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德国柏林异常寒冷。
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突然收到一大笔国际汇款,当他看到落款处写的那行中文小字后,瞬间泪流满面。
拉贝与玛莎
这位老人,都叫他拉贝,63岁,生活在柏林城最破旧的公寓里。寒冬来临,是拉贝家最难挨的日子,因为没有钱买煤炭,能帮他抵御严寒的就只剩他身上穿的那件打着三层补丁的旧大衣了。
妻子时不时传来咳嗽声,因为饥饿,她已经瘦得不成样子,生了病,卧床不起了。
幸得孩子们懂事,无钱上学,捡些旧课本回来读,手脚冻得通红,也忍着不吭声。
又是一个下雪天,出门也捡不到干柴,拉贝躺在那张“吱嘎”作响的藤椅上,掏出一块干硬的土豆,让孩子们分食。那是用妻子最后一件羊毛衫换的,以后就再也没有可以换食物的东西了。
拉贝望着屋顶,听着从门缝灌进来的风声,这些年,他的眼里已经没有了光,只有想起“南京”的时候,才会亮那么一会儿。
门铃突然被按响了,拉贝下意识地从藤椅上撑了身,腿脚发麻让他差点栽倒,幸亏扶住了旧柜子。
打开门一看,是邮递员,这让拉贝非常吃惊,心想着他是不是敲错了门。
“拉贝先生,这是您的国际汇款单,请签收。”邮递员礼貌地说道。
拉贝皱起眉头,以为自己听错了,可邮递员依然非常确定地将汇款单递到了他的手上。
拉贝盯着汇款单看了好一会儿,他的手开始不停地抖动,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因为落款处的一行中文小字。
关上门,拉贝激动地朝里屋喊道:“玛莎,我们有救了!我们有救了!”他的身体突然就有了力气,朝着里屋跑去。
妻子探起头,她已经很久没见到丈夫这么高兴了。当拉贝将汇款单拿到她面前时,两个人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南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救命之恩......”
落款的那行小字亲切地写着:“南京市民 敬赠”,这笔款项足够他们买粮买煤,供孩子上学,给妻子看病。
“南京啊......”喊出这两个字,拉贝的喉咙发紧,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离开南京时难民们塞给他的窝头,老太太递给他的鸡蛋,女学生为他织的粗线手套......
这么多年过去了,拉贝终于知道,自己从未忘记过南京,南京也从未忘记过自己。
1937年的冬天,南京的天空都是灰的,天上的日本飞机不间断地盘旋,南京城里四处都是逃窜的人们和惊吓过度的哭声。此时的拉贝正是德国某电器公司驻南京代表,形势越来越严峻,公司向他下达了立即撤回的命令。
买好船票那天,拉贝倍感不舍,毕竟自己在南京已经呆了十几个年头了,秦淮河、夫子庙、老东门,都是难以割舍的。
然而当下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自己再留下了,拉贝径直走出办事处,关上大门的刹那,一个女学生被日本兵追赶着躲到了他的身后。他和妻子玛莎赶紧护着女学生,对日本兵大声说道:“我们是德国人,这里是德国公司!”
日本兵悻悻地走了,拉贝的心却揪得生疼,他对妻子说:“我不走了。”
玛莎点点头:“或许我们能护着她们。”
安顿好女学生,拉贝立即找到住在南京的牧师马吉和威尔逊医生,三人经过商量,决定划出一片安全区,用自己的身份替南京市民挡一挡。
很快,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划了出来,就在金陵大学一圈,能容纳5万人避难。
当时的德日是盟友,拉贝还有一个身份是纳粹党员。他和同伴们将金陵大学的屋顶盖上纳粹旗,又将四周高高挂满了红十字旗,目的是让日军远远就能看见,完了还双手合十:希望能管用。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枪声、哭声混成一片。拉贝打开安全区的大门,让那些逃命的人都进来。一个女人被拖进巷子,拉贝强行给救了下来,他指着屋顶的纳粹旗大吼道:“这里是安全区,敢动她们,我就通知柏林!”
