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3天6位名人相继去世,有3人未满60岁,最年轻者仅15岁

老话常说天有不得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短短三天的时间,就有6位名人相继去世。

他们的是艺术界的泰斗,有些是科技领域的大佬。

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他们的生命现在也戛然而止。

他们的历史让人痛心不已,也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那这些不幸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又是怎么离世的?

话剧瑰宝——朱媛媛

5月17日上午11点39分,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朱媛媛因癌症在北京离世,年仅51岁。

其实她早在2020年就确诊癌症,却一直没公开,甚至还在病床上编话剧。

5月1日她还在微博说新剧杀青,没想到16天后就走了。

丈夫辛柏青在讣告里说她“始终用笑容面对生命”。朱媛媛用一辈子演好每个角色,她的离开是演艺圈的损失,但那些经典角色会一直留在观众心里。

在观众眼中,她不仅是朱媛媛,还是《一地鸡毛》里的小保姆;也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李云芳,同样也是人们心中的“国民媳妇”。

不单是话剧深入人心,在影视剧中的成就也很傲人。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她演癌症患儿母亲,病榻上给“女儿”扎头发的戏特别真实,其实那时她自己已患病,靠毅力完成拍摄,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女配角。

2021年《我的姐姐》里的姑妈角色,又让她连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可惜、可叹。

宋庆龄爱女——隋永清

5月18日凌晨,演员隋永清因小细胞肺癌在北京火箭军总医院离世,终年67岁。

她的人生因特殊的成长背景而备受关注——作为宋庆龄警卫员之女,她自幼被宋庆龄收养,在上海寓所长大,亲切称其为“姆妈太太”。

15岁加入总政文工团,却因排练时半月板撕裂告别舞蹈,转向影视领域。

隋永清的演艺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在《小花》中饰演冷艳女特务丁梅霜初露锋芒,1981年主演《海囚》饰演华侨女性姚杏春,海报登上《大众电影》封面,成为80年代银幕新星。

让观众印象最深的是《霸王别姬》中的老鸨角色,虽戏份短暂,却以凌厉眼神和夸张肢体动作,将角色的市侩狠辣刻画得入木三分,连导演陈凯歌都称赞她“自带老北京江湖气”

晚年她投身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将宋庆龄珍藏的孙中山日式晨衣等12件文物捐赠给上海故居纪念馆,2015年再捐127封宋庆龄私人信件,其中多含历史细节。

好友回忆,她总说这些是“民族的记忆”

5月1日她还在朋友圈分享聚会照,17天后却因病情突发离世,低调的一生定格在对艺术与传承的坚守中。

西藏“话唠”——扎西顿珠

1995年,扎西顿珠凭借在话剧《布达拉的密语》中的精湛表演,斩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表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藏族演员

两年后,他又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成为藏戏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

2018年,他与“铁三角”搭档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小品《这是我家》时,特意将藏语俚语与上海观众的笑点融合,最终让全国观众领略到酥油茶般醇厚的藏式幽默。

节目播出后,有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原来藏族喜剧也能让人笑出眼泪。”

晚年的扎西顿珠虽被糖尿病折磨得身形消瘦,仍坚持在西藏大学开设表演工作坊。

他独创“藏戏+即兴”教学法,要求学生在传统藏戏唱腔中融入现代喜剧的肢体语言。

每次授课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调试灯光,亲自示范如何用转经筒作为喜剧道具。

截至离世前,他的工作坊已培养出30余名青年演员,其中多人成为西藏话剧团骨干。

离世前三天,他在拉萨排练厅指导学生时,突然扶着桌子喘息,却摆手拒绝休息:“你们看,喜剧的节奏就像青稞酒的酒曲——要慢发酵,急不得。”

这句话被学生用手机录下,成为他留给艺术界的最后箴言。

这位“西藏赵本山”用生命诠释了喜剧背后的坚韧与温度,让雪域高原的笑声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人间天使——孙振海

