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当俄共代表们在莫斯科会场举手表决时,他们可能没想到这一票会在国际社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俄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份决议,直接否定了赫鲁晓夫1956年那份震惊世界的报告,认为其"存在错误和政治偏见"。
70年过去了,斯大林的历史评价真的要彻底翻盘吗?
俄共为斯大林翻案绝非一时兴起。翻开党主席久加诺夫的履历,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精心布局。
1999年,久加诺夫站在斯大林墓前宣告:"斯大林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这句话在当时听起来像是政治家的夸张表态,但回头看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从那时起,俄共开始系统性地为斯大林正名。2021年,下诺夫哥罗德州博尔镇的斯大林中心正式奠基,这个项目由俄共主导推动。在俄共的历史叙述中,赫鲁晓夫1956年的报告不仅仅是错误那么简单,而是苏联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他们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历史虚无主义,为后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铺了路,最终让西方的和平演变有了可乘之机。这套逻辑听起来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但在俄共内部却形成了高度共识。
他们将1956年到1991年的历史串成了一条因果链:否定斯大林→动摇意识形态→放弃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按照这个逻辑,为斯大林翻案就不仅仅是历史问题,而是关乎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现实问题。
俄共的这套话术在一部分民众中确实产生了共鸣。特别是那些对苏联时代怀有怀念情绪的人群,他们更容易接受"斯大林被冤枉了"这样的说法。毕竟,在他们的记忆中,苏联时期虽然有各种问题,但至少国家强大,在国际舞台上有话语权。
如果说俄共的决议还停留在党内文件层面,那么伏尔加格勒机场更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的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民意的真实力量。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58%的民众支持这次更名。
推动更名的主力军是老兵组织和特别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对他们来说,"斯大林格勒"这五个字承载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血与火的历史记忆。
1942年到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付出了100多万人的伤亡代价,才彻底粉碎了德军的攻势。在这些老兵眼中,"斯大林格勒"就是战胜纳粹的象征,是用鲜血铸就的勋章。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博恰罗夫正是带着这些老兵和军人的联名信,才最终促成了普京在2025年4月29日签署更名令。第二天,伏尔加格勒机场就正式更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民意诉求、历史情感和政治现实的三方角力。
支持更名的民众中,很多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甚至对苏联体制也未必认同。他们支持的是"斯大林格勒"这个符号所代表的胜利记忆,而不是斯大林本人的政治理念。
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并不罕见:历史符号往往会脱离原有的意识形态语境,获得新的含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更名事件是俄罗斯社会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在乌克兰冲突的背景下,民众对历史荣光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唤起的不仅是对过去胜利的回忆,更是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面对俄共的激进主张和民间的情感诉求,克里姆林宫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平衡术。
当俄共提出要把整个伏尔加格勒市都改回斯大林格勒时,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公开提醒:"若重新审视斯大林,就该悔改。"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全面为斯大林翻案的政治风险太大。
但普京的应对更加巧妙。他一方面强调"斯大林格勒应该与胜利而非意识形态绑定",另一方面又批准了机场更名。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操作,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斯大林符号的含义:不再是苏联体制的象征,而是纯粹的爱国主义载体。
这种策略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俄罗斯教育部修订的教科书中,斯大林被称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重点突出的是他的工业化成就和卫国战争贡献,而对于大清洗、古拉格等争议性话题则轻描淡写。
中小学新增的军事训练课程里,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核心教案,学生们学到的是战术技巧和英雄事迹,而不是政治制度的讨论。
2023年,俄罗斯重新启用了"忘我劳动奖章",这个奖章直接复制自卫国战争时期的荣誉体系。
当军工厂因为增产火箭炮而首次获得这个奖章时,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个巧妙的闭环。这种做法既满足了民众对历史荣光的怀念,又避免了直接讨论斯大林时代的政治制度。
克里姆林宫的这套操作逻辑其实很清楚:既要利用斯大林符号的动员力量,又要避免背负历史包袱。通过重新包装斯大林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军事领袖和爱国主义象征,既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又不会触及敏感的政治话题。
俄共为斯大林翻案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弹。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率先发声,强烈抗议"斯大林主义被美化"。欧盟也发出警告,要"密切关注历史修正主义趋势"。这些反应并不意外,因为在这些国家的历史记忆中,斯大林代表的是压迫和恐怖。
但在俄罗斯民间,情况却大不相同。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早在几年前就重建了他的雕像,截至2015年,北奥塞梯的斯大林塑像就已经达到36座。
这些雕像散落在田野乡间,静静诉说着普通人对苏联遗产的朴素情感。对于很多俄罗斯人来说,斯大林不是西方眼中的独裁者,而是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领袖。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不同国家历史经验的根本分歧。对于经历过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来说,斯大林可能意味着从一种压迫到另一种压迫。
但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斯大林时代虽然有问题,但也是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强国、从战争废墟中崛起为超级大国的时代。
俄共决议中那句"恢复历史公正"的宣言,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身份焦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也失去了意识形态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挖掘历史资源、重构民族叙事就成了必然选择。斯大林符号的复活,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当俄共推动"专业化-年轻化倍增"战略,当普京在青少年中培育"英雄时代"价值观时,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已经延伸到了下一代。
这场记忆之战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谁掌握了历史叙述权,谁就能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
有这种历史记忆的重构并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很多时候,民间的自发行为反而推动了官方政策的调整。
伏尔加格勒机场更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民众的请愿推动了政府的决定,而不是相反。这说明在俄罗斯社会中,对苏联时代的怀念和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确实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斯大林评价的钟摆,从赫鲁晓夫时期的全盘否定,到今天俄共的竭力正名,最终会停在哪个位置?也许普京的那句话给出了答案:"斯大林是独裁者,但忽视他领导赢得战争的事实是愚蠢的。"
这种平衡式的表态,可能就是未来俄罗斯对待斯大林遗产的基本态度: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全盘肯定,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和利用。
在这场持续了70年的历史评价拉锯战中,斯大林已经从一个具体的政治人物,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这个符号的含义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但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情感认同,却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