更少的产品就能在性能上超越以往核心数量更多的处理器,比如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多线程性能就击败了64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3990X,仅仅16核心设计的锐龙9 9950X在多线程性能上甚至可与24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5965WX媲美。显然,Zen 5架构、TSMC 4nm FinFET生产工艺的采用的确能有效提升新一代锐龙处理器的性能。

在CINEBENCH R20处理器渲染性能测试中也有类似结果,在该测试中我们能找到第三代锐龙线程撕裂者3000系列处理器的成绩与它们对比。其在单核心性能上的区别同样十分明显,第三代产品的单核心性能在488~521分之间,到了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它们的单核心性能就提升到780分这个级别。而最新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单核心性能更进一步,达到850分级,锐龙9 9950X则凭借核心数量更少,加速频率更高,其单核心性能达到900分。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多核心性能都获得了大幅提升,较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分别获得17%、19%的显著进步。同时,锐龙9 9950X也只用16颗核心就击败了32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3970X。

在仅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对比的其他处理器测试中,不同代的处理器在单核心性能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在CINEBENCH 2024单核心渲染性能中,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成绩都为122,采用Zen 5架构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单核心分数则能达到133分左右,锐龙9 9950X得益于更高的工作频率,单核心成绩为143分。在GeekBench 6.4处理器性能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单核心分数仅3100分出头,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能达到3330分以上,锐龙9 9950X的单核心测试则能获得3525分。

这也导致最终在多核心性能上,它们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CINEBENCH 2024多核心渲染性能分别比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提升了13.2%、18.2%,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GeekBench 6.4处理器多核心性能分别比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提升了12.8%、17.7%。

在对处理器单线程、多线程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的《鲁大师》处理器测试中,五款参测处理器也有明显的区别——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是唯一一款处理器性能得分达到320万以上的产品,核心数量少一半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则能获得251万的得分,比同为32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领先了13.96%。核心数只有16颗的锐龙9 9950X则只有157万分的成绩。综合以上测试,不难看出尽管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在技术层面上只相差一代,但它们的单核心、多核心性能都有明显进步。

工作站专业应用性能测试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际应用测试来看看更强的处理器性能是否能在各类专业应用、软件中带来好处。因为锐龙线程撕裂者是为工作站打造的处理器,所以我们首先就使用SPECworkstation 4.0测试了各个测试平台在AI与机器学习、能源领域、金融服务、生命科学应用、媒体与娱乐行业与产品设计的性能表现。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在能源领域、金融服务、生命科学应用三个测试中能与其他处理器拉开非常显著的差距。比如在能源领域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相对上一代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领先19%,相对同代但核心数少一半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也有46.3%的优势。这是因为能源领域测试中包括将卷积滤波器应用于图像的性能测试,用于模拟静电、热传导和流体流动的二维泊松方程求解,以及处理地震成像数据的地表相关多重预测性能测试(SRMP),而这些测试都能调动远超64条CPU线程参与运算。

在金融服务测试中,该测试主要使用随机抽样运行蒙特卡洛模拟期权定价,使用微分方程评估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模型,使用生成二项式树的迭代过程测试期权定价的二项式模型。同样在这些运算中也会调用远远超过64条的CPU线程参与运算,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相对32核心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领先了多达57.77%,相对同为64核心的上一代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也有15.13%的性能优势。原因还是在于更多的处理器核心数量与Zen 5架构的结合,比如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每秒可运行326255.87次蒙特卡洛模拟期权定价,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每秒的运行次数只有203168.47次,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每秒的运行次数为281989.96,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每秒运行次数则只有176997.98。

在AI与机器学习性能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两者的差距不大,但它们相对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两款上一代产品优势明显。AI与机器学习性能测试主要测试ONNX推理、数据科学两大项目。在这些测试中由于CPU线程调用数量不会大幅超过64条,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区别不明显,但借助Zen 5架构优势,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在该测试中分别领先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达16%、27%,优势很明显。

在媒体与娱乐行业应用性能、产品设计性能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依然位居前列,这是因为其中使用的部分测试会调用远超64条的CPU线程参与。比如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使用LuxCoreRender引擎运行Food食物的渲染速度可达15.19Msamples/s,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渲染速度为9.19Msamples/s,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渲染速度为12.52Msamples/s,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渲染速度只有7.78Msamples/s。

在OpenFOAM使用XiFOAM求解器对湍流进行建模的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只需要28.33秒就能完成任务,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需要37.46秒,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则需耗时33.61秒,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耗时则高达40.55秒。在使用Rodinia CFD求解器测量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性能测试时,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执行速度高达523.23iterations/s,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执行速度为389.33iterations/s,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执行速度达到468.53iterations/s,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执行速度则降至317.43iterations/s。

