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放弃“Just Do It”,改喊“Why Do It”? | Morketing洞察

文 | Wen

最近,耐克把那句几乎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的 “Just Do It”改了,变成了“Why Do It?”。

9月4日,由Wieden+Kennedy制作的耐克新广告上线。镜头里没有冠军,没有金牌,只有运动员站在起点的瞬间:Caitlin Clark 的突破,Carlos Alcaraz的挥拍,郑钦文发球前的凝视,LeBron James的深呼吸。配音不是鼓励,而是一连串质问:“为什么要拼?为什么要冒险?要是失败呢?” 直到结尾,才有一句轻描淡写的反问:“But if you don’t do it, how will you know?(如果你不去做,你又怎么知道会发生什么?)”

这是耐克第一次在口号后加问号。它没有推翻 “Just Do It”,而是把口令式的号召,改写成和年轻人的对话。伟大,不再是终点,而是一种选择。

事实上,耐克选择在这个时刻发问,并非偶然。过去两年,它的增长停滞、品牌价值下滑、竞争激烈。“Just Do It” 的锋芒,正在年轻人心里变钝。于是,耐克自己先问出了那个问题:Why Do It?

耐克的广告“DNA”

如果说从 “Just Do It” 到 “Why Do It?” 的反转,是今天的耐克在寻找新话语,那么要理解它的分量,还得回到口号的起点。

“Just Do It”,并不是天降神语。它的源头,是一名死刑犯的遗言。

1988 年之前,耐克在美国运动鞋市场遭遇强劲挑战,份额甚至一度被 Reebok 超越,耐克迫切需要一个能重新点燃消费者激情的符号。当时W+K创始人Dan Wieden想起了自己读到过的一则新闻:一名死刑犯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Let’s do it”。他觉得这句话里有一种狠劲,简洁、直接、没有退路,后来他把这句话改得更锋利,也更有感染力,也就是“Just Do It”。

于是,1988 年夏天,它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主角不是巨星,而是80多岁的长跑爱好者Walt Stack,清晨跑过旧金山金门大桥,边跑边自嘲膝盖旧伤。没有大制作,没有煽情独白,却把“迈出那一步”的力量打进人心。

从那之后,W+K几乎成了耐克长期拍档。乔丹的飞翔、老虎伍兹的冷静、塞雷娜的霸气……一支又一支经典广告,并不是在歌颂“天才”,而是把运动员的恐惧、犹疑与选择,翻译成大众都能感同身受的内容。

同时,耐克这三十多年也在不断为“Just Do It” 注入新的时代语境。比如进入2000年代,耐克广告更多强调“体育人人可及”;到2010年代,社会议题成为品牌必答题,“Dream Crazy”直接把口号和抗议运动绑定。

向下滑动可查看详细内容

1995 年:If You Let Me Play

这支广告聚焦女孩和年轻女性,呈现她们说出“如果你让我运动,我会更健康、更自信”的画面。当时女性体育仍未获得广泛重视,耐克用这支广告推动了性别平权的讨论。

2018 年:Dream Crazy

耐克选择因抗议种族不公被NFL封杀的Kaepernick作为广告主角,广告说:“Believe in something. Even if it means sacrificing everything.” 这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表达,更是一次政治立场的表态,虽引争议却赢得年轻人尊重。

2023 年:What The Football

女足世界杯期间推出,集结王霜、Rapinoe等11位顶级女足球员,借穿越叙事致敬历史、宣示女性体育高光。

2024 年: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

巴黎奥运前夕上线,Willem Dafoe配音,以 “胜利非人人能承受” 揭示体育残酷真相,语调 “冷酷”。

2025 年:So Win

时隔 27 年重返超级碗,聚焦女性运动员,用 “你说赢不了?那就赢给你看(You can’t win? So win.)” 回应质疑、支持女性体育力量。

“这三个字对我们来说极其珍贵,”耐克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Graham表示,“它们会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承载出不同的含义。”

也正因为如此,回看2025年这次的反转才显得分量十足。为何耐克要喊出“Why Do It” ?

