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每次都有新收获,男人的衣柜!”
那些年,这句魔性的广告词总在电视里循环播放,连胡同里下棋的老大爷都能跟着念叨两句。
可比广告词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段堪称“洗脑”的尬舞。
● 印小天拍摄的海澜之家经典广告
夸张的肢体动作配上魔性的舞蹈,哪怕过了十几年,偶尔想起,脑子里还是会自动播放画面。
靠着这种堪称“病毒式”的传播力度,让无数男人在买衣服时,总会下意识地想起那个蓝白相间的招牌——海澜之家。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几乎撑起中国男人半壁衣柜的牌子,背后没有什么商界名门的家底。
它的崛起之路,是一个从江苏江阴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人,用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他就是海澜之家的创始人,周建平。
● 周建平
2002年的东京街头,42岁的周建平站在优衣库店里,满眼震撼。
店里亮堂整洁,货架上摆满了款式多样、颜色鲜艳的衣服,没有导购的步步紧逼,就像在自家衣柜里挑衣服般自然。
他在店里转了两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中国服装的未来!
● 得零售者得天下,周建平认为量贩式销售必将在国内流行,图为北京优衣库门店。图片来源:摄图网
回国的飞机上,周建平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开一家这样的店,让普通人都能逛得自在、买得划算。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十几年。
1960年,周建平出生在江阴新桥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没什么钱,兄弟姐妹都睡在一张土炕上,日子过得紧巴巴。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早早便辍了学,做些小生意贴补家用,他推着板车摆过地摊、开过小茶楼,都没赚到什么钱。
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刚刚吹到小镇,18岁的周建平就瞅准了一个新鲜事——开照相馆。
在那个年代,镇上人连吃饱饭都得算计一番,至于拍张照片绝对算“轻奢”,约等于在遍地传呼机、大哥大的年代,开了一家智能手机店。
你说新潮吗?绝对新潮,可要说能不能赚到钱,谁也不敢保证。
可周建平就敢干,凭着出乎常人的眼力见,照相馆里很快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镇上人哪见过这种稀罕玩意,都愿意自掏腰包来“尝鲜”。
周建平赚到了第一桶金,心里的算盘打得更响了。
1988年,他回村探亲时,从村民的闲聊中得知新桥第三毛纺厂快要倒闭了,厂房漏风,设备老旧,只剩18个工人在硬撑。
周建平又琢磨出一个新商机,把攒下的30万全投了进去,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 江苏第三毛纺厂
当时的粗纺市场挤得像早高峰的地铁,小作坊只能捡点别人剩下的活儿,赚点辛苦钱。
周建平却拍着胸脯跟留下的18个工人说:“钱,我来出;风险,我来担;企业办成了,是集体的;办砸了,就算我交的学费!”
没过多久,他就嗅出了商机。
80年代末,年轻人都以穿西装为时髦,哪怕袖子长半截、裤腿肥一圈,也觉得体面。
西装热度的兴起,预示着精纺面料的市场需求正在急剧增长。
周建平咬咬牙,投了1000万升级设备,专做精纺面料。
绝大多数企业还在埋头做粗纺时,他已经先跑了半步。
1994 年,他给这家小厂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号 ——“江苏三毛集团”,就这么卯着劲干了两年,厂子的销售额直接冲到10个亿,当年跟着他熬过来的18个工人,也变成了5000人的大队伍,在全国毛纺行业里稳稳坐进了第二把交椅。
周建平有一种特质,他就像一匹识路的老马,总能比别人提早嗅到风口的方向。
而这种能力,可能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2000年,精纺市场逐渐饱和,做代工赚的钱越来越少,周建平又开始思考:再这么干下去,迟早要被市场压垮。
他一拍桌子,把三毛集团改名为海澜集团,准备全面转型,打造一个适合普通百姓的男装品牌。
2002年那次日本行,优衣库的“自助式”购物让他开了窍:品质高、价位低、选购自由,这不正好对上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半年后,南京中山北路火速开起了第一家海澜之家。
跟当时国内服装店不一样,海澜之家没导购跟在屁股后面念叨,衣服按款式摆得整整齐齐,顾客可以随便摸、随便试。
随着品牌逐渐成熟,周建平开始加大营销力度。
2003年,海澜之家与吴大维签约,喊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再后来,印小天的那段魔性舞蹈广告一播,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牌子。
现在看觉得“土”,可在当时,这支广告可谓是走在潮流最前线。
靠着这股子冲劲,海澜之家门店像雨后春笋似的越冒越多,几年功夫,规模和利润翻了好几番。
当然,海澜之家不是一昧地照搬优衣库的运营模式。
周建平常跟人说:“海澜之家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模仿。”
他说的自然不是海澜之家“土”得特别,而是指其“海澜模式”的独特门道。
这模式说起来简单:海澜之家一不自己建工厂,二不养服装设计师。设计和生产的活,全扔给供应商;门店让加盟商掏钱开,自己只抓品牌和运营者两个核心。
说白了,就是从供应商那里拿货,贴上海澜的标再卖出去。
那很多人就要问了——这不就是简单的贴牌货吗?
