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国庆假期,西藏珠峰东坡那边,出大事了!
将近一千号徒步旅游的人,愣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给困在了海拔近5000米的山上!
那可是生命禁区啊,晚上又是打雷又是下雪,帐篷里睡袋都湿了,好多人冻得直哆嗦,差点就回不来了!
就这,出事前还有人觉得去珠峰徒步跟“逛公园”一样轻松呢。现在傻眼了吧?
看来这山,可真不是随便逛的!
事情发生在10月4号。本来好多人都想着趁假期,去亲眼看看世界之巅的雄伟。谁承想,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一点情面都不讲。根据亲历者的回忆,暴雪来得特别突然,还夹着雷电。晚上扎营的时候,帐篷外面风雪交加,雷声轰隆隆的,好些人吓得睡不着觉。更遭罪的是,雪积得厚,都渗进了一些人的帐篷里,把睡袋都弄湿了。在那么高的地方,湿了身,再加上低温,很容易就“失温”了——这可是能要人命的玩意儿。
2021年甘肃白银那次惨痛的教训,还有前不久青海徒步不幸遇难的事情,都跟“失温”脱不了干系。这次幸好当地的救援队反应快,措施也得力,加上运气不错,总算没出大事,但想想真是后怕。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高原山地,啥情况都可能碰上。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喜欢走出城市,去亲近自然。爬山、徒步成了特别受欢迎的休闲方式。这本来是好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问题在于,有些朋友可能把这“户外徒步”想得有点简单了,尤其是像珠峰东坡这种高难度线路,真不是穿个运动鞋、带瓶水就能去的。有句话说得挺形象,出事前,还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说“珠峰徒步真成逛公园了”。结果呢?大自然立马就给上了一课:这绝不是“逛公园”!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国家这种深度户外旅游兴起的时间不算长,好多参与者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跟实际要面对的风险比起来,还有点跟不上趟。以为就是走路看风景,忽略了这里面有挺高的专业要求。其次,现在流行找“搭子”一起玩,临时凑个队。
这种形式挺灵活,但万一出了事,责任谁负?配合能不能跟上?就是个问题。前阵子不是还有个事儿嘛,一个女孩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昏倒了,同行的“搭子”竟然扔下她自己走了!多亏后来碰到一支有医生、有责任心的队伍,才把人救了回来。你看,这要是没人管,后果不堪设想啊。
咱们常说“敬畏自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落到实处,就是要有“专业精神”。真正的户外爱好者,绝不是蛮干、硬闯。山的魅力确实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但应对这种挑战,靠的不是“谁胆子大”,而是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能力。
啥叫专业精神?就是出发前,得做足功课:了解路线难度、天气变化、自己的身体状况;装备要带齐、会用,比如防雨的、保暖的、导航的;要有风险意识,知道啥时候该前进,啥时候必须果断撤退;团队行动要互相照应,有规矩。
鲁莽地往山里跑,那不是勇敢,是对自己、对家人、也是对救援人员的不负责任。大自然很美,但也很公平,你尊重它、做好准备,它才会给你回报;你要是轻视它,它可能真会给你点“颜色”看看。
想让户外徒步更安全,光靠哪一方都不行。咱们每个参与者自己得把安全这根弦绷紧,别逞能,不断学习点户外知识。家里有年轻人喜欢往外跑的,咱做长辈的也得提醒着点。
组织这些活动的商业平台或者俱乐部,更得把责任扛起来,不能光顾着宣传风景多美,要把风险清清楚楚地告诉参与者,筛选一下队员的体能和经验,提供专业的向导。
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呢,也得加强引导和监管,比如在一些特别危险或者生态脆弱的区域,明确啥样的条件才能进,把救援网络建得更扎实、更高效。现在全球气候也怪,极端天气比以前多,更得未雨绸缪。
说到底,走进山野,是为了让生活更精彩,而不是给生活添悲剧。珠峰东坡的这次惊险经历,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希望以后咱们再计划着去徒步、去拥抱自然的时候,都能多一分准备,多一分谨慎,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这才是最重要的。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