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9月5日电 (郭瑞丽)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近年来以“品质筑基、品牌赋能、三产融合”为主线,持续推动咖啡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升级跨越,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让15个乡镇的咖农实现增收。
品种优化+生态种植:筑牢“优质咖啡”根基
澜沧县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咖啡试种。“从老品种‘阿拉比卡S288’,到卡蒂膜、7963品种规模化推广,再到如今萨其姆、瑰夏等精品品种落地,澜沧咖啡的品质升级,始于每一颗种子的精心选择。”澜沧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品种结构优化,目前全县优良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达7603亩,为打造“优质咖啡原料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澜沧咖啡赋予了独特风味。依托1100~2000米的适宜海拔,当地咖啡形成“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口感特质,不仅赢得市场青睐,更成为雀巢、星巴克、瑞幸、蜜雪冰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稳定原料供应地。
在追求品质的同时,澜沧县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全县已建成有机认证及转换期基地5674亩、“绿色食品牌”认定基地6家,打造500亩连片标准化基地22块,建成3200亩水肥一体化基地,通过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双向共赢,让每一颗咖啡豆都承载着“绿色基因”。
全链升级+品牌培育: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2010年从50亩地起步,如今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种植规模已达6000亩,2024年收获咖啡鲜果2000多吨,加工精品豆300多吨。”澜沧当地一家咖啡庄园创始人魏云华介绍,该庄园于2020年转型精品咖啡赛道后,其产品多次在生豆大赛中斩获佳绩。
产业链的延伸,是澜沧咖啡“提价增值”的关键。目前,澜沧县已构建“初加工全覆盖、精深加工破局”的产业格局:30个鲜果初加工厂覆盖4.7万亩种植面积,85%的咖啡豆采用无水脱胶湿法加工,既保障品质又解决废水污染问题,精品咖啡率提升至40%;3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年处理3000吨的精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行,“茶叶咖啡加工仓储交易示范基地”的建设,还将推动咖啡粉、咖啡液等深加工产品落地,让咖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品牌建设同步发力。“澜沧咖啡”区域公共品牌申报稳步推进,蓝珀咖啡、天皓咖啡、汉谷科咖啡等10个本土品牌加速成长,省外知名咖企的入驻,进一步带动本地品牌向“精品化、特色化”转型,让“澜沧咖啡”的名号在市场上愈发响亮。
三产融合+多方赋能:拓宽群众致富路
“我希望通过这咖啡馆,让更多人了解澜沧咖啡的故事。”在澜沧县城“咖二代”刘遂曦经营的咖啡馆里,墙面挂着以自家咖啡基地为原型的原创豆卡画,店内咖啡豆均来自自家种植园,不少顾客在品尝后,还会专程前往基地体验采摘乐趣。
如今,“咖啡+”的融合业态已成为澜沧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比如一些咖啡庄园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开展咖啡精深加工与乡村研学;一些庄园打造集采摘、烘焙、品鉴于一体的体验基地;还有咖啡店定期举办读书会、咖啡分享会,成为县城文化聚集地……全县50余家咖啡馆的兴起,让咖啡文化融入城乡生活,也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人才与市场的“合力赋能”。2024年,澜沧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8711户农户参与咖啡产业;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南亚博览会等展会,与知名企业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依托上海黄浦区帮扶,开展“启成妈妈”产业带头人赋能、“青创小咖”技能培训等活动,全年培训咖啡技术人才590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从试验田到产业园,从单一原料到多元产品,澜沧咖啡不断蝶变,不仅书写了“一粒豆子改变一方产业”的奋斗故事,更成为各民族民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精深加工项目的落地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这颗“金豆子”将持续释放动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活力。
据统计,2024年,澜沧县咖啡种植面积达6.7万亩、覆盖15个乡镇,实现综合产值6.5亿元,户均咖啡收入超2.4万元。目前,咖啡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完)(澜沧县委宣传部供稿)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