日本兵的队长认出他胸前的徽章,把手一挥,带着一队兵骂骂咧咧走了。
拉贝用手拭了拭额头的冷汗,他也没有把握,只是用尽全力赌了一把。女人跪下来给他磕头,他赶紧上前扶起,让她进了安全区。
接下来的几天,城里昼夜都未停止掠杀,安全区一下子涌进了25万人,超出了计划的五倍。粮食和药品很快就见了底,拉贝只好扛着红十字的旗去问日军要,日军假意给了一点点便打发了他。
看着那点粮食,妻子玛莎说:“熬成粥,先给孩子们吃。”这让拉贝感动得眼眶直发热。
1938年2月,公司迫于压力,怕拉贝惹下麻烦,向他下达了必须回国的命令。没有办法,拉贝只能走了。
走的那天,老百姓都送他,拉贝的泪水止也止不住。
回到德国,拉贝就将自己记录的800多页日记加以整理。那里面记录着日军每天欺负了多少妇女,杀了多少手无寸铁的百姓,最后,他还将自己偷偷拍摄的照片逐一归类。
1945年,德国战败。由于拉贝曾经有过纳粹的名号而被抓了去,最终在马吉和威尔逊的作证下,定他无罪,但是不准去工作。
这是什么结果?不工作怎么生存下去?
拉贝一家被勒令搬到了最破旧的公寓居住,然后他们开始变卖各种物品维生。最终,能卖的都卖了,能换的也都换了,整个家一贫如洗,孩子辍学,妻子生病,拉贝哭泣道:“曾经25万人都护下了,如今却护不了一个家。”
1948年夏天,拉贝终于打听到了马吉的地址,他立刻用废纸写了一封信寄去,向老朋友诉说了自己的不堪。
此时的马吉正在上海整理日军侵略南京的资料,收到拉贝的信时,他说不出的高兴,但看到内容后立马哭了。
马吉
拉贝的信中说,他快撑不下去了,每天可以充饥的只有半个土豆,孩子们都辍学了,妻子生病也没钱医治......
正好当年安全区的职员在南京报社工作,马吉便将信寄给了他。隔天,拉贝先生遇到困难的消息便在南京城传开了。
报社陆陆续续来了许多人,有当年金陵大学的教师,有当年被拉贝保护过的人,他们都是来捐钱的。大家说:“当年拉贝先生救了我们,现在他遇到困难了,我们得帮他。”
年事高的老奶奶也来了,她拄着拐杖,手里捏着个布包,那是她攒了多年的积蓄,全都捐了。
最感人的便是李秀英了,她把自家仅有的一袋粮卖了,换的钱全捐了。她说:“当年我怀着孕,被日本兵刺得全身都是口子,是拉贝先生将我救下送去了医院,没有他,我早就死了。”
报社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是来捐钱的。
没几天,就筹集了一大笔捐款,报社便通过相关单位寄给了拉贝。
拉贝和家人
不久后,捐款分两批汇到了拉贝手里,一起寄去的还有一封信。信里说当年您救了我们性命,如今我们来护您周全,下面的空白处按着密密麻麻的红手印,那代表着500多个幸存者。
拉贝流着泪,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没有想到,自己当年潜意识的善举竟换来了今天的跨国援助。
拉贝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妻子玛莎得以就医,很快治好了病。一家人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他们就开始在柏林寻找曾经帮助过南京的其他生活困难的人,送些粮食给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是南京人民给的。”
1950年,拉贝去世了。临终前,他将南京的汇款单和联名信交给了儿子,嘱咐道:“中德的这段交情永远不能忘,一定要让子孙后代都记住!”
儿子紧握父亲的手,用力地点头。
后来,拉贝日记出版了,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了那段往事,也成了揭露侵华日军的铁证。
拉贝先生
南京拉贝纪念馆落成后,将汇款单里的字放大了出来:“你护我们一时,我们记你一世。”
国际友谊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信纸很薄,但它承载的情感却很厚,中国人的情谊,更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望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