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国打响了新一轮对华港口费“制裁战”,凡是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并且此后逐年增加。
美国此举的本意是要给中国航运业添堵,结果美国海运市场先炸了锅。
短短一周,美西航线、美东航线均大幅度上涨,一众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主顿时满脸问号。
特朗普政府这回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想围堵中国,结果自家先涨价,是制裁中国?还是给自己添堵?
美国这回开征所谓港口费,说实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精心设计的。
怎么个收法?对中国籍船舶直接每净吨收50美元,并会在未来逐年增长,2028年甚至涨到140美元。
看起来挺精准,目标直指中国船企和航运公司,算盘打得很细。
可问题是,全球航运就像一锅连着锅盖的饭,哪头动了都会牵一大片。
中方一看这操作,也不含糊,立马反制,400元/净吨的对等特别港务费于同日上架。
这下变成你收我也收,全球货轮开始“绕道”,不少船公司干脆调非中资船只运货,有的直接改走韩国釜山转运,想避开这笔“过路费”。
结果呢?船绕远了,时间拉长了,成本直线上升。
这一涨不要紧,涨的是美国进口商的运输成本,最后结账的是美国消费者。
原本打算用这招“遏制”中国,没成想自己先承担了涨价账单。
更有趣的是,美国想借这波操作振兴自家航运业,结果却把本就资源紧张的港口搞得更堵。
船多了,人不够,设备也跟不上,原本就压力山大的港口运营雪上加霜。你说这是不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港口费政策刚一落地,美国国内的反应可以说是“炸锅式”的。不光航运公司叫苦,连带着零售、电器、玩具、汽车、农产品行业全都受了影响。
本来就吃紧的运输链条,现在又加了个“钱袋子负重”。
汽车行业也跟着遭殃,不少厂家反映,零部件运输成本直线上升,生产节奏被打乱,不得不压缩产能。
农产品出口也不轻松,运费一高,美国农场主的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立马缩水。
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曾给出预测算:海运成本每涨15%,美国通胀就多0.8个百分点。这就等于特朗普自己给美联储添堵了,原本就没解决的高利率问题,这下变成“高上加高”,想降都难。
说到底,这笔港口费看似是对中国的“精准打击”,实际上是美国自己给自己加了个“隐形税”。消费者埋单,企业吃亏,政策成了“花钱买罪受”。
美国这次出招表面上是冲着中国来的,背后的意图其实还藏着“扶自家一把”的算盘。想通过港口费提高进口成本,把航运订单往美国本土拉。
可问题是,美国造船业早已今非昔比,产能跟不上、成本压不下,想靠这点政策拉回来,难度太大。
过去,美国造船曾在全球有一席之地,可几十年来制造业外流,产业链断裂,如今想重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024年美国全年建成的大型商船数量屈指可数,不是没想法,是没能力。
人工成本高、技术储备薄、设备更新慢,加上缺乏系统性的支持政策,美国本土造船企业根本接不下大规模订单。
对比来看,中国的造船业不仅在规模上领先,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交付能力。
从设计、建造到交付维护,已经形成一套成熟体系,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口碑都不容小觑。美国这次想通过政策手段“逼退”中国制造,结果发现,就算给了机会,也没人接得住。
更现实的是,美国造船企业普遍依赖政府补贴,缺乏市场竞争力。
如果继续靠港口费“保护”本土企业,反而容易让其在舒适区待太久,失去提升动力。
船是建出来的,不是靠政策堆出来的。脱离市场规律的扶持方式,往往带不来真正的产业升级。
这场港口费“大战”,看似一记重拳,实则更像是对美国自身供应链的一次“压力测试”。
中国很快做出对等回应,没有激烈反击,也没有情绪化动作,而是用一贯的稳重节奏,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态度。
美国这边则陷入了自我循环:想靠关税制衡中国,却被通胀反噬;想振兴本土产业,却发现根基早已空心化。
政策像个回旋镖,丢出去的时候气势汹汹,转一圈又砸到自己头上。
贸易规则不是靠谁喊得响谁就赢,真正考验的是谁能看得远、扛得住、走得稳。这场港口费用的交锋,其实只是中美经贸博弈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却清清楚楚地揭示出一个道理:政策的后果,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贴在账单上。
接下来,美国是继续在“关税-通胀-反制”的循环中走下去,还是开始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和全球合作逻辑?答案或许不远。
参考来源:
交通运输部:10月14日起,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2025-10-10 15:05·新京报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