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说《我的世界》(MC)玩家能建故宫、还原宇宙,你可能觉得见怪不怪了——毕竟这游戏的核心就是“方块造万物”。
但最近有个操作还是把大伙看傻了:有人不挖钻石不盖别墅,花了好几个月,用4.39亿个方块在MC里拼出了个能对话的AI,还起了个名儿叫CraftGPT。
有网友在X上晒这事儿时,语气都带着震惊:“这是我这个月见过最牛的东西!有人居然在Minecraft里搭了个500万参数的语言模型,还训好了能聊天,我到现在都没缓过来。”
光看截图里左下角的“CraftGPT”标识,还有旁边配套的虚拟键盘,就知道这不是P图——真有人把ChatGPT的“简化版”塞进了方块世界。
搞出这事儿的开发者叫Sammyuri,说起来这创意的起点还挺随性。
他当初就是闲得慌,问了ChatGPT一句“能不能在《我的世界》里建个你”,结果问完自己没当玩笑,反而真的扎进去研究了好几个月,最后还真把这事儿成了。
他自己在视频里也吐槽:“从参数上看,这玩意儿就是个迷你AI——只有508万左右的参数(准确说是5,087,280个),顶天了是我那台老笔记本能扛住的极限。
但从游戏里的尺寸来看,它绝对是个巨无霸。”
这话真没夸张,整个CraftGPT项目在MC里占的地方大到离谱:长1020方块、高260方块、宽1656方块,算下来差不多要用4.39亿个方块。
相当于在游戏里造了一栋超大型“AI机房”,里面还藏着各种普通人听着就头大的核心组件:分词器、位置嵌入、词元嵌入、层归一化,还有4个240×240的矩阵乘法器、多头注意力机制、键值缓存,甚至还有修正线性单元(ReLU)和输出词元选择模块。
更狠的是,这些听着就很“AI”的组件,没有一个用了MC里的“外挂”——比如命令方块或者数据包,全是用游戏里最基础的红石一点点拼出来的。
这里得先给没玩过MC的朋友补个课:红石这东西,在游戏里就是“现实电子元件的平替”。
它能像电线一样传递信号,还能通过红石火把、活塞、按钮这些道具,实现逻辑判断(比如“如果A触发,就执行B”)和简单计算(加减乘除都能搞)。
平时玩家最多用红石整个自动门、计时器,或者搞个迷宫机关——比如踩错方块就掉岩浆那种。
顶天了有人用它搭个小型自动化农场,让小麦自己成熟、自己收割。
但Sammyuri直接把红石玩出了新高度:他用红石拼出了分词器(把句子拆成AI能懂的“单词”),拼出了矩阵乘法器(AI计算的核心),甚至拼出了多头注意力机制(让AI能“关注”句子里的关键信息)。
这难度相当于什么?就像不用任何电动工具,纯靠手把一堆螺丝、电线、塑料板,拼成一个能听懂你说话的小机器人。
而且还得是在游戏的方块世界里,每一步都得考虑红石信号的传递效率,稍微错一个方块,整个系统可能就崩了。
虽然CraftGPT的“排面”拉满了,但咱得说句实在的:它跟你电脑上用的GPT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Sammyuri自己在GitHub上也提前打了预防针:“想试玩的朋友别抱太高期望,这模型毛病不少。”
首先是“脑子不好使”,它的词汇表只有1920个token——相当于只认识1920个“单词”,而且是基础英语对话(用TinyChat数据集训的)。
平时聊天容易跑题,比如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它可能扯到“我喜欢吃苹果”;语法也经常错乱,有时候输出的句子根本读不通,甚至会蹦出一堆没用的乱码。
其次是“记性差”,它的上下文窗口只有64个token——简单说就是只能记住短对话,你多聊两句它就忘事了。
比如你先问“你叫什么”,它回答“我是CraftGPT”,接着你问“那你能干嘛”,它可能就会懵圈,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最要命的是“速度慢”,Sammyuri说,就算用了专门的MCHPRS(Minecraft高性能红石服务器),问个简单的“你好”,也得等两小时才能收到回复。
要是没装这个服务器,纯靠原版MC跑,那得等十年以上——这哪是聊天,简直是“跨时空对话”,等回复的时间足够你看完一部《指环王》三部曲,还能再补个续集。
