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必须向当地赔偿800亿美元!”当赞比亚方面向当地的中资企业要求如此巨额的索赔时,全世界都对此感到无比震撼。
要知道赞比亚这个非洲小国2024年这一整年的GDP总额,还不到300亿美元。这等同于一口气向此次事故企业,索要了两年多的国家财政收入总额。
更令我国人民感到啼笑皆非的,则是索赔要求并非赞比亚政府方面提出。而是涉事企业所处的200余名当地土著,相当于人均要求得到4亿美元。面对这种敲竹杠的行径,我国也相当罕见地做出表态,强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事得从今年2月18日说起。那天,中国有色矿业旗下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公司的一座尾矿坝发生了溃坝事故。尾矿坝就是存放采矿后废弃矿石的地方,里面可能含有一些化学物质。
但造成这次事故出现的原因,却并不是企业方面的管理不善,而是出自于天灾和人祸。当时的赞比亚,正遭遇着过往20年以来,规模最大且持续性最久的一场强降雨。
除了天灾之外,人祸同样也是根本原因之一。按照企业方面公布的消息,防渗膜完全是被人为盗割的。
趁着天灾将防渗膜盗割,怎么想都只能得出极有可能是当地人盗割这一结论。现如今出了事,扭过头来找企业索赔,也难怪让我国人民产生了敲诈的想法。
但我国企业的除了可以说相当尽职尽责。事故发生后,企业迅速行动,在第二天凌晨3点半就完成了溃口封堵,控制了事故源头。
但到9月份,有消息称当地200名土著向法院提起请愿,要求涉事的中资企业在当地设立所谓的户“环境修复托管账”,并存入800亿美元。
不过仔细看细节会发现,实际授权提起诉讼的只有11人。这个索赔金额的提出不禁让人想起国际诉讼中常见的“高额索赔策略”。
原告方往往通过提出一个天文数字,来吸引媒体关注和舆论压力。但最终法院判决的金额,通常会远低于索赔金额。
更何况这次提起诉讼的,并非是赞比亚当地政府,而是彻头彻尾的当地土著。还真当咱中国的企业好欺负,敲竹杠敲到咱们头上来了。
面对这一史无前例的天价索赔,咱中国方面的回应可圈可点。在9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咱外交部的林剑发言人强硬表态:
“此次事故发生之后,相关的中资企业已经积极担责。不仅主动配合了赞比亚政府开展处置,同时也对受损的民众进行了赔偿”。
而赞比亚方面深刻明白中资企业对这个非洲小国的重要性。因此当地政府于8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公布了事故处理进展,并对中资企业的的工作与配合给予高度评价。
这一表态很关键,说明涉事的中资企业负责任态度获得了认可。在国际投资纠纷中,东道国政府的立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赞比亚政府的支持,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背书。
咱中国对于海外企业,都做到了严格要求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中资企业的自身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咱中国也会坚决支持进行维护。
这种平衡的做法,既体现了大国担当,又维护了企业正当权益。而在这次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关注: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中资企业企业在事故就完成了溃口封堵。
放眼国际社会,如此迅猛的处理速度在同类事故中堪称屈指可数。咱中国的负责任态度和处理效率,从中便可见一斑。
尾矿坝溃坝事故的处理,通常包括几个关键步骤:首要任务便是把污染源彻底控制,防止事故扩大。
但控制污染源是远远不够的,评估环境影响,制定修复方案以及最后的赔偿和修复工作,都是必须完成的步骤。
咱中国的企业早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很多环保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在海外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事故处理后,企业还配合当地政府开展了环境监测工作。监测数据显示,事故没有对当地环境造成长期影响。这一结果也获得了第三方机构的确认。
在事件发生之后,这家在赞比亚投资的涉事公司仍处于停产状态。复产需要等待当地政府聘请环评机构出具环评报告,但各方对选聘环评机构存在一定争议。
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能还会面临类似挑战。重要的是从这类事件中吸取经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应对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社会沟通,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
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成熟与担当。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多信任和机会。
对于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次事件既是一个教训,也是一次展示负责任形象的机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会因为这样的挑战而停止,但会更加稳健、更加成熟。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被索赔800亿美元?中方回应》——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