耐克的困境与压力

广告往往是一个公司在某个时刻、某种处境下的回应。要理解为什么耐克要在2025年做出这一变化,就必须先看到它身后的财务曲线、战略失误、市场风向和文化语境。

首先财务曲线利润暴跌,品牌溢价被稀释。2025财年,耐克的营收定格在463亿美元,同比下滑 10%,净利润更是暴跌 44%。这对于一家二十年来几乎稳坐运动鞋服头把交椅的公司,无异于警钟。

影响业绩下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库存是是直接诱因。疫情期间,耐克DTC和电商业务高速增长,公司加大了供应链和产能投入。但随着消费回落,供需错配开始显现,库存一路攀升,2023财年耐克库存更是突破86亿美元。为了消化压力,耐克不得不加大折扣和促销力度。

打折确实能在短期拉动销量,但代价是利润空间被压缩,更严重的是,它损害了品牌的溢价能力。消费者开始“等打折”,而不是“为品牌买单”。长期来看,这是对品牌价值的蚕食。

其次DTC战略产生副作用,“耐克在货架上消失”。过去几年,耐克押注DTC,关闭部分批发渠道,把重心放在自营和电商。短期看,利润表更亮眼,毛利率更高,也能直连消费者。但批发渠道削弱后,耐克在百货和多品牌运动店里的“能见度”下降。当时多个零售商高管,如Foot Locker CEO公开表示,Nike缩减供货后,他们转向Adidas、Puma、New Balance、On、Hoka等品牌。也就是说,零售商在营销和推广上不再给耐克资源倾斜,部分门店甚至转而扶持其他品牌。也因此,从2024年起,耐克不得不重新强调“修复与批发伙伴的关系”。

更让耐克焦虑的,是品牌价值下滑与年轻用户的流失。根据Kantar BrandZ 2023报告,耐克品牌价值一年蒸发三成,从1096亿美元掉到749亿美元,全球排名从第10位滑到第16位,这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下跌。这说明它的“品牌溢价”在被稀释。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不再像过去那样“优先想到耐克”。在品牌心智的赛道上,耐克正在被追赶者缩小差距。

同时Piper Sandler调研显示,耐克虽然是美国青少年的运动鞋首选,但偏好度从61%降到 57%,尤其女性青少年降幅更明显。原因有几层。其一,年轻人更追逐新鲜感。On和Hoka以轻量化、性能优势和社交媒体打法,迅速俘获跑者与健身人群,相比之下,耐克的“大品牌”身份反而让它显得不够独特。其二,Z 世代更看重价值观。2018年的Dream Crazy 曾赢得尊重,但几年过去,这一代人关注的心理健康、性别平权、个体差异,耐克未能给出同等力度的回应。

加之,老对手和新锐一起围攻耐克。Adidas依靠Yeezy的余波、明星合作和足球赛场的强势回归稳住阵脚;On、Hoka在跑鞋市场强势崛起;Lululemon在瑜伽与训练领域继续蚕食;Puma、New Balance也在潮流文化里找到新位置。

此时,耐克更像一个被四面夹击的巨人:上有老对手回血,下有新锐突袭,中间还有细分领域玩家蚕食。市场格局,已不再是它独大的时代。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Why Do It?” 的意义。它不是单纯的创意尝试,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心智重启”。财务下滑、渠道受挫、品牌价值稀释、年轻人流失、对手围攻,在这些压力下,耐克把“Just Do It” 改写成“Why Do It?”,既是对消费者的提问,也是对自己的拷问。

真正的战役在广告之外

不过这次耐克想要突围,显然需要更深的动作。过去两年,耐克已经在多个层面出手,从领导层换血,到战略大调整,再到媒介与预算方向的重塑,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重新让耐克成为“体育精神的代名词”

2023 年,耐克请回老将Nicole Graham出任CMO,重申要把创意和品牌战略拉回体育本源。

一年后,Elliott Hill接任CEO,取代Donahoe。这位更懂运动员和渠道的老兵,被视为要把耐克从数字化、折扣化的歧路拉回赛场。耐克的未来,押在这场“回归体育”的换帅上。

领导层的更替,为后续一系列转型铺平了道路。在他们的推动下,耐克确立了“Win Now”转型计划(通过清库存、调整产品、组织换血、强化营销,试图恢复品牌优势和增长动力)和“Sport Offense”全新战略,前者是战略目标,后者是执行路径。

过去十年,耐克大力押注生活方式,利用联名、潮鞋、球鞋文化带来热度,却逐渐稀释了运动核心。年轻人开始把耐克当作潮牌,而不是运动品牌。Hill上任后明确表态:耐克要从lifestyle回到performance,把重心重新压在运动表现产品上。但这不意味着,耐克未来不会做联名、潮鞋,只是这些是“附加层”,而不是“底色”。

具体来说,有几方面:

