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吴石将军就义后,敢出来保护他家人的竟然是这两个人!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0年6月10日下午四点,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枪声响起,吴石倒下了。消息传开,所有人都在问他家里那几个人,还能活吗?

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枪声响的那天下午,16岁的吴学成正在家里做针线活。

门外突然传来粗暴的敲门声。

几个特务破门而入,二话不说就开始翻箱倒柜。

"收拾东西,马上滚出去。"

没有任何解释。

16岁的姐姐拉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站在台北的街头,两个孩子身上只有简单的衣物,口袋里连五块钱都没有。

天快黑了。

吴健成哭着问姐姐:"我们今晚睡哪里?"

吴学成咬着嘴唇,说不出话。

她只能拉着弟弟往台北火车站走,那里至少有屋檐,可以躲一晚上。

火车站的长椅很硬,夜里很冷,姐弟俩蜷缩在角落,听着过路人的脚步声,一夜没睡。

第二天天亮,吴学成去附近的中药铺打零工,老板看她年纪小,就让她扫地、洗碗,一天下来,给两毛钱。

两毛钱能买什么?

一碗稀粥,加一个馒头,姐姐喝粥,弟弟吃馒头。

有一天,药铺老板把要丢掉的当归头给了她,吴学成捡回去,烤干磨成粉,冲热水给弟弟喝。

"这是咖啡。"她骗弟弟。

吴健成喝了一口,皱着眉头:"姐,咖啡真难喝。"

吴学成背过身去,眼泪掉下来。

母亲王碧奎呢?

她在保密局的牢房里,已经关了七个月。

审讯室里,特务们轮番审问:"你丈夫给共产党传递了什么情报?你知道多少?"

王碧奎一个字都没说。

她知道,只要开口,所有人都活不了。

牢房里没有床,只有地上铺的稻草,冬天冷,夏天热,墙上爬满了蟑螂。

王碧奎的关节开始疼痛,后来发展成严重的关节炎,这病跟了她一辈子,直到死都没好过。

街坊邻居都在背后议论:"完了,这家人全完了。"

1950年的台北,谁敢跟"共匪家属"扯上关系?

连吴石的远房亲戚都避得远远的,生怕被牵连。

保定军校的旧情

1950年9月的一个下午,王碧奎突然被叫出牢房。

"你可以走了。"狱警说。

王碧奎愣住了。

七个月的关押,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是现在,他们让她走?

走出保密局大门,王碧奎站在阳光下,腿都是软的。

谁救了她?

答案是陈诚。

陈诚是谁?台湾政坛的二号人物,蒋介石最倚重的"陈辞修"。

按常理,他应该是吴石的死敌才对。

可他偏偏出手救了王碧奎。

为什么?

要往回说,说到1914年。

那年,吴石和陈诚一起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两个福建老乡,住同一个宿舍,睡上下铺。

吴石成绩好,陈诚性子急,考试前,吴石总会帮陈诚复习功课。

毕业后,两人一起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北伐军攻打武汉,陈诚带的部队被敌军包围,弹药快打光了。

吴石带着增援部队赶到,硬是把陈诚从死人堆里拉了出来。

那次战斗后,两人在战壕里分了半壶水。

陈诚说:"老吴,这条命是你救的。"

吴石笑着说:"别说这些,我们是兄弟。"

可是后来,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

陈诚跟着蒋介石一路升官,成了国民党的实权人物。

吴石因为不满蒋介石的独裁,开始暗中为共产党工作。

1950年,吴石被捕,陈诚知道消息后,整夜没睡。

他当然知道吴石是"共产党的人",他也知道,按照蒋介石的性子,吴石必死无疑

陈诚去找过蒋介石,想为吴石求情。

蒋介石当场拍桌子:"你是在为共产党说话吗?"

陈诚低下头,不敢再说。

吴石死后,陈诚去了趟马场町刑场。

他站在那片空地上,看着地上的血迹,沉默了很久。

回去后,他在案卷上写了三个字:"暂缓办"。

这是关于王碧奎的处理意见。

有人问他:"陈长官,这样会不会不妥?"

陈诚说:"她是个妇道人家,不懂政治,放了吧。"

这话当然是借口。

陈诚心里清楚,王碧奎什么都知道,可他还是选择放人。

不是因为王碧奎无辜,是因为吴石是他的兄弟。

战壕里的半壶水,他还记得。

当然,陈诚的决定也有政治考量,当时台湾有十几万大陆籍军人,人心浮动,放一个将军遗孀,能稳住军心,也能对外展示"仁慈"。

蒋介石默许了这个决定。

1950年秋,王碧奎走出监狱。

她的第一件事,是去找两个孩子。

侄孙的胆量

王碧奎出狱后,问了很多人,才打听到两个孩子的下落。

他们住在吴荫先家里。

吴荫先是谁?

