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虽然A股走的曲折,板块轮动很快,但是美股上的科技走的还不错。
特别是苹果,近期靠着iPhone17的销量,在这周继续2个交易日刷新历史新高。
另外在今天盘后,高盛再次发布研报,维持对苹果“买入”评级,目标价定在279美元。
这个数字,比当前股价高出不少,也比市场平均预期更乐观。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高盛今年第一次这么干。
对于我们来说,站在2025年的这个节点回望过去几年的消费电子行业,消费电子板块的投资机会如何?
当iPhone销量提升之下,A股哪些方向可能受益?有哪些可以参照对照的方向?
很多人说,智能手机已经没有创新了。
这话放在前面几年,甚至几个月,我都信,但现在或许不一样。
因为iPhone 17系列来了。
这或许真真正正的“换代”。
A19仿生芯片、主动式散热模组、全系标配潜望式长焦——这些曾经只属于Pro Max的配置,如今开始向中高端全面下放。
更重要的是,这代芯片首次为端侧AI做了深度优化,Siri不再是“人工智障”,而是能真正理解上下文、调用本地模型、执行复杂任务的私人助理。
这是或许用户愿意多掏钱的真实理由。
根据高盛预测,iPhone本季营收将达508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背后的驱动力,不只是“有人要换手机”,而是“这次换机,真的不一样”。
别忘了,2020年那波换机潮的用户,现在正好进入3-4年的设备更换周期。
而这一次,面对的不是“比上一代快5%”的升级,而是一台真正意义上“更聪明”的设备。
更关键的是,这一次iPhone17的ASP(平均售价)同比上涨7%。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在换机,还在往更高配、更贵的型号走。
这不是简单的销量复苏,有可能一次结构性的产品周期重启。
再优秀的产品,也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撑。
根据公告报道的数据,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和美国上市的前10天销量比iPhone 16系列高出14%。
现在的iPhone,不再只是“卖手机的公司”。
但如果你打开它的财报,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常年在70%以上,而硬件毛利率不过35%左右。
更惊人的是,服务业务已经贡献了公司总毛利的35%以上。
iCloud、Apple Music、Apple TV+、App Store分成、广告、支付……这些轻资产、高粘性、可复制的业务,正在构建一个“第二增长曲线”。
18亿活跃设备,是这个生态的护城河。
你买一台iPhone,可能是因为拍照好,但你留在苹果生态里,是因为你的照片、音乐、文档、健康数据、支付习惯,全都深嵌其中。
迁移?成本太高了。
所以,用传统的PE估值去看苹果?可能不合理。它,现金流稳定,用户粘性强,自由现金流常年破百亿美元。
这种公司,市场往往愿意给更高的溢价。
苹果的复苏,从来不只是苹果一家的事。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链主”,其产品迭代方向往往决定着上游供应商的技术路线与资本开支节奏。
2025年的这轮升级周期,或许正带动一批核心零部件厂商迎来结构性机遇。
光学与影像系统:潜望式长焦的全面普及
iPhone 17全系标配潜望式长焦,意味着高倍率变焦模组将从“旗舰专属”变为“主流配置”。
这可能利好具备棱镜设计、VCM马达、多摄像头算法能力的光学模组厂商。
同时,高像素图像传感器、红外滤光片、微型镜头等配套元件的单机价值量显著提升。
散热与结构件:主动式系统的导入带来新材料机会
为应对AI高负载带来的发热问题,iPhone 17引入主动式散热系统(如微型风扇或热管技术),打破了手机被动散热的传统格局。
这为导热材料、石墨烯膜、金属中框一体化设计等供应商打开了新的增量空间。
制造与自动化:良率挑战催生高端设备需求
新产品往往伴随初期良率爬坡压力,倒逼代工厂与设备商提升自动化水平与检测精度。
在组装、点胶、AOI检测等环节,具备高精度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能力的设备厂商将迎来订单放量。
总体来看,本轮苹果产业链的受益逻辑,已从过去的“成本导向、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驱动、协同创新”。
那些深度参与早期研发、具备定制化能力、并能快速响应技术变更的供应商,将在这一轮周期中获得更高的议价权与利润弹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