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是没了信仰,便如秋蓬,随风飘转,不知所终;若是缺了骨气,则似软泥,任人揉捏,不成形状。信仰与骨气,一为魂,一为骨,魂骨相济,乃能成堂堂正正的人。
我见过许多人,面目各异,行止不同。有的终日营营,奔走于市井之间,眼中只有锱铢之利,心中全无尺寸之志。偶有风波袭来,便东倒西歪,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则不然,虽布衣蔬食,处境寒微,眉宇间却自有一股不可屈折之气。这两种人的分别,大抵就在于有无信仰,有无骨气。
信仰不必是宗教。农人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故而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学子信知识能照亮前路,故而寒窗苦读,孜孜不倦。信仰是人心中的一盏明灯,不论风雨晦明,总能照见前路。我认识一位老匠人,专事修补瓷器。旁人笑他愚钝,现今碗碟便宜,谁还修补?他却道:“物尽其用,本是天理。况且破镜重圆处,自有工夫在。”他信的是“物各有值”,故而三十年守着一间小铺,将破碎的瓶瓶罐罐修补如初。看他工作时凝神屏息的模样,竟似参禅,手中的瓷片仿佛不是瓷片,而是天地间的道理。
骨气亦非固执。它是内心的尺度,是有所不为的决绝。昔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是骨气;今人有拒绝不义之财,不说不实之言的,何尝不是骨气?记得某年寒冬,街角卖烤薯的老汉拾得钱包,内有重金。他守在风雪中等待失主,直至夜深。旁人劝他:“何必自苦?”他搓着冻僵的手说:“吃了不该吃的,肚子要疼。”语虽俚俗,却字字掷地有声。那晚他的炉火熄得最晚,照得他满脸皱纹如刻,我却觉得那是我见过最体面的面容。
信仰与骨气,其实相辅相成。信仰为骨气提供底气,骨气为信仰证成实在。没有信仰的骨气,容易流于虚骄;没有骨气的信仰,则难免沦为空谈。文天祥信仰忠义,故能从容赴死,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响;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不改其志,所恃者不也是对家国的信仰与读书人的骨气么?
而今世风渐趋浮薄,人多急功近利,以为信仰不值一钱,骨气不识时务。但你看那山间竹笋,纵然被巨石压制,也要曲折向上,求得一线阳光。草木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人活一世,固然要懂得迂回,知道变通,但总有些东西当坚守不移。这坚守,便是信仰;这不移,便是骨气。
人生在世,有信仰方知为何而行,有骨气方能行得其正。信仰是我们的根,骨气是我们的脊梁。根深脊直,然后可以经风雨,历霜雪,而犹能屹立不倒。如此,庶几无愧于“人”之一字罢。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