不难看出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显然更适合在工作站领域应用,首先不少工作站领域的应用测试都能调动远超64条CPU线程参与运算,再加上Zen 5架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64核心、128条计算线程的性能。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则适用于预算有限,但希望获得更高性能的用户,借助Zen 5架构,它的性能不仅远超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更在AI与机器学习测试中超过了64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在生命科学应用性能、媒体与娱乐行业应用性能与产品设计性能测试中的成绩也非常接近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而锐龙9 9950X的处理器单线程性能虽然有优势,但由于核心数量差距太大,而专业工作站应用软件大多需要强大的多核心算力,所以锐龙9 9950X的测试成绩与这些处理器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是无法替代它们的。

实际应用软件测试

接下来我们还使用实际软件进行了测试,差距仍是清晰明了。首先从渲染性能来看,由于处理器渲染可以调用所有线程参与运算,所以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可以轻松击败所有参测产品。在Corona渲染器1.3渲染BTR装甲车模型中,由于该软件也是长期没有更新,所以我们加入了以前的处理器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新一代锐龙线程撕裂者处理器的架构、核心数量优势显著。其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仅需9秒就能完成任务,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需要10秒,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耗时则较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少了3秒,仅16秒,比64核心的锐龙线程撕裂者3990X还少耗时4秒。至于锐龙9 9950X虽然耗时30秒,与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差距较大,但其成绩已经非常接近耗时29秒,采用32核心设计的锐龙线程撕裂者3970X,这也再次反映了处理器架构更新带来的大幅增益。

在V-RAY渲染器测试中也有类似结果,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处理器渲染性能高达158606vsamples,比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领先22.2%,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借助Zen 5架构优势,其渲染性能相对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也有多达28.5%的优势。在Blender BMW宝马汽车模型渲染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仅需16.47秒就能完成渲染任务,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耗时多了19.2%,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耗时也较线程撕裂者9970X多了23.4%,至于锐龙9 9950X,它比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耗时都多了54.1%,因此要想高效地完成渲染任务,用户只能选择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

同时在7-Zip 25.0处理器压缩与解压缩性能、AIDA64 FP64光线追踪性能与AIDA64 SHA3-512哈希加密算法性能测试中也有类似结果。核心数量越多,架构越先进的处理器更具优势。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都轻松战胜了各自的对手,更适合完成以上类型的工作负载。

在DeepSeek Qwen-32B模型AI大语言模型应用测试中,我们向AI提出了写一首14行英文诗的要求,我们将考察使用不同处理器时的词元生成速度,首个词元生成耗时。结果与SPECworkstation 4.0的AI与机器学习性能测试类似,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仍在测试中领先,不过两款处理器的区别不大。这还是因为在进行AI负载运算时,处理器不会调用太多CPU线程参与运算,因此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之间拉不开差距,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只获得了小幅领先。另外在使用GeForce RTX 5090 D显卡与处理器共同生成14行诗时,由于参与运算的主要是显卡,因此参测的5款处理器之间也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其词元生成速度最低也有54.69tok/s,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速度虽然最高,但其相对于最低速度的领先幅度只有7.55%。

不过一旦关闭显卡加速,假设用户没有性能强劲的显卡,那么差距就能体现,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处理器词元生成速度均可以达到7.1tok/s以上,首个词元生成时间只有2s~3.04s,而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词元生成速度分别只有6.55、6.1tok/s,首个词元生成时间分别需耗时4.33s、6.28s。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词元生成速度相对于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的词元生成速度领先了12.2%,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词元生成速度则领先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达17.4%。至于锐龙9 9950X的处理器词元生成速度则只有3.77tok/s,首个词元生成耗时需8.94s,差距显著。因此用户如需要处理器算力参与AI运算,那么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就是更好的选择。

在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未能夺冠的唯一例外就是HandBrake 4K H.264视频转1080p H.265视频测试。在这个测试中,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耗时最少,表现最佳。从任务管理器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在这个测试中,软件甚至无法使64条CPU线程达到满载,因此工作频率更高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在测试中更有优势也就理所当然。当然,凭借Zen 5架构优势,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还是能轻松击败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两款上一代产品。

我们还在HandBrake转码测试中对比了开启AVX-512指令集加速后的转码速度。三款基于Zen 5架构的处理器都获得了明显的加速效果,开启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转码耗时较未开启前少了8秒,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耗时少了7秒,锐龙9 9950X的耗时更大幅降低12秒。而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AVX-512指令集加速效果就明显要差一些,只减少了4秒,以至于在AVX-512指令集加速状态下,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耗时比锐龙9 9950X还要多3秒。这也充分说明,Zen 5处理器架构的AVX-512指令集运算效率的确明显优于Zen 4架构。