但对于周建平来说,一点儿也不简单——这相当于逆练武功绝学,稍有不慎便会“走火入魔”。
● 周建平
“海澜模式”的关键在两种进货方式:
一种是“卖不掉能退”:先给供应商一部分钱,然后根据销售情况,卖多少结多少,过了季没卖完的,剪了标还给供应商,库存风险让人家担着。
另一种是“卖不掉自己扛”:商品直接卖给海澜之家,由公司承担产品的滞销风险。
就靠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海澜之家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扩张费用,也为海澜之家后来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 马云参观海澜之家
手里有了钱,周建平的步子迈的更大。
2014年,海澜集团借着凯诺科技的壳登陆A股,为后续的全球化扩张奠定了资本基础。
凭借上市后持续的业绩增长与市场扩张,2016年,公司市值冲到451亿,成了服装业老大;周建平也以269亿身家成了江苏首富,2018年净利润更是飙到34.55亿。
● 海澜之家线下门店。图片来源:微博@海澜之家
可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哪行都管用,“逆练武功”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太依赖别人做设计、搞生产,自家的衣服就少了特色,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毫无个性。
做不出差异化的产品,导致“卖不掉自己扛”的货越来越多,库存堆积如山,常年压着100亿左右的货。
为了清库存,海澜之家只能天天打折、卖剪标产品,顾客慢慢觉得“海澜之家就是便宜货”,牌子越来越掉价,衣服越来越难卖,成了恶性循环。
更要命的是,年轻人成了消费主力,可海澜之家还在播着老广告,卖着花衬衫、紧身裤。
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也被年轻人恶搞成了“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买一次,退一次”。
土,low,丑,成了海澜之家被吐槽的三个关键词。
这艘航行在风暴中的巨轮,眼看就要撞上时代的暗礁,急需年轻的舵手来拯救。
2017年,周建平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海澜集团的总裁职务交给了儿子,周立宸。
清华大学金融系毕业的他很清楚:不打破“老男人衣柜”这种固化认知,品牌终将被时代抛弃。
● 周立宸
周立宸上任,先烧了“第一把火”——给品牌“减龄”。
他把播了十几年的魔性广告砍了,转头找了林更新、陈晓,后来连周杰伦都成了代言人。
海报上的衣服渐渐少了花哨,多了几分年轻人爱的简约利落。他还与故宫、敦煌等国潮元素联名,贴合了年轻人越来越浓的文化认同感。
● 海澜之家敦煌艺术设计成果沙龙展出的部分作品
紧接着,周立宸点燃了“第二把火”——数字化转型。
他深知,现在年轻人逛街少了,手机上划划啥都能买的到。
他不再盲目扩张线下门店,把力气花在线上平台上,开始走起了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的道路,依靠私域流量变现。
周立宸时常出现在直播带货的镜头里,亲自下场教用户穿搭、卖货,无形中拉近了海澜之家和年轻用户之间的距离。
● 周立宸现身直播间
到2020年,线上销售占比突破30%,海澜之家总算从“只靠线下”的老路子里钻了出来,真正走向了“线上线下并重”的新格局。
而周立宸的“第三把火”,烧向了国外。
借着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海澜之家在泰国、新加坡开设了首批门店,电商平台也把衣服卖到了海外。
尤其在跨境电商的助力下,国外对海澜之家的认知度持续提升,跨国供应链体系也逐步搭建完成。
这几年,海澜之家的变化肉眼可见,门店从传统“大卖场”变得更有设计感。
● 图片来源:海澜之家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前段时间刷屏的 “飞马水城”。这栋被网友戏称撞脸 “德军总部” 的海澜之家总部大楼,凭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冲上热搜。
