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被查出多种致癌物”……这些骇人听闻的标题,是不是让家长们心头一紧?其实这些都是网络上存在的“造谣式起号”“造谣式营销”套路。央广网报道,网络平台上,一些账号专挑儿童健康相关话题“下狠手”,通过移花接木患儿照片、伪造权威报道、编造虚假数据等手段,散播儿童用品谣言,最终推荐所谓“安全产品”,完成从传播谣言到营销变现的闭环。
将儿童健康当作流量变现的筹码,用虚假信息制造社会焦虑,此类突破道德底线的营销乱象,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整治,绝不能任其蔓延。
儿童用品领域本应是安全标准最严苛、监管最严格的“净土”,如今却沦为造谣者的“猎场”。造谣者专挑维生素、洗护用品、营养补剂等家长高频关注的产品下手,通过伪造“90%家庭中招”“有害物质超标80倍”等虚假数据,拼接垃圾场污水横流、患儿痛苦挣扎的画面,再用紧张的背景音乐烘托氛围,瞬间击穿家长心理防线。更令人不齿的是,他们借助AI,可连发数十条自相矛盾的内容,不同账号形成传播矩阵,让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快速裂变扩散。
造谣式带货的危害远超普通营销违规,其恶劣影响渗透多个层面。对家长而言,被谣言误导后,可能购买造谣者推荐的“三无产品”,反而给孩子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对正规儿童用品企业来说,无端遭受“问题产品”的污蔑,商业声誉严重受损,即便后续辟谣,负面影响也难以彻底消除,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从社会层面看,造谣者伪造权威媒体素材、冒用机构名义,肆意消耗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挤占科学科普空间,让公众在真假信息的漩涡中迷失,破坏网络生态的同时,也侵蚀着社会信任体系。当儿童安全这一最基本的公共关切被恶意利用,整个社会的安全感都会被动摇。
整治造谣式带货、守护儿童安全,需要构建更严密的防线。监管部门应利剑高悬,对此类问题应快速核查并严惩,同时推动跨平台联合封禁。网络平台针对相关内容搭建谣言数据库,运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违规信息,从源头阻断谣言传播路径。权威机构和媒体要主动补位,通过发布权威检测报告、制作通俗易懂的鉴别指南,填补科普空白,帮助家长提升信息甄别能力,让科学认知战胜焦虑情绪。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真实保障,而非虚假焦虑营销。守护儿童安全没有被动防守,斩断儿童用品虚假营销黑手只有主动出击。唯有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让科学信息占据网络主导,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