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的背景是近年西方石油巨头逐步退出伊拉克市场,让【有观点大历史】带大家从头梳理一下。伊拉克最早的油气勘探工作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当时的伊拉克处于英国委任统治之下,由英国在行政、军事和外交上进行全面管理。这一时期,英国利用委任统治的优势启动了对伊拉克全境的石油勘探。并在 1927 年发现了巨型油田基尔库克。到1932年,伊拉克在形式上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加入国际联盟,但英国依然在当地驻军,对伊拉克的石油产业和外交事务上保持重要影响力。由于当时的勘探主体为英国主导,另有法、美、荷等多国资本参与,也就此奠定了后续多年伊拉克石油产业的格局。
伊拉克油田早期开采影像
二战后,中东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反殖民情绪高涨,加之伊拉克经济与社会不平等加剧,王室和少数精英掌握权力与财富。1958年,伊拉克发生“自由军官组织”革命,伊拉克王国哈希姆王朝被推翻,国王费萨尔二世被杀,伊拉克就此结束与英国紧密联系的君主制统治,建立独立的共和政体。在石油产业方面,也开始力求摆脱英美主导,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后续便是十余年的对峙与拉扯,伊拉克当时除在技术上,也得到苏联军事方面的助力。因此虽然外资公司在此之前确实与伊拉克签订了长期合同,但在国内反殖民情绪与苏联武力撑腰下,谈判空间有限。
1972年,伊拉克避免了暴力没收的极端情况发生,完成对境内油田的全面国有化,从此伊拉克国营石油公司独家负责全国油气资源的探勘、开发与生产,外国公司只能作为技术服务提供方参与既有资产的作业。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时美国入侵伊拉克并推翻萨达姆政权,新政府再次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油田开发合同。埃克森美孚(美国)、BP(英国)、壳牌(英荷联营)、道达尔(法国)等西方大公司就此重返伊拉克。
被破坏的油田设施
重返伊拉克初期,这些巨头投资氛围较为乐观,产量也稳步提升。然而,进入2020年代,情况开始不对劲起来,由于伊拉克给出的油田合同多采用技术服务协议或生产分成模式,由伊拉克政府固定给公司们支付每桶服务费。而近年来伊拉克境内武装冲突频发,特别是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与极端组织残余势力的威胁不断,外籍员工和基础设施屡遭袭击。库尔德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石油利益也愈发尖锐,自2023年以来便不再正常上缴中央财政。而近来的以伊冲突、美伊冲突,让国土夹在中间的伊拉克风险不断提高,许多企业被迫撤回外籍员工,并寻求通过雇佣私人安保或支付“保护费”维持运作。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收入高度依赖石油的伊拉克(占政府预算近 90%,油气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99%以上),财政压力立即显现,为了国内稳定,伊拉克东挪西保障了公务员与养老金的支出。代价就是给石油巨头的付款周期延长。故此,在各种负面背景下,曾努力重返伊拉克油田的西方石油巨头们逐渐开始缩减业务甚至撤出。
再说回中国,事实上,自2009年起,中国国营能源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便陆续进入伊拉克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运营,目前管理着伊拉克约三分之二的产量。这些国营巨头还通过“油换基建”与“一带一路”框架,大幅投资于炼厂、港口、管道、电站等领域,承担运营中下游设施建设,逐步从单纯服务合同方向全面运营商方向演进。最初,这些中国公司同西方同行差不多,接受伊拉克政府的“技术服务合同”,即合同方负责油田开发,并按每桶产量获得固定费用,通常在1.5至3美元/桶之间。而在恶劣的新形势下,2024年前后,伊拉克政府为了稳定石油产量,保障政府收入,开始从传统的技术服务合同转向“利润分享合同”或“混合型合同”,这种新模式允许外国公司与政府共享利润。
因此,在西方公司打退堂鼓后,中国国营巨头们大举扩张的同时,包括泛华、联合能源、中曼、安东在内的中国民营油企也迅速涌入,这些企业以精简的成本、快速执行能力见长,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能够开展国企巨头不愿做的中小型项目,重点布局中小油区。这些中国民企背靠中国长期战略与国企巨头打下的基础,正运作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预期2030 年产量将达到约50万桶。
那好,这就是本期【有观点大历史】给到大家的分析文章,感谢大家的阅读。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