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位带大经济,鸡排哥无营销爆红,景德镇文旅受益明显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 8天假期里,景德镇的街头巷尾比往常更添几分热闹,千年瓷都的窑火气息尚未散去,一个鸡排摊位前蜿蜒的长队,意外成了当地文旅市场的 “新焦点”。

摊主被网友亲切称为 “鸡排哥”,假期里他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日均接待超5000名游客,脸颊上的汗水、沙哑却依旧热情的嗓音,被镜头记录下来后,“肉眼可见的辛劳与疲惫” 引发全网共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长假刚结束,“鸡排哥” 宣布10月9日休息一天。

本以为热度会暂时降温,可他在网络直播间里随口聊起的日常,再配上几句接地气的 “土味情话”,竟又吸引了数万观众驻足观看,评论区里满是 “等你出摊”“下次去景德镇必打卡” 的留言。

没有斥巨资请明星代言,没有策划复杂的营销活动,更没有铺设华丽的宣传渠道,这个摆在街头的小小鸡排摊,为何能在短时间内爆火?又为何能从一个普通的小吃摊位,变成无数游客奔赴景德镇的 “理由之一”?

答案或许藏在 “鸡排哥” 看似不经意的经营细节里,更藏在这份 “无营销爆红” 背后,小摊位与大文旅之间相互成就的深层逻辑。


它不仅让 “鸡排哥” 从市井摊主蜕变为网友口中的 “烟火主理人”,更以最朴素的方式,为景德镇文旅注入了鲜活的 “烟火增量”,生动诠释了 “小摊位也能带动大经济” 的现实可能。

“鸡排哥” 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的 “流量幸运”,而是 “真诚换人心” 的必然结果。

当下不少商家为了博眼球、赚快钱,要么搞 “噱头营销”,用夸张的宣传吸引顾客却忽略产品本身。

要么玩 “套路消费”,看起来优惠实际上充满了套路,最终只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但 “鸡排哥” 的经营之道,却走了一条 “反套路” 的路,他对鸡排的品质有着近乎 “执拗” 的坚持,面对排队的顾客,他常会认真叮嘱:“如果不及时吃,导致鸡排不脆,我将停止对你的售卖”。

在他看来,哪怕顾客多等一会儿,也不能让不新鲜、口感不佳的鸡排端上桌,这份对产品的较真,成了摊位最基础的 “口碑底色”。

同时,他还格外懂得照顾不同群体的需求,遇到来买鸡排的学生,他会主动让利:“学生买鸡排便宜1元”,一句简单的话,没有刻意强调 “公益”,却透着对年轻人的体谅。

看到排队队伍太长,有人面露焦躁时,他又会用幽默化解尴尬,比如笑着对顾客说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在内”。

原本枯燥的等待,瞬间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互动,这些细节没有任何 “设计感”,却恰恰击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人们来这里买的不只是一份热乎的鸡排,更是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情绪价值。

这种 “无营销的真诚”,反而成了最有穿透力的 “流量催化剂”。

越来越多游客在吃完鸡排后,主动拿起手机记录下摊位前的热闹场景,或是分享 “鸡排哥” 的暖心瞬间,这些带着真实体验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自发传播,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有游客在小红书上写道:“本来是冲着景德镇的瓷器来的,结果被鸡排哥圈了粉,他递鸡排时说‘趁热吃才香’的样子,比景区的打卡照更让我记得这座城市”。

还有网友在抖音评论里留言:“现在太多商家套路多,像鸡排哥这样实在的摊主太少了,下次去景德镇,一定要亲口尝尝他做的鸡排”。

正是这些来自普通人的真实分享,让 “鸡排哥” 的摊位从一个本地小吃点,变成了景德镇文旅的 “民间打卡地”,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座城市除了瓷器之外的 “烟火魅力”。

而这份来自小摊位的热度,很快便转化为景德镇文旅市场 “实实在在的增量”。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根据官方统计,9月25日到29日,也就是国庆中秋假期前夕,景德镇北站发送旅客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9%,提前迎来了客流高峰。

整个双节假期期间,当地文旅预订量同比上涨10%,酒店、民宿入住率,以及瓷器文创店、特色餐厅的客流量,都较往年有明显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游客的 “景德镇旅行攻略” 里,“打卡鸡排哥摊位” 已经和 “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去陶溪川文创街区”“体验手工制瓷” 等经典项目并列,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地政府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份 “烟火流量” 的价值,没有让其沦为短暂的 “网红噱头”,而是主动搭建桥梁,让小摊位与城市文旅实现深度联动。

