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追求“有”:
有房,有车,有存款;
有头衔,有履历,有朋友圈。
我们以为,拥有的越多,生活越有价值。
直到有一天,我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一刻,像被谁轻轻敲了一下心口——原来,真正有用的,是那“看不见”的一部分。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
我们习惯盯着“有”的部分:
轮子的木头,陶器的壳,房屋的墙体。
却往往忽略:
真正带来功能的,是那一寸空白,是那“不在眼前”的“无”。
这世间的妙处,常常藏在我们不经意的地方。
我们都太执着“看得见”的价值:
可当你夜深人静地坐下来,你会发现:
真正支撑你走下去的,
不是银行卡里那一串数字,
而是那份“不慌”的安全感。
不是职位多高,
而是“被尊重”的底气。
不是朋友圈热闹不热闹,
而是“孤独时也能安静过日子”的能力。
“利”是起点,
让你参与这场生活的游戏。
“用”是归宿,
让你玩得长久,活得安稳。
我们把日程排满,把房子堆满,把心事塞满。
以为“越满越好”,却换来的是:
其实,生活真正需要的,
是那个能“伸得开手脚”的空间,
是那个“装得下风”的杯子,
是那个“没有非得”的周末。
杯子之所以能盛水,不是因为玻璃,而是因为空。
生活之所以能呼吸,不是因为满,而是因为留白。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从“我想要拥有很多”,
转向“我愿意给自己留点空”。
因为你知道:
这个世界,推崇“有”者无数,讲“无”者寥寥。
但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我们: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追求有形的成就,也要珍惜无形的空白;
我们在意物质的拥有,也别忽略精神的安顿。
愿你早日读懂这一句: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愿你拥有“有”的实力,也拥有“无”的智慧;
愿你在填满的人生中,始终留得一片空白,安放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