单说这楼的设计,就足够让人咂舌:欧式尖顶搭配现代线条,连细节处的雕塑都透着讲究。
先不论衣服设计有没有跟上,单看这总部大楼的排场和设计巧思,确实把 “质感” 两个字写得明明白白。
● 我说海澜之家已经火成江阴市必去打卡点了,你信吗?图片来源:海澜之家官网
2021年,海澜之家营收突破200亿元,虽然未及巅峰,可总算走出了转型的坎儿。
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周立宸的眼光,早就越过了服装本身,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2024年,“引力一号”火箭上天,箭身上醒目的蓝白涂装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助力这全球最大固体火箭首飞成功的,正是海澜之家。
● 海澜之家号火箭发射瞬间。图片来源:人民网
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组合,其实隐藏着海澜之家三条清晰的路径。
其一,是向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探索。
2024年,海澜之家联合弘章资本,掏出4亿成立基金,专投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这些新赛道。
要知道,自2024年起,海澜之家一直是中国男装老大,市场份额常年占5%左右,连续11年没被落下。
可服装行业竞争太猛,电商和快时尚品牌像饿狼一样抢市场,不往外闯闯,迟早会被挤到墙角。
其二,是在服装老本行上往“智能制造”上使劲。
毕竟老家江阴本身就是制造业强市,海澜之家自然不想掉队。
他们跟本地企业搭伙,想用5G和人工智能把供应链理顺,订单来了能更快反应,生产计划能更准;还在琢磨环保面料,从染色到用料,都想让衣服更低碳,更拿得出手。
● 海澜之家依托5G+AI视觉技术,实现自主精准检测衣物瑕疵。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说白了,就是把“做衣服”往深了挖,不只是卖货,是要把衣服做精、做好。
其三,是靠合作、收购多找路子。
2023年起,海澜之家率先跟京东合作打造城市奥莱,卖起了折扣奢侈品。
海澜之家可以把自家过季的、库存多的货放在折扣店里卖,这么一来,就有了处理积压库存的新渠道。
● 在无锡海澜飞马城,京东奥莱开出了线下首店。图片来源:海澜之家集团
紧接着,海澜之家又控股了斯搏兹,拿下阿迪达斯代理权。一方面能学习阿迪达斯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优化自家库存管理流程;另一方面,通过斯搏兹旗下的门店,也能为一些积压的商品找到新销路,进一步减少库存压力。
这一条路线已经初显成效,2025年第一季度,海澜之家的净利润高达9.36亿元,增速比周立宸刚接手时翻了倍,印证了多元渠道的价值。
● 图片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其实海澜之家动作花样再多,道理也很简单。
男装生意是老本行,得稳住;一边往科技领域投点钱,看看未来能不能有新机会;一边把衣服做得更智能、更讲究,把老本行做扎实;同时还通过合作、收购多开几条路,现在就能多赚点。
说到底,就是既守着家底,又敢往外闯,在稳和变之间找个舒服的节奏。
这背后,周立宸的脚步从没慢过。
他常说:“回到江阴后的每一天都是按小时过的,每个小时都不能浪费。”
这话里,藏着他对时间的金贵,更藏着父亲那股不甘平凡、永不止步的劲儿。
当年周建平敢接快倒闭的毛纺厂,如今周立宸就敢带着海澜之家往未知的蓝海闯。
而在未来,海澜之家是否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跨越更多时代的浪潮,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文/吴垢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