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航运市场传来一则不起眼但意义重大的消息。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披露,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持续向好,运输需求保持平稳,多数航线运价继续走高,综合指数稳步上扬。

其中,欧洲航线需求稳定,运价延续升势,而北美航线表现尤为亮眼——受近期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影响,市场订舱情绪明显回暖,运力紧张,运价加速上行。
这不仅是数据的回升,更可能预示着一个沉寂已久的行业,正在悄然迎来转机。
提到港口航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船运货”。

但实际上,它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海上动脉”,是连接全球制造与消费的核心纽带。
简单来说,港口航运产业链包括三个关键环节:
这三者协同运作,才能让一台产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顺利抵达欧洲街头。
让一批智能设备,按时出现在北美消费者的购物车中。
而衡量这个行业冷暖的核心指标,就是——运价。

2025年即将进入尾声,港口航运板块却在低调升温。
这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我们梳理出三个关键信号:
信号一:运价连续上涨,SCFI指数重返“景气区间”
衡量中国出口航运热度的“晴雨表”——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SCFI),自2025年9月触底后开启反弹。

截至11月,SCFI已回升至1550点以上,较两个月前低点上涨超过35%,创下年内新高。
这意味着,船公司每趟出海的收入正在实实在在地增加。
细分航线中,欧洲、地中海、北美等主干航线运价全面上扬,尤其是跨太平洋航线,涨幅尤为明显。
信号二:海外需求回暖,出口韧性支撑运输量
运价上涨的背后,是实打实的货量支撑。
2025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3%,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增速均超过25%。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普遍采用集装箱海运,不仅货值高,对运输时效和服务要求也更高,直接提升了航运市场的含金量。
与此同时,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口需求持续释放,带动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出货节奏加快。
信号三:港口效率提升,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2025年全年吞吐量有望逼近4950万标箱,宁波舟山港、深圳港也保持稳定增长。

更重要的是,随着自动化码头、智慧调度系统普及,港口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船舶靠港时间缩短,周转加快,意味着同样的运力可以跑更多航次,间接缓解了旺季舱位紧张的局面。
当行业景气度开始回升,哪些环节最可能率先受益?小猎豹梳理出三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1. 集装箱航运龙头:弹性最大
逻辑很简单:运价涨了,船公司就赚钱。
在当前运价回升周期中,其盈利弹性最为明显。历史数据显示,SCFI每上涨100点,集装箱航公司年化利润可增厚数亿元。
而随着年底欧美补库需求释放,叠加2026年长约谈判临近,市场对运价的预期正在转向乐观。
2. 核心港口运营商:兼具成长与分红价值
港口是典型的“流量型资产”。
只要货在走,收入就稳定。它们不直接参与运价博弈,但受益于吞吐量增长和运营效率提升。
以长三角港口龙头为例,其ROE长期保持在12%以上,股息率常年超过5%,是少有的“高分红+低估值”蓝筹标的。
在市场波动加大背景下,这类资产的防御性价值愈发凸显。
3. 全球化布局的综合物流与码头运营商
与纯内需型港口不同,这类港口在海外拥有多个战略支点,覆盖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关键区域。
这种全球化布局,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单一市场波动,分享新兴经济体增长红利。
同时,其国内码头资产与海外网络形成协同,提供端到端物流解决方案,在客户粘性和议价能力上更具优势。
港口航运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低谷时无人问津,高峰时万人追捧。
而现在的它,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
没有喧嚣的炒作,只有运价的悄然攀升、订舱的逐步回暖、出口的持续韧性。
这些细微变化,或许值得我们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