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县,有很多青年人
主动从城市回到农村
在田野上磨炼本领、墩苗实干
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又是怎样的“双向奔赴”
爆火村咖
山里有“销冠”
微风吹来阵阵稻香
也卷起咖啡的香气
“90后”林凯的这股创业风
将“村咖”的味道越焙越香
单日最高1500杯,平均每日约800杯,自去年“五一”假期开业以来,位于泾县汀溪乡郭冲村的“空空里”咖啡店人气持续火爆,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店里“打卡”。
林凯说,“‘90后’辞职到农村开咖啡店”的故事很有吸引力,而稻田间和临崖处的特别场景,对打卡更甚于喝咖啡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前来打卡的游客余莹很是赞同:“这里的环境、空气,还有这个氛围,我都特别喜欢,真得不错。”
让林凯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村咖”不仅生意红火,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游客在打卡咖啡店的同时,顺带游玩了“皖南川藏线”。
“让村里人有事干、有钱赚,并且做得开心,这是我的责任。”伴随着流量的持续稳定,林凯的门店用人优先考虑本村村民,间接带动村民就业超50人。
林凯的创业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用各种新玩法让“村咖”独具一格,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近两年来,泾县因“村咖”这一新业态吸引了200多名青年返乡。泾县“村咖”新开店铺已经超过了100家,皖南地区的“村咖”业态已经成为文旅闪亮的新名片。
回村养蜂
致富有“蜜”诀
选择在最好的年纪回到农村
投身家乡养蜂的传统行业
“90后”陈凡称自己是“追花期的人”
2018年,陈凡辞去一家国企的稳定工作,回到泾县,学习古法养蜂技艺、创办养蜂农场,开启“新农人”之旅。陈凡创办了泾县皖南中蜂养殖家庭农场,筹资成立百花汇生态蜂业开发有限公司。近年来,陈凡认真钻研技术,农场内的蜂箱从最初的50个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个,还先后注册多个商标品牌。
2019年,在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业大学等单位支持下,陈凡学习前沿养殖技术,研发智能蜂箱。他还联系各地蜂农来基地培训,传授最新养殖技术。“以前的蜂农只知道养蜂酿蜜,销售渠道大多是零售。遇到旅游淡季,销量大打折扣。”陈凡制订了线下团购和线上网络销售结合的战略,破解蜂蜜销售渠道难题。
近年来,陈凡在山脚流转了30亩土地,用来建设文旅和研学营地,在建筑中嵌入蜜蜂等卡通元素,目前营地初具规模。
走出校门、回到大山已7年。陈凡说:“只有脚踩田地,闻着花香,心里才实实在在的甜蜜!”
电商销售
开启新“稻”路
在昌桥乡新垅村
“90后”叶庆通过电商创业
让原本山深路远的小村庄
变成颇有名气的“电商网点”
2015年,叶庆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开启创业路,打通电商销售渠道。新建厂房、收购大米、拍照上传网站、回复客户、联系发货……创业之初,叶庆忙得不可开交。
2016年上半年,村里争取到20多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道路建设,同年6月,一条通往叶庆厂房的大道也正式开通,村民再也不愁大米的运输了。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017年4月,叶庆成立公司并注册“徽垅谷仓”品牌商标,购买包装袋和真空打包机等,坚持引领稻米产业标准化生产经营。
“一开始,产品销售很局限,只辐射到周边一些地方。随着努力,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订单,广东、福建、江西、山东等地都有了我们的代理商。有些朋友吃得好还会找我回购,一年业绩比一年好。”叶庆感慨。
如今,村里脱贫户种植的大米都由叶庆统一线上线下代销,村民们不再愁销路。叶庆厂里的员工也全部都是当地村民,脱贫户更是他优先聘请的对象。“人最大的幸福不是享受,而是挑战新鲜事物。”叶庆坚信,农业是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他为自己作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感到骄傲。
近年来,泾县成立了“青创合伙人”示范服务先锋队,收集梳理在外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开展乡情联谊会等活动。建立了“双招双引”联络站,引导“青创合伙人”发挥人脉资源、创意思维等优势,协助开展项目招商推介。同时,指导“青创合伙人”组建专业团队,围绕乡村规划、产业开发、项目推广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截至目前,吸引83名青年人才加入合伙人计划,建立“双招双引”长三角城市联络站2个,开展“青创合伙人”协助招商24批次,成功落地云逸山溪、茶马古道风景区等10亿元级项目。
在这场青年和乡村的双向奔赴中
青春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绽放
文图 | 全媒体记者 徐晨 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