吴石的同族侄孙,也是吴石在国民党军队里的部下。

吴石被捕那天晚上,16岁的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在街上转了一整夜。

天亮后,她鼓起勇气,敲开了吴荫先家的门。

吴荫先开门,看到两个孩子,愣了一下。

"叔公,我们没地方去了。"吴学成说。

吴荫先往外面看了一眼,确定没人跟踪,赶紧把两个孩子拉进屋。

"进来,快进来。"

他把两个孩子安排在后院的小房间里,嘱咐他们:"白天别出门,有人问起,就说是我的远房侄子。"

吴荫先的妻子有些担心:"这样会不会连累我们?"

吴荫先说:"他们还是孩子,我们不管,谁管?"

那个年代,收留"共匪家属"是什么下场?

随时可能被特务盯上,随时可能被抓进监狱。

可吴荫先还是做了。

他不是不怕,他是觉得,有些事情必须做。

吴学成和吴健成在吴荫先家住了半年多,这半年里,吴荫先从不问两个孩子关于吴石的任何事情。

他只是尽量给他们做好吃的,给吴健成找学校上学。

吴学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碧奎出狱后,去吴荫先家接孩子,见面那天,母女三人抱头痛哭。

王碧奎给吴荫先跪下:"谢谢你,救了我的两个孩子。"

吴荫先赶紧扶起她:"一家人,不说这些。"

王碧奎带着两个孩子,搬进台北一间破旧的小屋。

门口总有几个"闲人"晃来晃去,那是特务,名义上"保护",实际上监视。

买菜要报备,上学有人跟着,连看病都得提前打招呼。

一句话说错,可能第二天就又进去了。

吴学成只能辍学,她白天在纺织厂踩缝纫机,晚上帮人带孩子、洗衣服。

一分钱掰成八瓣花,就为了凑够弟弟的学费。

不到20岁,吴学成就匆匆结婚了,不是因为爱情,是为了给家里多个照应。

丈夫比她大15岁,是个退伍老兵,脾气暴躁,酒后经常骂她"共匪种",甚至用烟头烫她的手臂。

吴学成忍着,不敢离婚,因为弟弟还要上学。

这苦日子,熬了二十多年。

美国团聚与北京合葬

吴健成把姐姐的苦看在眼里。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别人玩的时候他在读书,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灯下演算。

成绩一路拔尖,高中毕业,考上台湾大学,大学毕业,又拿到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1977年,吴健成要去美国留学了。

临行前,他紧紧抱住母亲,声音发颤:"妈,等我站稳脚跟,一定接你走。"

王碧奎摸着儿子的头,哭了。

吴健成没有食言。

1980年,吴健成在美国找到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洛杉矶。

王碧奎登上飞机那天,回头看了一眼台湾的天空,没说话,眼泪止不住。

那里埋着她丈夫的骨灰。

1982年,大陆的两个孩子,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得知消息,申请赴美探亲。

台湾的吴学成也从台北飞到美国。

三十一年了,这一家人终于团聚。

见面那天,在洛杉矶的一个小公寓里,五个人抱在一起,哭得说不出话。

吴韶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些年让你们受苦了。"

吴学成摇头:"哥,我们都是父亲的孩子,都一样。"

可吴健成说了句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如果当初父亲不那么倔,咱们也许不会这么散。"

吴韶成叹了口气:"弟弟,你还不明白吗?父亲做的事情,比我们的家重要。"

吴学成低着头说:"哥,你在大陆有组织照顾,我们在台湾什么都没有。"

这话说得吴韶成心里难受。

可他们都知道,父亲的选择没有错。

1991年,吴学成和丈夫护送父亲的骨灰从台湾回到河南郑州。

在香港机场转机时,她看到《大公报》头版刊登的解密档案。

上面详细写着父亲传递的情报:金门兵力部署图、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驻军情况……

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父亲。

1993年2月9日,王碧奎在洛杉矶去世,享年90岁。

她生前有个心愿,死后要和丈夫合葬。

1994年,四个子女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把父母的骨灰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

墓碑上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

墓碑背面是碑文:"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合葬仪式那天,来了近百人。

吴石生前好友何康致完悼词后,老泪纵横。

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吴学成站在墓碑前,看着父母的名字,喃喃自语:"爸,妈,你们终于在一起了。"

那两个人,陈诚和吴荫先,一个是保定军校的同窗,一个是同族的侄孙。

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候,选择了伸出手。

这不是什么英雄壮举,只是人性最朴素的善良。

战友之情,血脉之义,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

历史记住了吴石的牺牲,也应该记住这两个保护他家人的人。

参考资料:

《八闽英烈清廉谱⑤ | "红色密使"吴石——演绎隐蔽战线上的忠正清廉》,福建省退役军人厅官网,2025年3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将军   家人   台湾   弟弟   台北   蒋介石   父亲   洛杉矶   侄孙   特务   保定   保密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