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美国一项新政打破了硅谷的沉寂。一纸行政令,将H-1B签证新申请费用抬升至10万美元,引发全球舆论震荡。
在美外籍工程师集体陷入不安,印度政府公开表达不满,美国科技巨头亦面临用工成本重新计算的压力。短短72小时内,印美之间气氛骤变,多个部门开始评估应对。
9月21日凌晨,白宫正式宣布一项移民政策更新。
核心条款写明,凡属新提交的H-1B工作签证请愿,必须由雇主缴纳一次性10万美元附加费用。公告中未明确列出豁免人群或行业差异,导致大量在申请过程中的企业与个人迅速进入应急状态。
这一变动,立刻搅动整个科技行业。H-1B长期被美国科技公司依赖,用来从全球招揽技术人才。大量来自印度的工程师通过这一途径,在硅谷、纽约、波士顿等科技重镇就业。根据2024财年数据,共42.7万人申请H-1B签证,其中印度籍申请者高达28万人。这项政策一出,相当于对绝大多数申请者设下高门槛。
在美印度工程师圈层首先出现强烈反应。一名刚获得Offer并计划赴美上岗的程序员,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取消行程。多家公司建议持H-1B签证的员工“暂缓非必要出境”,以免新规影响返美入境。而雇主端也不敢轻举妄动,有企业HR部门连夜调整签证预算,紧急开会评估招人计划是否继续推进。
印度本土的外包公司更是措手不及。IT服务巨头,均设有大规模海外派遣计划。这些公司向美国输送工程师,以满足客户“现场支持”需求。10万美元的签证费用,直接打破项目预算平衡。合同重签、人员替换、服务延期,几乎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结局。
印度的工程师培训产业链也受到影响。无数培训机构依靠学生赴美就业变现,H-1B新政相当于直接打击招生基础。很多培训课程紧急下调宣传口径,改推“本土岗位”或“近岸工作机会”。
政策同时对美方企业形成压力。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科技公司,每年都通过H-1B引进高技能人力。业内估算,大公司每年申请人数可达数千,新增费用可能高达千万美元级别。虽然大型企业尚有能力消化成本,但中小型科技初创企业,承受此费用几乎不可能。
整个硅谷出现短暂恐慌。招聘暂停、项目推迟、员工延期入职。即使白宫在之后的说明中明确费用只针对“新申请”,没有追溯效力,市场不安依然在短期内难以平息。
印度外交部召开紧急发布会,称此项政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人道冲击”。印度政府指出,大量家庭将因签证成本剧增被迫终止职业发展计划,企业的海外业务布局面临打击。在没有提前磋商的前提下突然调整签证费用,是对现有移民框架的一次非对称打击。
莫迪本人同日出席经济发展论坛,发表一番强烈措辞讲话他强调必须加强自主技术能力建设,减少对外国科技体系的依赖,呼吁全国各界重视“核心技术”和“制造主权”。尽管未点名批评美国,但与签证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此举被认为是在对美方表达强烈不满。
印度主流财经媒体连发多篇评论,剖析H-1B政策调整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动因。评论中指出,美国此举目的之一是“转移内部就业压力”,二是“提升财政收入”,但操作方式“过于激进”,且“严重违背国际合作惯例”。
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随即向其成员公司发出指引。建议所有有赴美人力配置计划的企业暂缓启动新申请流程,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同时呼吁会员企业将部分美国项目迁移至本地或其他“政策稳定”国家,如新加坡、阿联酋、波兰等。
在美印度移民社群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组织联名信,计划通过美国国会或法院层面质疑该政策是否违反“平等待遇”和“程序公正”。多位在美印籍律师表示,他们已接到大量咨询,正准备提交意见陈述书。虽然过程尚在初期,但这已展现印度社区的组织反应速度。
在外交层面,印度驻美大使馆与美国国务院进行数轮非公开会谈。印度方面试图通过外交沟通,争取一定豁免条件或实施过渡期安排。但截至目前,美国并未明确回应是否愿意在费用问题上做出调整。
