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咖啡圈炸了个大新闻:星巴克宣布以40亿美元(约285亿人民币)估值,将中国区业务60%的控股权卖给了国内私募巨头博裕资本。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被瑞幸、库迪、幸运咖们围殴多年后,这位曾经的"咖啡一哥"真的顶不住了?
8000家门店打包转手,是仓皇逃离还是精明算计?40亿美元是清仓甩卖还是暗藏玄机?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扒透!

先理清交易核心,星巴克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全面接管中国区8000家门店。其中博裕持股60%掌实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很多人盯着40亿美元估值问:贵了还是便宜了?
咱们拿星巴克的老对手瑞幸做个对比就清楚了。
目前瑞幸在美股粉单市场市值114亿美元,调整为与星巴克一致的"企业价值"口径后约105亿美元。单看整体估值,星巴克中国还不到瑞幸的一半,看似是"贱卖"。

但拆开按门店算,结论瞬间反转:星巴克8000家店对应单店价值50万美元,而瑞幸26000家店的单店价值仅40.4万美元,只有星巴克的八成。
这组数据背后,是我们两个月前的实地调研真相:同地段相邻的星巴克与瑞幸门店,瑞幸日均出杯466杯,星巴克仅142杯。
尽管星巴克单价高(均价38元 vs 瑞幸15元),营收勉强打平,但星巴克的门店面积是瑞幸的3-5倍,房租、装修、人力成本飙升,单店利润其实远不如瑞幸。
这么看,能以高于对手的单店估值出手,星巴克母公司其实赚翻了。

更关键的是,公告里藏了个"伏笔":未来星巴克仍会收取品牌授权费,相当于坐收"租金",还保留40%股权享受增值红利,简直是"卖了店还能抽成"的稳赚买卖。

有人问:接盘的博裕资本是何方神圣?能拿出几十亿美元接盘,绝非普通玩家。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私募巨头,管理资产近100亿美元,创始人团队全是金融圈顶流——平安前总经理张子欣、高盛前高管江志成等。

公开履历更是含金量满满:阿里上市前的投资方、万科万物云早期股东,还曾是"躺赚神器"日上免税店的大股东,今年刚拿下北京SKP的控制权(估值40-50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博裕的出资方: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李嘉诚基金会都在列,资金实力堪称"国家队级别"。
它的投资逻辑也很清晰,从小红书、SHEIN到极兔速递,再到如今的SKP和星巴克,正编织一张"流量、消费、履约"的商业网。
至于私募大佬会不会做咖啡的疑问,其实多虑了——这类资本运作从不是自己下场经营。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17年麦当劳中国卖给中信集团,改名"金拱门"后反而加速扩张,从2500家店涨到7000多家,还推出了板烧鸡腿堡加米饭的"中国特供"。

博裕大概率会复制这套打法,先稳住星巴克的核心客群,再猛砸本地化改造。比如参考瑞幸的9.9元促销策略降价引流,推出茶颜悦色联名款这类国潮产品,甚至挖来瑞幸的运营团队操盘,都是大概率事件。

作为消费者,我更在意另一件事: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会不会消失?毕竟很多人对它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咖啡本身——在门店里和朋友聊一下午的惬意。这些记忆,是瑞幸等快取店给不了的。博裕要是把星巴克改造成"平价快消店",反而丢了最核心的差异化优势。
不过乐观的是,博裕投资SKP的案例证明它懂"高端资产运营"——SKP在它接手后并没有降价走量,反而强化了奢侈品定位。

或许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会被保留,甚至加入更多中国元素,比如茶咖融合的新品、中式风格的门店设计。
当然,博裕接手后的硬仗才刚刚开始。现在的中国咖啡市场早已是"血海":瑞幸2.6万家店、库迪1.5万家店、幸运咖6000家店紧追不舍。
星巴克的品牌光环正在褪色,年轻消费者更认性价比和新鲜感。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转机——中国资本更懂中国消费者,或许能帮星巴克摆脱"美式老派"的标签。

这场交易最值得深思的,其实是中美企业的角色互换。曾经星巴克带着"第三空间"概念收割中国市场红利,如今却要靠中国资本续命。
就像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外资品牌,最终都要靠本地化改造才能站稳脚跟。未来10年,不止星巴克,更多外资企业都要面对同一个课题:如何向中国市场学习。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星巴克会降价吗?评论区聊聊!
#热点##财经##时事热点头条说##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