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航展上,一架eVTOL(就是电动垂直起降器,说白了就是飞行汽车的“雏形”)撞了,一下子把这东西推到了热搜上。
其实这几年飞行汽车一直挺火的,毕竟能上天又能跑地,听着就带劲。
近五年里,长安、吉利、广汽、小鹏这些车企,没一个闲着,都把飞行汽车划进了自己的战略里,就怕错过了新风口。
不过火归火,问题也不少,先说热度,不光国内车企,蔚来还在琢磨“车机互联”的飞行方案,国外丰田2023年也投了JobyAviation,大家都想分杯羹。
深圳搞的“低空经济示范区”,更是让资本对这事儿更上心了,但说实话,优势再明显,瓶颈也摆在那儿。
最直观的就是技术问题,电池续航短是老毛病了,自动驾驶也没完全成熟,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低空避障。
中国航空工业研究院2024年的报告里就提了,现在这技术还没过关,总不能飞的时候怕撞着鸟或者无人机吧?然后是钱的事儿,现在飞行汽车单机成本超百万,比买辆豪车还贵,普通家庭肯定望而却步。
法规方面更不用说了,飞行路线怎么批、空中怎么管,民航局2024年才出了个征求意见稿,好多事儿还没定下来。
搞不清的是,既然想让这东西走进生活,这些基础问题不先解决,热度再高也只是虚的。
本来想,飞行汽车该是航空圈的事儿,后来发现车企才是隐藏大佬,为啥?因为产业链能复用啊。
第二十一届泰达汽车论坛上,广汽高域的郑家响就说,飞行汽车七八成的产业链,都能用上新能源汽车的底子。
2024年广汽高域还真这么干了,拿广汽埃安的电池生产线测试,兼容性还不错,老实讲,车企在成本这块的本事,真不是盖的。
维新宇航的何威说,靠汽车供应链,直升机运营成本降了不少,采购成本也下来了,国内电机15万就能买到,比国外便宜多了。
百人会也调研过,智能汽车把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价格压下来了,这事儿也能用到低空设备上。
小鹏汇天更直接,复用了小鹏G9的自动驾驶芯片,研发成本一下少了四分之一。
长安汽车那种年产能300万辆的规模,要是用到飞行汽车上,2028年单机制造成本降到50万内,我觉得靠谱。
小鹏汇天算是车企助力的典型例子了,小鹏汽车给它钱、给技术人员、给电池技术,连供应链都共享。
何小鹏说未来10到20年,飞行汽车市场能到2万亿美元,还说绑着汽车生态,年销1万辆就能不亏,没生态得卖5万辆才行。
说实话,车企的品牌背书也管用,小鹏的用户基础在那儿,大家对飞行汽车的信任感也能多一点,省了不少市场教育的时间。
车企帮着降了成本,技术上还得再冲一冲,电池是关键,现在大家都盯着固态电池,中汽研的张向磊说,电池的高低温适应性、充电寿命这些指标,汽车和飞行汽车能共用标准。
宁德时代2025年要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到400Wh/kg,到时候飞行汽车续航能从现在的150公里提到300公里,这才算有点实用价值。
续航还能靠增程器补,小鹏汇天和赛力斯合作的那个,2024年测试成功了,能多飞100公里。
自动驾驶这块,小鹏汇天的赵德力说先有人开,再慢慢搞无人驾驶,现在他们都测试“低空定速巡航”了,能自动躲障碍。
很显然,技术上一步一步来,比一口吃个胖子靠谱,还有个事儿得说,这次eVTOL撞机也不是全是坏事儿。
就像新能源汽车2019年前后总起火,反而倒逼电池技术升级一样,这次撞机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2024年就出了《飞行汽车安全测试规范》,多了12项碰撞测试标准。
安全这根弦,本来就该绷得紧点,毕竟是天上飞的东西。
政策方面也给劲儿,四部委说2035年低空经济规模能到3.5万亿,飞行汽车能占1万亿;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全球市场能到1.5万亿美元。
广州2024年都开了“天河机场-琶洲”的试点航线,每天两班测试,说实话,要是政策一直放宽,2030年国内私人用户能占个两成,我一点都不意外。
说到底,飞行汽车现在还是“小学生”阶段,有解拥堵的好底子,但技术、成本、法规这三道坎还得慢慢迈。
车企是帮大忙了,供应链、成本、技术都能搭把手,但也不能只靠车企,航空企业、政策部门得一起使劲。
新兴东西哪有一蹴而就的?这次撞机不是拦路虎,是提醒大家得更注重安全、更扎实搞技术。
我倒挺期待的,说不定再过十年,咱们出门能选“地上开”还是“天上飞”,那才叫真方便。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