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休息了半年最近复出比赛,一上来就拿了冠军!
不过这次大家发现她身材变化好大,比以前胖了一圈,引起了不少的网友争议。

但是别看她变胖了,跳水实力一点没减,照样表演"水花消失术"!
刚复出就夺冠!全红婵领衔广东队轻松卫冕,身材虽胖但实力不减!

本次全运会跳水女子团体赛汇聚了广东、上海、江苏等八支强队,广东队凭借全红婵、陈艺文等奥运冠军与世锦赛冠军组成的豪华阵容,成为金牌的最大热门。对于全红婵而言,这场比赛承载着特殊意义,这是她自今年 5 月世界泳联世界杯超级总决赛后,首次重返正式赛场。
此前在全国跳水冠军赛暨全运会选拔赛中,她虽赶赴赛地却因伤遗憾退赛,长达半年的休养让外界对她的状态充满好奇。

比赛阵容上出现了新的调整,全红婵原本报名了女子单人 10 米台、双人 10 米台和团体赛三个项目,最终选择退出单人项目,专注于双人及团体赛事的争夺。她的双人 10 米台搭档换成了王伟莹,两人组队时间仅有三周,初期同步误差一度达到 0.5 秒。
为了缩小配合差距,她们每天在训练之余主动加班加练 4 个小时,从起跳节奏到空中姿态,从打开时机到入水角度,逐一打磨每个技术细节,用密集的训练弥补搭档时间短的不足。

作为团体赛的最后一个分项,双人 10 米台的较量直接影响团体冠军归属。全红婵与王伟莹被安排在最后一组登场,压力之下两人展现出极强的心理素质。
首跳选择难度系数 3.0 的 107B 动作,两人同步起跳,空中翻腾姿态舒展协调,入水瞬间几乎未激起明显水花,裁判给出 76.50 分的高分,一举占据积分榜首位。第二跳的 407C 动作中,全红婵起跳前下意识按了按左脚踝,却丝毫未影响动作质量,两人默契配合再次斩获 78.72 分,继续领跑全场。

决定性的第三跳,她们选择了 5253B 动作,这套动作要求运动员完成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对力量与协调性要求极高。全红婵与王伟莹起跳高度一致,翻腾节奏精准同步,打开身体的时机分毫不差,最终以几乎重合的落水轨迹完成动作,入水时仅溅起硬币大小的水花。
裁判席给出 80.64 分的全场最高分,两人以 235.86 分的总成绩夺冠,仅领先亚军上海队组合陈芋汐 / 掌敏洁 0.9 分,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冠军争夺战。

随着比赛画面的传播,全红婵的身材变化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在赛前热身的视频中,她站在一众运动员中显得格外显眼,与东京奥运会上那个身形瘦小、略带腼腆的小姑娘相比判若两人。有网友在未看清面部的情况下,将旁边一位瘦削的短发运动员误认成早年的全红婵,直到镜头转向陈芋汐身旁的全红婵本人,才让人真切感受到她的体型变化。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自东京奥运会结束以来,17 岁的全红婵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身高已增长约 7 厘米,体重也随之自然增加。加上过去半年因伤病休养,训练量较以往有所减少,体型较巅峰时期略显丰满。

广州市跳水队总教练张雁全透露,这段时间全红婵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体重控制,为了备战全运会,她每天需要多次测量体重,执行教练组制定的减肥计划,计量单位精确到克,以此适应跳水项目对身体控制的严苛要求。
从生理角度来看,身材变化也与遗传因素存在关联。全红婵的母亲身材壮实,哥哥的体型也偏健壮,家族遗传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身体发育走向。

对于跳水运动员而言,"发育关" 是职业生涯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身高与体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空中转体速度和入水压水花的效果,许多运动员都曾因未能顺利适应这一变化而成绩下滑。全红婵的体型变化,正是她跨越这道难关的直观体现。
赛前热身时,全红婵的身材与搭档王伟莹形成了明显对比,这让部分网友产生了担忧,甚至出现了 "长胖了跳不动"" 身高影响成绩 " 等议论。

但这些担忧在赛场上被彻底打破,她用依旧顶尖的技术表现证明,跳水运动的核心竞争力终究在于技术精度、身体协调性和心理素质,而非单纯的体型纤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融合力量与技巧,展现跳水运动的至高境界。
身材的变化并未影响全红婵的竞技水平,她在比赛中再次展现了 "水花消失术" 的独门绝技,用实力回应了所有质疑。从首跳的稳定发挥到最后一跳的惊艳表现,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保持着世界顶级水准,起跳有力、转体干净、入水精准,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展现出极强的技术控制力。

这种稳定发挥背后,是她在休养期间的坚持与付出。即便训练量有所调整,全红婵也从未放松对技术的打磨。9 月 30 日,她在社交平台晒出的训练视频中,就已经再现了 "水花消失术",当时网友便纷纷留言表示 "看起来恢复得不错"。
为了适应身材变化带来的影响,她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调整动作细节,优化发力方式,通过反复训练让肌肉形成新的记忆,最终实现了技术与身体状态的完美适配。

全红婵的竞技心态也在不断成熟。赛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 "我真棒",还晒出现场图并俏皮表示 "拍得不好,请原谅"。这条动态瞬间引爆网络,与早年那个面对镜头略显羞涩、不善言辞的她相比,如今的全红婵更加自信从容,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悦。这种心态上的成长,让她在面对比赛压力和外界议论时更加沉稳,能够专注于动作本身,发挥出最佳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全运会并非全红婵复出后的终点。11 月 6 日,她还将继续出战女子双人 10 米台比赛,向着另一枚金牌发起冲击。而错过今年 5 月水立方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机会的她,未来仍有充足的时间弥补遗憾。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已为她制定了专属培养计划,拟成立 "二沙精英班" 进行专项指导,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为她的运动生涯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东京奥运会的一鸣惊人,到伤病后的强势回归,全红婵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7 岁的年纪,两枚奥运金牌加身,如今又添全运会冠军荣誉,她的职业生涯已然足够辉煌,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赛场上的每一次起跳,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完美入水,都是长期坚持的回报。
对于运动员而言,身体状态的波动、发育带来的变化都是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全红婵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 —— 真正的强者,能够适应变化、克服挑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技术的追求。

随着后续比赛的推进,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还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而外界也不妨给予运动员更多包容与支持,聚焦于他们的拼搏与付出,见证他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成长与突破。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