而且视频里那些流畅的演示,全是Sammyuri挑出来的“最佳表现”。
他自己也承认:“平时大部分时候,它的输出都很拉胯,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能说出一句正常的话。”
要是有人觉得“虽然慢,但我就是想试试”,那得先看看你电脑够不够格,步骤也不算简单。
Sammyuri在GitHub上写了详细的运行要求:首先,内存至少32GB起步,最好是64GB——不然连服务器都加载不起来,更别说跑AI了,然后得按步骤来:
下载MCHPRS(MC高性能红石服务器),找到代码里的“plotscale”参数(位置在
./crates/core/src/plot/mod.rs),改成7,然后编译——作者说他自己的电脑编译一次要十分钟;
下载对应的世界文件,解压到./target/release文件夹,并重命名为“world”;
登录MCHPRS(得是1.20.4版本),输入命令“/rpc-io”——这个参数是启用优化编译,不然会更慢;
再输入“/rtpsunlimited”和“/wsr1”,默认的随机种子是1,想换的话得去坐标(230,150,1000)输二进制数,按按钮确认;
最后输入你的问题,按回车,然后就等着吧——进度条慢得能让人睡着,完成了才能输新问题。
要是想重置对话,最快的办法是重新加载世界存档;手动重置的话得按屏幕后面的一堆按钮,还要操作所有注意力方块的token计数器,再清空输入缓冲区,麻烦得很。
其实CraftGPT不是MC玩家第一次搞这种“离谱操作”了。
早几年就有人在MC里搭过16位CPU——不是样子货,是真的能执行计算指令,比如算个1+1=2;还有人搞了台叫IRIS的“虚拟电脑”,居然能在里面玩1993年的《毁灭战士》(DOOM),虽然帧率只有几帧,但能跑起来就很离谱。
去年更狠,有人直接在MC里搭了个CNN(卷积神经网络)——就是能识别图片的那种AI,比如让它分辨“猫”和“狗”。
还有人尝试用红石搭神经网络,甚至提出“在MC里实现互联网”的想法:用命令方块传输入输出,再用脚本处理实际计算,相当于把游戏变成一个“虚拟网络节点”。
就连这次搞CraftGPT的Sammyuri,之前也在MC里搭过1Hz的CPU——一秒钟只能算一次,跟蜗牛似的,但他就是乐在其中。
这次的CraftGPT,相当于把“玩家整活”的天花板又往上抬了一截。
网友们看完都炸了,有人算过账:“CraftGPT比GPT-1小23倍,比GPT-3小17.5万倍”,但没人觉得它弱,反而觉得这操作“又疯又酷”。
其实CraftGPT的实际用处几乎为零——没人会真的等两小时,就为了让一个MC里的AI回复一句“你好”。但这事儿的意义,从来不在“实用”,而在“可能性”。
《我的世界》这游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限制从来不是游戏本身,而是玩家的想象力。
有人用它还原故宫的一砖一瓦,有人用它搭出整个太阳系模型,有人用它搞工程设计(比如提前模拟建筑结构),现在有人用它搭AI——每一次“整活”,都是在打破“游戏只能用来玩”的刻板印象。
Sammyuri用4.39亿个方块和无数次红石调试告诉我们:所谓“不可能”,有时候只是没敢想、没敢做。
他的老笔记本扛不住大模型,就用方块凑出一个迷你版;原版红石慢,就靠服务器优化;没人做过这事儿,就自己一点点试错。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创意和坚持,可能比CraftGPT本身更有意义。
毕竟所有伟大的突破,不都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吗?说不定再过几年,真有人能在MC里搭出更厉害的AI——到时候可能就不用等两小时,等两分钟就能聊天了。
要是你也玩MC,下次看到红石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想:这玩意儿,除了造自动门,还能搞点啥离谱的事儿?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