孙振海,辽宁盘锦人,云南蓝天救援队创始人,享年54岁。

5月17日晚,他像往常一样处理救援队事务时突发心梗,永远离开了他坚守14年的公益救援事业。

这位曾在老挝水坝坍塌、金沙江堰塞湖泄流等十余次国内外重大灾害现场冲锋在前的硬汉,生前已被高血压、脑梗、膀胱癌等疾病缠身,近两年更因心脏问题多次住院治疗。

2018年老挝在建水坝坍塌,他顶着180mmHg的高压在泥泞中连续指挥72小时,队医每天盯着他服药,他却总说“还有群众没救出来,我这点毛病算什么”。

队友至今记得他蹲在指挥棚里揉着太阳穴调度物资的样子,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地图上,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作为个人,他曾自掏腰包为救援队垫付20万元装备费;作为队长,他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悄悄准备礼物;遇到家庭困难的队员,他总会默默伸出援手。

即便退居幕后,他仍每日工作16小时协调物资、制定方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5月19日,二十余名队友组成车队护送他魂归故里,昆明追思会上,队员们手捧白菊哽咽道:“孙队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他倒下的地方,会长出更多挺拔的脊梁。”

遥感之王——李春升

5 月 17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李春升教授在合肥参加学术会议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终年 63 岁。

这位我国微波遥感领域的专家,倒在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研前线。

李春升 1963 年出生于天津,1984 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与北航结下不解之缘。

他深耕微波遥感领域四十余载,主持过 973 计划、高分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原创性突破。

他主讲《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理论》等课程近四十年,编写的《随机过程理论》《信息理论基础》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无数航天学子的 “案头书”。

他因材施教,培养出百余名航空航天领域的拔尖人才,许多学生如今已成为行业骨干。

5 月 19 日,北航发布讣告,披露了李春升逝世的消息。消息传开后,学界震动。

中科院某研究所所长感慨:“没有李教授的贡献,我国卫星遥感至少要落后十年”。

5 月 21 日,李春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举行,航天系统送来的花圈绵延百米,多所高校降半旗志哀。

他的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李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公式还在发光,他参与研制的卫星还在巡天,我们会接力他的事业”。

李春升的突然离世,让中国航空航天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科研骨干。

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和育人精神,将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在 “卡脖子” 技术攻关中继续前行。

正如他生前常对学生说的:“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为国奉献的担当”

爱心接力棒——任俊杰

5月18日凌晨,四川南充仪陇县15岁初三学生任俊杰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逝,距全班为他拍摄特殊毕业照仅16小时。

这个仪陇县博雅学校初三(2)班的少年,确诊后在医院度过最后一年,离世时手指仍指向床头那张定格60张笑脸的合影。

2024年11月确诊恶性肿瘤后,任俊杰病情恶化到无法自主呼吸,仍把中考资料堆在床头,曾因过度学习咳血。

家庭为治疗花光积蓄,医保报销不足50%,最终因经济压力放弃转院。

母亲回忆,他临终攥着同学送的千纸鹤,床头堆满未拆封的信件,外公在社交平台愿用命换孙子,刺痛网友心。

父亲是货运司机,平日总帮残疾人免费运货,邻居记得他曾蹚水背人回家。

事件引发关注后,仪陇县教育局将设专项基金,仪陇一中设“任俊杰座位”,校史馆陈列照片,同学捐出毕业旅行经费成立奖学金。

拍摄当天,大家齐声背诵他擅长的物理浮力定律。

追悼会上,60名学生戴黑纱默哀,胸前千纸鹤与他枕边那串呼应。

班主任在班级群说,俊杰教会大家面对失去。任妈妈请求“等到大学毕业再解散群”,次日60条“到”刷屏,老师回复“全员到齐”。

结语

三天内六位名人相继离世,生命的无常令人痛心。

他们中有人投身公益救援、守护生态,有人坚守教育岗位、绽放青春光彩,在各自领域留下印记。

愿我们铭记逝者的贡献,带着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当下,勇敢前行,让每一份离去都成为激励我们向善向美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娱乐   名人   永清   领域   生命   遥感   西藏   藏戏   仪陇县   观众   话剧   喜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