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祭出最后绝招? 如果中国不提供稀土: 美国敢将中国踢出SWIFT?

中美博弈正走入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技术战、关税战、产业链脱钩之后,金融战的牌面也被摆上了桌。

有声音猜测,美国是否会以切断SWIFT系统为筹码,对中国施压,尤其是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成为中方优势资源的背景下。

这一步,听起来像是“最后的底牌”,但真打出来,对所有人都是不小的震荡。问题就在于,这牌到底是威慑,还是能真出手?

SWIFT是金融工具

SWIFT的本质是一套跨境金融信息通信网络,不直接转账,但它承载了全球资金流动的中枢功能。全球上万家银行依赖这个系统完成资金的调度和对账,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被排除在外,都会在国际贸易中失去支付能力。

美国虽然没有直接控制SWIFT总部,但依托美元的主导地位与对跨境美元清算系统CHIPS的影响力,具备施加政治压力的能力。

过去,美国确实使用过SWIFT作为制裁手段。伊朗被切断系统后,其石油出口难以进行美元结算,导致经济几乎停摆。俄罗斯在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一部分银行被排除在外,短期内汇率暴跌,资本外逃。

但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目标国家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并未深度嵌入全球制造与消费链,一旦被孤立,全球市场仍能找到替代方案。

中国的情况与之完全不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程度远高于伊朗和俄罗斯。大量企业、贸易和金融活动都与中国直接关联。

切断SWIFT对中国是冲击,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同样是风险。更何况,这种极端措施的副作用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还可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引发信任危机。

美国财政部、华尔街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不是道义问题,而是现实考量。

美国企业每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动辄数百亿美元,供应链和生产体系早已高度依赖中国制造,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真正切断金融通信渠道,对这些企业的打击远不止利润下降那么简单。


将中国踢出SWIFT,美国也未必扛得住

很多人误以为SWIFT像是一个开关,美国说关就能关。但实际上,SWIFT作为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金融合作组织,其决策权在于董事会,并需要欧盟国家支持。

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中,欧洲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亚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对华贸易额每年都保持在高位,很多制造业企业将中国视为利润来源和增长引擎。

欧洲曾在对俄罗斯的制裁问题上表现出犹豫,原因之一就是能源依赖问题。如今若将中国置于类似位置,欧洲经济同样要承担巨大代价。

更重要的是,切断中国接入SWIFT将不仅仅是一次制裁行为,而是一次对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尝试。这种“核选项”带来的不是胜负,而是系统性风险。

美国金融界的担忧也不难理解。全球高达六成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计价。美元的国际地位依赖一个前提:交易自由、体系稳定、规则透明。

一旦美国将SWIFT制度化地用于打压主要经济体,这种“武器化”的趋势将促使其他国家加快寻找替代路径。这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已有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开始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人民币、欧元、卢布等的比重在上升。

美国前高官就曾表示,中美经济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结构性互依。动用极端金融制裁工具,不仅是对中国的挑战,更是对美国自身制度信任度的一次考验。


中国不是被动应对,已经在布局替代路径

中国并非毫无准备。早在2015年,就推出CIPS系统,即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该系统虽然在规模和覆盖范围上暂不及SWIFT,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有超过140个直接参与机构,间接参与者超过13000家。

CIPS的存在,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虽然目前部分交易仍需通过SWIFT报文,但一旦出现极端情况,可快速切换部分交易路径。

除CIPS外,中国还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以及参与跨境央行数字货币平台mBridge项目。这些新技术可能成为未来绕开传统支付网络的关键工具。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巴西、伊朗、沙特等国签署本币结算协议,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些安排看似零散,但在一个多极金融体系的构建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在全球关键资源供应链中占有主导位置,尤其是稀土资源。稀土广泛用于新能源、电子、军工、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中国拥有全球近九成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如果中国因SWIFT被排除而选择对稀土出口进行限制,其影响将直接传导至美国和西方的高端技术产业。

中国拥有大量美元资产和美国国债,一旦局势升级,也具备金融领域的反制能力。虽然这类措施对中国自身也会带来压力,但在极端情境下,作为“战略反击”手段是存在的。美债市场的稳定性也因此不再是铁板一块。


金融博弈进入“相互确保毁灭”阶段

从表面看,将中国排除出SWIFT似乎是美国保留的一张强硬牌。但从实质来看,这张牌更像是高风险的赌博筹码。中美金融关系已经不再是单向制约,而是复杂的相互依赖。

谁先动手,谁就必须承担后果。美国固然拥有全球最强的金融系统,但其体系的稳定依赖于全球经济的参与与信任。

对国际社会来说,这种博弈的走向将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秩序的未来形态。如果SWIFT等平台变成国家对抗的工具,那么全球资金流动将进入碎片化阶段,跨境贸易、投资、金融服务都将面临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重压。这种趋势不利于任何一个经济体,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赢家”。

目前中美之间仍保持沟通渠道。日内瓦的双边会谈中,双方在关税调整、禁毒合作等领域达成共识,说明即便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理性合作仍有空间。

过去几年,全球已经经历了疫情冲击、能源价格波动、地缘冲突等多重考验,国际金融市场更需要稳定,而不是火上加油。

美国要不要出这张“绝招”,关键不在“中国出不出稀土”,而在于它是否愿意为此牺牲自身体系的稳定性。从历史经验来看,真正能赢得博弈的,不是手上牌最多的人,而是最知道哪些牌不能轻易打出去的人。

SWIFT不是随便能用的制裁工具,更不是外交谈判的筹码。这场金融牌局的关键,不在谁能吓退对方,而在谁能稳住局面。

一旦动用“最后的绝招”,代价不是一方承担,而是全球买单。在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理性或许才是真正的强硬姿态。

信息来源:

中美日内瓦会谈进展;涉及关税减免、禁毒合作、气候议题等内容---新华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美国   中国   稀土   绝招   全球   金融   中美   美元   俄罗斯   伊朗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