早在假期开始前,景德镇相关部门就正式聘请 “鸡排哥” 担任文旅推介官,这份看似 “非常规” 的任命,却精准契合了当下文旅传播的逻辑。

比起专业的文旅博主,“鸡排哥” 作为扎根本地的普通经营者,他的推荐更具 “烟火气” 和 “可信度”。

在随后召开的文旅座谈会上,“鸡排哥” 没有讲复杂的文旅术语,只是用朴实的话语承诺:“一定严控食品安全,不辜负每一位来景德镇的游客”。

这句简单的话被网友截图传播后,大家纷纷调侃 “6块钱的鸡排,讲出了6亿的气魄”,既展现了普通经营者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外界看到了景德镇接地气、重民生的城市态度。

为了应对假期期间 “鸡排哥” 摊位前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当地城管部门更是提前部署,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在摊位周边维持秩序,引导游客有序排队,避免出现拥挤、混乱的情况。

同时,还协调了环卫专班及志愿者,及时清理摊位周边的垃圾,保障环境卫生。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却实实在在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有游客反馈:“本来以为网红摊位周边会很乱,没想到有工作人员引导,排队也很有秩序,吃完鸡排走的时候,地面也很干净,对景德镇的印象更好了”。

这种 “民间热度 + 官方助力” 的良性互动,让小摊位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街头一角,而是延伸到了城市文旅的方方面面,既让 “鸡排哥” 的生意做得更安心,也让游客在感受烟火气的同时,体会到了城市的管理温度。

事实上,“鸡排哥” 与景德镇文旅的相互成就,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城市文旅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在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城市都在拼命挖掘 “高大上” 的项目,或是依赖 “一次性” 的营销爆点,试图吸引游客的目光。

但往往忽略了,那些扎根市井的小摊位、带着生活温度的平凡经营者,其实更能成为城市文旅的 “柔性名片”。

它们没有昂贵的运营成本,却能以最 “接地气” 的方式,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游客可能记不住景区的具体介绍,但会记得 “鸡排哥” 递来鸡排时的笑容;可能分不清不同瓷器的工艺差异,但会记得在街头吃一份热乎鸡排的温暖。

这些看似 “微小” 的体验,恰恰是当下文旅消费中最能留住人的关键。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瓷器文化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魅力,但 “鸡排哥” 的鸡排、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老街上的茶馆与手工作坊,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元素,却让这份魅力多了几分 “可触摸的亲切”。

它让游客的旅行不再是 “走马观花” 式的打卡,而是变成了 “沉浸式” 的生活体验。

游客可以上午在陶瓷博物馆感受千年窑火的传承,下午去陶溪川逛文创市集,傍晚再到 “鸡排哥” 的摊位前买一份热乎的鸡排。

然后和摊主聊几句家常,这种 “有文化、有温度” 的旅行,远比单纯的 “看景” 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也更能激发游客的 “复游意愿”。

从 “鸡排哥” 摊位前蜿蜒的长队,到景德镇文旅数据的显著增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小摊位里藏着大潜力,平凡经营者也能成为城市经济的 “微光”。

这份潜力的释放,不需要刻意的包装和炒作,只需要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对消费者的真诚。

这份 “微光” 的放大,也离不开城市对市井烟火的尊重与呵护,它需要政府部门放下 “高大上” 的执念,关注到普通经营者的价值,用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为这些小摊位提供生长的土壤。

也需要城市在挖掘文化底蕴的同时,留住这份珍贵的烟火气,让文化与生活实现真正的融合。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像 “鸡排哥” 这样的摊主,在不同的城市里,用自己的方式点亮街头巷尾;也会有更多城市,在文旅发展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 “烟火增量”。

毕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文旅发展,最终都要回归 “以人为本” 的本质,经济的活力,源于每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奋斗。

文旅的魅力,源于每一座城市对文化的传承与对烟火气的守护,而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摊位、小美好,正是这份本质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小摊位也能撑起大经济,烟火气也能点亮大文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旅游   景德镇   摊位   经济   游客   烟火   城市   摊主   瓷器   街头巷尾   经营者   假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