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豪赌中国百亿市场,阉割版芯片也要抢AI 算力大战进入白热化

凌晨三点的台积电南京工厂,工程师小林盯着晶圆检测屏幕上跳动的参数,GB300 芯片的良率终于稳定在 92%。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弹出新闻推送 —— 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宣布,英伟达正全力争取 Blackwell 芯片对华出口许可,中国市场今年的潜在营收可能达到 500 亿美元。小林突然明白,车间里连夜赶工的这批芯片,即将卷入一场横跨太平洋的算力博弈。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每周 1000 套机架的疯狂量产,是 15% 收入上缴美国政府的特殊代价,更是 AI 时代谁掌握算力霸权的终极较量。当黄仁勋说出 "每瓦性能直接决定客户营收能力" 时,整个科技圈都清楚: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已经打响。

一、500 亿市场的诱惑:H20 芯片的 "特殊代价"

"这批 H20 芯片必须在下周一前发往上海!" 某云厂商采购总监张涛在会议室拍了桌子。他刚刚收到英伟达通知,首批获得出口许可的 H20 芯片已经备妥,但合同里多了一条特殊条款 —— 每笔销售额的 15% 需要上缴美国政府。


这就是英伟达为重返中国市场付出的代价。7 月下旬,美国政府终于启动 H20 芯片对华销售审批,虽然部分客户已拿到许可,但截至财报发布时尚未发货。克雷斯在电话会上坦言,第三财季 H20 可能带来 20-50 亿美元收入,但前提是政策进一步明朗。

张涛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台搭载 8 颗 H20 的服务器成本增加了 12%,但没办法,训练大模型不能等。" 他的团队正在搭建千亿参数的行业大模型,每天算力缺口达 3PFlops。这种迫切需求让中国成了英伟达的必争之地 —— 黄仁勋预估这里有 500 亿美元的潜在市场,更聚集着全球一半的 AI 人才。


更关键的是,中国团队开发的开源模型正在改写规则。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在多模态领域的突破,让英伟达看到了新机遇。"就像安卓系统需要适配不同手机,我们的芯片必须支持这些主流模型。" 英伟达中国区技术总监在内部会议上强调。

二、从 GPU 到全栈帝国:Blackwell 的算力革命

硅谷 OpenAI 总部的机房里,数十个 GB200 NBL 72 机架昼夜运转,指示灯像星海般闪烁。工程师小王正在调试推理任务,屏幕上显示:相同电力下,GB200 生成 Token 的速度是前代 H100 的 10 倍。

这就是黄仁勋口中的 "机柜级计算革命"。Blackwell 平台通过 NVLink 72 技术,将整个机柜变成一个超级计算单元,相较节点级计算实现了数量级性能跃升。更惊人的是其能效提升 —— 每瓦性能的提升直接让数据中心的营收能力翻倍。

"以前训练一个金融大模型要 30 天,现在用 GB300 只要 7 天。" 某券商 AI 负责人李敏展示着测试数据。她所在团队刚部署了首批 GB300 机架,这套采用 NV FP4 精度技术的系统,计算速度比 H100 提升 7 倍,却保持着 16 位精度的准确性。

这种革命性突破让 Blackwell Ultra 平台本季度就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更可怕的是其量产能力 —— 英伟达 7 月完成生产线改造后,每周能生产 1000 套机架,第三季度产能还将提升。当黄仁勋说 "我们已从 GPU 公司转型为全栈 AI 基础设施公司" 时,没人再把这当作夸张宣传。


三、Rubin 芯片的野心:3nm 工艺下的暗战

台积电竹科工厂的洁净室里,工程师小陈小心翼翼地展示着 Rubin 芯片的设计图纸。这块计划明年量产的芯片采用 3nm 工艺,通过 chiplet 设计将两个计算模块与 I/O 模块集成,搭配的 HBM4 内存带宽达到 4.5PB/s。

这就是英伟达应对未来五年 3-4 万亿美元 AI 基础设施市场的杀手锏。作为第三代 NVLink 机架级超算,Rubin 包含六种不同芯片,从 CPU 到硅光子处理器一应俱全。黄仁勋在电话会上透露,仅构建一套完整的 Rubin 系统就需要数十万个计算节点,而一个吉瓦级 AI 工厂的总投资高达 600 亿美元。

这场技术升级背后是激烈的暗战。博通等厂商正加速推进 ASIC 芯片,声称明年 AI 业务增长将达 60%。但黄仁勋并不担心:"去年 AI 初创公司融资 1800 亿美元,他们需要的是能快速适配各种模型的通用平台,而不是专用芯片。"


事实确实如此。某自动驾驶公司 CTO 赵伟的团队测试过多种方案:"ASIC 在单一任务上效率高,但换个模型就得重新流片。英伟达的全栈方案虽然贵 15%,但综合成本反而低 30%。" 这种生态壁垒让 OpenAI、Meta 等巨头不约而同选择 GB200 系统进行大模型训练。

四、狂欢背后的隐忧:电力瓶颈与政策博弈

"昨晚又跳闸了!" 某超算中心运维主管老王盯着电力监控系统叹气。他负责的机房刚扩容到 20 兆瓦,却还是跟不上 GPU 集群的扩张速度。屏幕上显示,每增加 100 台 GB300 机架,每月电费就要增加 48 万元。

这正是黄仁勋最在意的 "每瓦性能" 问题。随着 AI 智能体对算力的需求激增 —— 复杂任务的算力消耗是简单问答的 1000 倍 —— 数据中心的电力容量成了硬约束。英伟达的应对之策是将 Blackwell 的能效提升到 Hopper 的 10 倍,但这仍赶不上智能体技术的发展速度。


政策风险同样如影随形。虽然 H20 芯片已获部分许可,但 Blackwell 出口仍需审批,且可能面临性能阉割 30%-50% 的要求。更棘手的是 15% 的收入分成协议,有分析师测算,这可能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下降 8 个百分点。

但黄仁勋别无选择。当中国团队开发的开源模型日调用量突破 10 亿次,当全球四大云厂商两年内将资本支出翻倍至 6000 亿美元,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无法承受失去这个市场的代价。正如他在电话会上强调的:"全球计算能力分布终将向 GDP 比例靠拢,现在美国占 60% 的格局不可能持续。"


总结

技术迭代决定市场地位:从 Blackwell 的 10 倍能效提升到 Rubin 的 3nm chiplet 设计,英伟达通过持续技术突破构建生态壁垒,这是 ASIC 难以撼动的优势。

中国市场成必争之地:500 亿美元潜在规模、全球半数 AI 人才、活跃的开源生态,让英伟达甘愿接受 15% 收入分成的条件也要重返中国。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AI 智能体的兴起使算力需求激增 100-1000 倍,这支撑了 3-4 万亿美元的市场预测,但也带来电力瓶颈挑战。

政策博弈贯穿始终:H20 的 15% 收入分成、Blackwell 可能的性能阉割,显示技术竞争已成为地缘政治的延伸,企业需在合规与市场间找平衡。

清晨六点,小林看着第一箱 GB300 芯片装上冷链车。车身上 "每瓦性能 = 营收能力" 的标语在朝阳下格外醒目。他想起黄仁勋的话:"我们正站在新工业革命的起点。" 这场横跨太平洋的算力竞赛,显然才刚刚开始。而每个参与其中的工程师、每个等待算力的企业都清楚,谁掌握了 AI 时代的算力霸权,谁就掌握了未来十年的科技话语权。

免责声明

以上观点来自相关机构,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文章内容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中国   芯片   市场   英伟   模型   美元   机架   基金   美国政府   性能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