美国国内部分学者与企业高层也表达担忧。H-1B被认为是美国科技领先地位的支柱之一。如果海外人才成本失控,可能反过来损害美国自身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企业在招聘、项目落地、创新部署上受限,会对整体技术生态产生“溢出风险”。
政策公布后的第二天,加州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收到大量询问。员工担心被裁,候选人怕费用上升公司弃用,HR顾问忙于修改招聘预算与流程。整个硅谷迅速陷入混乱。
多家知名企业内部开始重新审视海外招聘策略。Meta冻结了所有未签证落地的新员工转入流程。谷歌向人力代理公司发出内部通知,暂停通过外包方式引入海外工程师。亚马逊则在几小时内调低了H-1B相关岗位的招聘优先级,启动本土替代员工计划。
大量印度裔工程师选择原地“止步”。一些人原本已拿到Offer,准备赴美上岗,但在听闻新规后直接放弃。还有部分申请人正在审核过程中,因不愿额外交10万美元,主动撤回材料。以往拥挤的签证申请窗口,在短短三天内清空三分之一的咨询量。
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打击更直接。原本靠低成本海外工程师维持项目进度,如今单人成本增加,整体招人计划被迫终止。旧金山一初创公司宣布终止5名印度程序员的签证流程,改为远程外包。高管坦言,“不是不需要人,是没人付得起十万美金。”
行业内也开始出现“逆迁徙”。部分已定居美国多年的技术骨干,开始考虑将职业重心移往加拿大或爱尔兰等对技术移民更友好的国家。这类国家不仅政策透明,而且签证费用低、审批周期短。美国若继续收紧通道,将难以避免人才流失。
高盛、德勤等金融及咨询公司人力高层表示,他们正在重新评估将部分后台开发与运维岗位,外包至班加罗尔、浦那、海得拉巴等地的可行性。这与过去十年“核心岗位本地化”的趋势明显背道而驰。
美国移民律师协会也对该政策提出异议。协会代表在公开声明中指出,此类附加费用将导致合法移民渠道受阻,反而刺激灰色雇佣和“黑工”问题增加。他们认为,美国应通过制度调整控制滥用,而不是用惩罚性收费驱逐人才。
印度政府的外交反应进入下一阶段。9月23日,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向媒体表态,美方此类政策将对印美战略互信造成实质性冲击。紧接着,印度信息技术部召集12家头部科技公司召开闭门会议,要求评估对美合作项目的可替代性。
印度议会内开始酝酿一项《海外派遣税法草案》。该草案初步建议,对本土企业向特定国家派遣人力的相关收益征收附加监管税。这被外界视为对美国新政的对等回应措施。
在商业领域,印度最大软件服务出口商TCS宣布,将其原定于2025年在德克萨斯州新设的工程中心暂缓推进。这一项目曾是美印科技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暂停背后释放出明显的政治信号。
此外,印度还通过商业渠道制造反制动作。9月26日,印度电子制造协会突然发布新采购指引,要求政府采购项目优先选择非美系产品品牌。尽管没有强制性条款,但这一文件迅速传导到半导体、芯片封测、通讯模块等多个细分领域。
印度民间也出现零星抵制情绪。部分社交媒体KOL发起“用国产”挑战,强调“不买美国软件、不用美国平台”。虽然这类运动尚未形成大规模效应,但其象征意义已经显现。
外交层面,印度驻美大使接连两次与美务院移民事务主管会面,试图争取“过渡期”处理机制。包括是否可对STEM专业高学历人群设立补贴或分期付款计划,作为妥协方案进行探讨。
美国方面至今未予明确回应,白宫发言人在面对媒体质询时,仅强调“美国优先”和“公平竞争”。这意味着当前局势依然在博弈阶段,政策暂无回调迹象。
印美关系因此进入敏感阶段。贸易、科技、国防合作议程中均出现“不确定”信号。原定于10月举行的美印商业领袖峰会,被临时推迟至11月,官方解释为“议程协调”,但业内普遍解读为政策气氛变冷。
就连国际组织也注意到此次争端动向。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亚太政策简报中指出,若技术人才流动受阻,全球服务型经济链条将受到长期影响。
在华盛顿的印度裔政商界代表也开始行动。他们尝试通过党派捐赠、智库报告等方式向白宫施压,希望借助大选临近的窗口期,推动政策修正。不过,政策博弈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仍在僵持中。
印度媒体普遍预测,如果美国坚持执行该费用机制,印方将逐步向多边组织表达不满,并推动全球人力流动规则进行重新评估。这场摩擦正在从签证技术层面,逐渐转向结构性对抗的轨道。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