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凌萌)“老人带不动,保姆不放心,托班要么太远要么太贵,2岁多的孩子成了‘甜蜜的负担’。”90后宝妈张婷的困境,道出了当下许多年轻父母的“托育焦虑”。如今,这一民生痛点随着政策加码迎来破局契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多种托育形式为网络的“1+N”服务体系,计划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
多位受访专家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通过布局社区、幼儿园、用人单位等多场景托育服务,直指托育难、托育贵等核心问题,既能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更能为年轻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增强生育信心。但要让家长“敢托、放心托”,还需在服务质量监管、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这场托育服务体系改革真正成为家庭减负的“加速器”。
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1+N”体系织密托育服务网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千人口托位数列为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提出“到2025年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08个。
距离“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目标的完成还有近半年时间,如何进一步扩大托育供给,让托育服务有得托、托得起、放心托?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中围绕进一步织密托育服务网,明确了总体建设方向:发展“1+N”的托育服务体系,即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到2030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支持保障政策基本健全,公建托位数量明显增加,托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家庭托育成本有效降低,基本满足群众普惠托育服务需求。
同时,《意见》指明了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优先实现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地市级全覆盖;发展社区托育服务,以地市为单位统一规划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网络;推进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解决好场地、设施、师资等条件保障;推动用人单位办托,结合实际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民办托育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开展订单签约、婴幼儿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健康等服务等。
“近年来,我国围绕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推出各项一体化政策,发动各部门、全社会的力量,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养育的氛围。”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为托育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详尽和落地的实施指导方针,是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也是详细指导相关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为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多元化托育服务场景破解“带娃难”
“双职工家庭无人带娃、保姆费用居高不下,谁来为育儿家庭搭把手?”“年轻父母的托育‘刚需’如何得到切实满足?”针对社会关切的托育急难愁盼的一系列问题,《意见》中指明了多元化托育服务场景建设,破解“带娃难”问题。
其中,社区成为普惠托育建设的一大主阵地。《意见》提出,以地市为单位,统一规划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网络,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现有设施、场所等公共服务资源,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房屋场地建设托育服务设施,满足基本的安全条件,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
在推进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方面,《意见》提出,在满足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基础上,解决好场地、设施、师资等条件保障,确保安全和质量,稳妥向下延伸招收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的2-3岁幼儿。
“和3-6岁学前儿童相比,托班幼儿在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养育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避免将3-6岁幼儿教育的方式直接用于托班孩子。”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特别提及,幼儿园在提供托育服务时,要科学开展针对托班幼儿的托育服务,同时,相应的环境设施、师资配备等要符合低龄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避免不顾条件、一哄而上带来安全和质量问题。
除了推进社区、幼儿园办托,《意见》还指出,要推动用人单位办托,支持民办托育服务机构发展。具体来看,在推动用人单位办托方面,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结合实际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子女普惠托育服务所需的有关支出,可按规定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用人单位工会经费可适当补充”等。
“多元化托育服务的核心在于通过重组社会资源,将育儿压力转化为各方协同合力,既减轻家庭照料负担、避免个体‘过度牺牲’,又能让养育者兼顾发展与育儿责任。”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主编、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明确了托育场景建设方向,以多样化、可及性服务降低家庭育儿的时间、精力与机会成本,增强年轻家庭生育信心,是提升生育率的关键支撑。
供需错配等核心问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我国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建立,加强“幼有所育”已成为政策性共识。国家卫健委于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多地调查中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这意味着,相当大一部分群体的送托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记者从多位家长处了解到,托育园的服务质量、配备师资、照护水平、价格等,都是“送托”所要考量的几大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托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价格与家长的需求和期待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人民网此前报道,普惠托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供需错配”的困境。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供需错配”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原因。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托育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我国托育服务行业当前面临着“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收托不足”并存、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高、托育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综合监管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等多方面问题。
针对托育行业的社会现状,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推进《意见》落实落地,要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监管,落实消防、食品等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守住安全健康底线。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办托,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结合实际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普惠托育服务。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提出,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破解供需错配等核心问题,需从完善托育监管及安全保障、加强人员专业化培养、加大资金补给力度等方面多管齐下。
郁苗指出,推动多元化托育服务场景落地,需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打破失衡困局。“一方面,原有托育机构受限于人员、场地、资金等短板,供给能力难以匹配家庭对优质托育的需求,而行业资本因生育意愿及幼儿园数量波动对托育领域投资意愿偏低,新入局者匮乏或加剧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年轻家长对养育的高期待以及部分人对豪华托育服务的不切实际幻想,导致需求端与现实供给形成落差,加剧“送托难”“招不满”的矛盾,这种心态偏差需长期引导改善。”
刘国平建议,破解供需错配需多方面协同发力。首先要完善托育监管标准化与安全体系。建立覆盖各类托育场景的国家标准与监管机制,明确安全底线,保障服务质量;其次,加大人才专业化培养。重点加强针对低龄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专业照护能力培训,确保服务质量。
“此外,托育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各类可持续运营支持。例如场地资源方面,通过创新机制(如盘活社区闲置空间、政企合作)解决社区托育场地难题。资金补给方面,政府需提供精准、长效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尤其支持普惠性、非营利服务,避免过度商业化,保障场地、设施、营养等适龄化专业配备。”刘国平表示。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