1.产品聚焦:在跑步、篮球、足球等核心运动上推出更专业的新品,比如在跑鞋上用碳板技术升级、在篮球鞋上强调稳定与爆发力;

2.运动场景重塑:不仅强调“街头潮流”,更强调“训练、比赛、挑战”的真实场景,让广告和产品再次与运动员的日常绑定;

3.价值观回归:通过广告语和品牌叙事,强化体育精神,而不是单纯的时尚表达。

所以2024年,耐克宣布组织架构调整:不再按照“男装、女装、童装”来划分业务,耐克将不再按照“男装、女装、童装”划分团队,而是重组为“sports-obsessed teams”,围绕跑步、足球等关键运动来打造产品和运营团队。

调整后,耐克可以实现:精准聚焦,每个团队可以更深入了解那个运动的文化和受众,从而开发更贴合需求的产品;运动员为核心,从产品开发到营销推广,都围绕运动员展开,回到“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叙事;增强专业感:让消费者重新感受到,耐克首先是“专业的运动品牌”,其次才是“潮流的符号”。

与此同时,耐克在营销上,并没有选择全面削减开支。2025财年,耐克在Demand Creation上的支出达到47亿美元,同比增加9%。这意味着,即便营收下滑,公司依然逆势加大了品牌和体育营销投入

一方面做大曝光、大叙事:重返超级碗和奥运会等顶级舞台,推出《So Win》、《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等广告,重建“体育话语权”,同时在内容叙述上,从聚焦超级明星,如乔丹、科比、勒布朗,到现在开始强调“群像”与“多元”。另一方面加码日常数字:社媒投放持续加大,比如在TikTok、Instagram上,通过运动员故事塑造“可模仿内容”,激活用户参与感。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耐克广告片中女性运动员的比重显著提升,加码女性体育。从女足世界杯到超级碗广告,女性已经不再是点缀,而是主角。这不仅顺应了女性体育崛起的大势,也让耐克在价值观层面更贴近年轻人。

综合耐克过去两年的动作,从口号反转、组织重组到预算与媒介调整——目标很明确:重回文化和市场中心。那么问题是,见效了吗?

在广告层面,“Why Do It?” 一经推出就在行业和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被外媒称为“年度值得关注的广告战役”;《Winning Isn’t Comfortable》获AdAge年度最佳创意奖,以真实的“跑到崩溃”瞬间引发年轻人二创共鸣;奥运战役《Winning Isn’t for Everyone》、超级碗广告《So Win》也获得正向反馈。虽然财务端仍承压,2025财年营收下降 10%、净利下降 44%,但品牌话语权被重新点燃。

而且,从细分数据来看,一些积极信号开始出现

女足世界杯和超级碗之后,女性运动鞋销量在北美上升;电商平台平均折扣率下降,消费者愿意以更少促销购买新品;欧洲和亚洲市场年轻人对品牌好感度回升。Brand Finance 2024报告显示,耐克仍是全球最有价值的服饰品牌,且下滑幅度收窄。

这些都表明,虽然整体财务曲线仍然承压,但品牌力正在逐步修复。对广告行业而言,耐克也给出一个提醒:在流量红利衰退、促销依赖稀释品牌价值的当下,它选择在财务承压时逆势加码品牌投入,用超级碗和奥运广告重建品牌力。短期不一定立竿见影,但长期看,这是抵御不确定性的核心筹码。

结尾:耐克的再出发

说到最后,从1988年的“Just Do It”,到 2025 年的“Why Do It?”,耐克用一句话串联起30多年的广告史,也串联起几代人的体育记忆。

“Just Do It” 曾经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勇气:去做,不要犹豫。而“Why Do It?” 则是当下时代的提问:在焦虑、比较和不确定中,为什么还要去做?耐克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只有去做,你才会知道可能性。

这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是对品牌自身的提醒。面对营收下滑、竞争激烈、渠道问题和价值下滑,耐克同样在问自己:Why Do It? 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品牌建设?为什么要在短期压力下仍然投入广告?

答案写在它的行动里:换帅、战略转型、组织重组、广告再出发、女性体育加码、运动员群像叙事。这些动作的背后,都是一个信念——伟大不是终点的奖杯,而是一次次主动的选择。

广告口号只是表象,真正的转型在于耐克能否重新成为体育精神的代名词。当品牌重新把自己定义为“运动的同义词”,它才能在未来的十年,继续引领文化与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时尚   广告   品牌   运动员   体育   女性   年轻人   消费者   品牌价值   财务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