处理器功耗与温度测试

接下来我们还通过CINEBENCH 2024的10分钟烤机测试,简单测试了各款处理器在满载状态下的发热量、功耗与工作频率。结果显示,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与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在满载状态下的功耗差异不大,均在349W左右,但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工作频率却更高,达到了4609MHz,显然这得益于新工艺的采用,同时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满载工作温度也没有上升太多,只有58℃。

而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在满载状态下的工作频率由于提升了250MHz以上,达到5048.9MHz,1.15V左右的满载工作电压也明显高于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1.09V,因此它的满载功耗增加不少,达到了347.8W,仅略低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其功耗与满载温度都明显高于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所以用户在使用这款处理器时不能忽略电源与散热器配置。而锐龙9 9950X尽管功耗低不少,但由于其工作频率更高,散热面积小,所以它的满载温度不低,用户也需要为它搭配高性能散热设备。

超频测试:CINEBENCH R23处理器渲染性能突破14万

轻松达成DDR5 7800四通道

最后我们还对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超频性能进行了测试,毕竟对规格最强的产品超频,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能位居前列的分数。借助技嘉TRX50 AERO D主板丰富的BIOS设置项目,我们能让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最高加速频率提升到5.6GHz左右,其默认状态下的最高加速频率只有5.4GHz。超频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CINEBENCH R23多核心渲染测试成绩突破了14万分,达到惊人的141760pts,而其默认频率下的成绩为120919pts,超频后的性能提升了多达17.2%。同时它的CINEBENCH 2024多核心渲染性能也再创新高,达到7459pts,较超频前的6875pts提升8.5%。CPU-Z多线程、单线程性能达到65284.4、880.4分,较超频前分别提升9.9%、1.9%。

▲超频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CINEBENCH R23多核心渲染测试成绩突破了14万分

▲超频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CINEBENCH 2024多核心渲染性能为7459pts。

▲超频后,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CPU-Z多线程性能突破65000分。

借助体质优秀的芝奇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内存套装,由12层服务器级PCB电路板打造的技嘉TRX50 AERO D主板,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也有不错的内存超频能力。只需要将内存电压从1.35V提升到1.4V,再将延迟稍稍调高到36-46-46-96,我们就能轻松地将内存速率从DDR5 6400超频到DDR5 7800,在AIDA64中内存测试中获得读取、写入、复制带宽全部突破205GB/s的惊人成绩。与其在DDR5 6400下的测试成绩相比,其内存带宽得到大幅提升,内存延迟从较高的95.9ns有效降低至89.2ns。

▲芝奇T5 Neo DDR5-6400 R-DIMM 128GB内存套装的DDR5 6400默认性能(注:AIDA64暂无法正确显示内存速率)

▲超频到DDR5 7800下的四通道内存性能,带宽大幅提升,延迟得到有效降低。(注:AIDA64暂无法正确显示内存速率)

专业的工作需要更专业的处理器来完成

综合以上测试来看,我们认为两款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的测试表现让人非常满意。它们拥有明显超越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处理器的性能表现,虽然技术间隔只有一代,但得益于AMD高速的技术发展速度,它们在绝大部分测试中相对于上一代产品都有10%以上的领先幅度,在不少测试中的领先幅度甚至超过15%、20%,更适合用在AI与机器学习、能源领域、金融服务、生命科学应用、媒体与娱乐行业与产品设计等领域。这也表明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绝不是只有小幅性能增长,挤牙膏的应付式换代产品。可以说,即便是锐龙线程撕裂者7000系列处理器的用户,如果需要更强的性能,那么也非常有必要将处理器升级为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而且该处理器还兼容以前的TRX50主板、DDR5内存,不会为专业用户带来太大的负担。

价格方面,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将于7月31日晚9点在各大平台发售,比如京东这类电商。锐龙线程撕裂者9980X的国行售价为40980元,锐龙线程撕裂者9970X的售价为20970元,其上市价格与产品型号的后三位相同,也算是一个小彩蛋。而锐龙线程撕裂者7980X、锐龙线程撕裂者7970X的首发上市价分别为45999元、25999元,显然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的价格也更具性价比。所以我们认为,从游戏、AI到影视动画,再到工业与医疗等行业的各大公司单位、院校与科研机构应尽快升级工作站,使用新一代的锐龙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处理器。毕竟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也能加速工作人员的任务完成速度,大幅降低耗时,并最终促进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的进步,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专业的工作需要更专业的处理器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数码   线程   处理器   对手   轻松   系列   性能   核心   架构   内存   主板   超频   插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