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疾控】
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悄然重塑。愈发频繁的高温热浪、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潮、以及威力升级的暴雨洪涝……这些不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真切关乎我们健康福祉的挑战。因此,洞悉气候变化的潜在健康风险,学习与之共处的防护智慧,才能从容适配环境变化,稳稳守护身心健康。
一、先搞懂:什么是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指在特定地区和时间内发生的,天气或气候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的罕见事件,主要包括高温热浪、低温寒潮、台风、洪涝、暴雨、干旱等,它的特点是发生概率低,但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类事件正呈现出强度更高、频次更密的趋势。
二、要警惕:极端天气的“健康偷袭”
这些健康风险就藏在日常里,有针对性防范才能不踩坑:
低温寒潮:气温骤降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很容易诱发心梗、中风等急症,还会加剧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炎发作。
高温热浪:不仅会让人中暑、头晕,还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哮喘等慢性病,高强度紫外线还会伤皮肤和眼睛。户外作业、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易受影响。
暴雨洪涝:除了可能溺水、砸伤等直接危险,洪涝最大的健康威胁在于污染饮用水源。积水与污水混合,极易引发腹泻、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同时为蚊虫大量滋生提供温床,显著增加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
气温波动:忽冷忽热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一场考验。同时,气候变化导致花粉季延长、雷暴天气增多,这些都可能成为哮喘和过敏的“扳机”,也让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
三、巧应对:分场景做好健康防护
1.跟着预警做准备,不踩危险红线
看到“暴雨预警”,别蹚积水(水里可能有坑、漏电),远离大树、广告牌、老旧墙体等易倾倒物;看到“寒潮预警”,提前准备好保暖衣物,尤其关注头、颈、脚这些关键部位,避免因骤然降温而受凉;看到“高温预警”,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出门务必做好“物理防晒+勤补水”的组合防护。
2.重点人群,重点保护:
老人、小孩、孕妇:对温度变化敏感度高,天冷优先穿透气保暖的分层衣物,天热避免长时间待在闷热环境,空调房定时开窗通风。
慢性病患者: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因天气变化擅自停药;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气温骤变时减少外出,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户外作业者:高温天实行“做两头、歇中间”的作业制度,定时到阴凉处休息,随身携带防暑药品;暴雨天以安全为先,立即停止户外作业,远离河道、低洼地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